中國愛國的人物事跡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報效祖國;這就是愛國英雄們的本色;你知道哪些中國愛國的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愛國的人物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愛國的人物事跡【篇1】
一個姓丁的叛徒忍受不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可恥地叛變了,出賣了抗日聯(lián)軍。這個可惡的叛徒領著日本鬼子和偽軍,將抗日聯(lián)軍包圍了起來。
形勢嚴峻,楊靖宇決定將主力轉移,突圍出去,他自己帶一支小部隊留下來牽制敵人。大家都不同意,楊靖宇堅決的說:“我是司令,我說了算!”他耐心的解釋說:“我是敵人的眼中釘,吸引力最大。”
楊靖宇留下來,帶領戰(zhàn)士們打退敵人3次進攻,到天黑時,主力部隊安全轉移出去了。這時,留下的戰(zhàn)士只剩下五、六十人了,還有一部分傷員。吃的一點沒有了,當?shù)厝罕娨猜?lián)系不上,楊靖宇命令將傷員轉移,準備最后的戰(zhàn)斗。
帶領傷員轉移的干部說:“總司令,讓我留下吧,好保護你!”
楊靖宇嚴肅的說:“不行!現(xiàn)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這嚴峻的時候,領導的責任是帶好隊伍,保護戰(zhàn)士,不把傷員轉移出去,我于心不安!”
傷員轉移走了,經(jīng)過與敵人的多次交火,楊靖宇身邊是剩下兩個小戰(zhàn)士。連續(xù)戰(zhàn)斗了三天三夜,又沒有吃的,肚子餓得前心貼后背。
楊靖宇把兩個小戰(zhàn)士安頓好,讓他們休息一會兒,他要到屯子里找點吃的。他勒了勒皮帶,一步一步艱難的向屯子走去。肚子餓得頭暈眼花,幾次要栽倒在地。楊靖宇把棉衣里的棉花撕下來就著雪吃,一口一口艱難的咽著。
敵人發(fā)現(xiàn)了楊靖宇,而且就他一個人。幾個敵兵追了過來,舉著槍大喊:“快投降吧!有你的大官當!”
楊靖宇拔出兩只槍,左右開弓向敵人射擊,敵人倒下一大片。蜂擁的敵人將楊靖宇圍了上來,一個敵兵又喊道:“快投降吧!你跑不了了!”
楊靖宇的左手受傷了,他從棉衣上撕下布條包扎傷口,敵兵一窩蜂擁上來。楊靖宇狠狠地向敵人射擊,幾個敵兵又倒下來。可是,楊靖宇發(fā)現(xiàn)槍里面只剩下一顆子彈。
在危急時刻,身負重傷的楊靖宇,身靠一棵大樹,吃力的舉起了槍,怒視著兇惡的敵人,朝自己的太陽穴開了槍,敵人嚇得目瞪口呆。
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了。
萬惡的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將楊靖宇的頭割下,又解剖了他的尸體,要看看他肚子里有什么東西,使他堅持了那么多天的戰(zhàn)斗。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楊靖宇的腸胃里竟然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樹皮、草根和棉絮。
中國愛國的人物事跡【篇2】
關天培
關天培,__戰(zhàn)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后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__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__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zhèn)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
1841年2月,英國侵略軍的十八艘兵艦進攻虎門。守衛(wèi)在那里的關天培向琦善報告,請他增派援兵,補充藥。琦善不但不理,還責怪關天培,他說:“你這么干,惹惱了洋人,你敢負責嗎?”關天培聽完,氣憤極了。他下決心要和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這天早晨,英軍向幾個炮臺發(fā)起攻擊。關天培命令士兵還擊。可是由于敵人炮火猛烈,數(shù)百名士兵相繼陣亡。上橫檔炮臺陣地上,只剩下十幾個士兵,他們的藥已經(jīng)打光了。可是沒有一個人驚慌。當敵人沖上來的時候,這十幾名士兵視死如歸,手拉手地跳進了大海,以身殉國。
前邊的炮臺相繼失陷,英軍繼續(xù)猖狂北竄,要奪取后面的靖遠、鎮(zhèn)遠和威遠三座炮臺。這三座炮臺是虎門的最終一道屏障了。就在這時,在炮臺陣地上,關天培和部將麥廷章正帶領士兵們宣誓: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
敵人開始進攻了。關天培一邊指揮士兵反擊,一邊自我點火發(fā)炮。士兵們打紅了眼,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仇恨的炮彈一發(fā)接一發(fā),連連射向敵人。不久炮身熱了,炮筒紅了。突然“嘣!嘣!”幾聲,八門大炮全崩裂了。戰(zhàn)斗進行了七八個小時,我軍士兵傷亡過半,火藥也不多了。英軍乘勢撲上了炮臺。突然,關天培猛揮鋼刀,沖上前去,砍死了前面的幾個敵人,后面又擁上來一群敵人。關天培把鋼刀高高舉起,拚力向敵人的頭上砍去。就在這時候,一顆子彈擊中了關天培的胸膛。他掙扎著,怒目圓睜,在陣地上巍然挺立,把沖到他身邊的敵人驚呆了!
中國愛國的人物事跡【篇3】
袁隆__:“雜交水稻”之父
大米,是__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農民們成年累月種田栽稻,還是滿足不了“吃”的需要。糧食產量低,是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yè)科技工作者袁隆__決心為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袁隆__是湖南一個鎮(zhèn)上的農校教員。雖然工作條件差,可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每日除了教學外,就是在試驗田里培育高產品種。在試驗中,他發(fā)現(xiàn)天然雜交水稻穗大粒飽,產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種,就退化了,失去了優(yōu)勢。他就想進行一種試驗,培育能堅持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為了這個夢想,袁隆__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里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經(jīng)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培育成功了。
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到達1000多斤,在全國推廣后,我國稻谷在幾年中增產了1000多億公斤,真是一個飛躍!袁隆__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fā)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后狀態(tài)打了一個翻身仗。
中國愛國的人物事跡【篇4】
茅以升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yè)的研究生,很快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最終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可是,茅以升沒有理解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__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可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__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yè)。此刻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中國愛國的人物事跡【篇5】
當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后,這個每時每刻都在想念祖國的科學家,頓時沉浸在極大的喜悅之中。他想: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可以放棄在美國的一切,但我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錢學森準備返回中國的決定,引起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他們寧可把錢學森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
錢學森的回國計劃受到嚴重的阻撓。他突然被逮捕,關押在一個海島的拘留所里,受到無休止的折磨。在起其他正直人士的強烈抗議下,美國特務機關被迫釋放了他。可對錢學森的迫害并沒有停止,他們限制他的行動,監(jiān)視和檢查他的信件、電話等。盡管有種種限制,但錢學森沒有屈服。他不斷地提出嚴正要求:堅決離開美國,回中國去!1955年8月,美國政府被迫同意錢學森返回中國。沖破重重阻攔而回國的錢學森,一頭扎在了軍事科學的研究中。他傾其所學,又緊密關注國外的科學動態(tài),不斷推出科研新成果,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導彈之父”。
在美國定居,且能聘為終身教授,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可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錢學森放棄了這一切。錢學森的愛國言行,凝聚著中華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