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工作隊愛國事跡
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鄉村振興工作隊愛國事跡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鄉村振興工作隊愛國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村振興工作隊愛國事跡【篇1】
許鐘渠同志是汕頭海關緝私局法制二處副主任科員,幾年來他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和一名優秀海關關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作風正派、崇尚正義、助人為樂、勤于公益,多次以實際行動有力地弘揚社會正氣,樹立了緝私警察的良好形象。其主要事跡如下:
一、扶助貧困、奉獻愛心
許鐘渠同志擔任緝私局法制二處團支部書記期間,先后組織所在團支部團員青年,為地震災區、貧困學生、市福利院、省英烈子女助學基金會等捐款2萬多元,并連續資助幫扶5名貧困學生完成中學學業,協助解決其家庭困難。在2002年的一次走訪活動中,許鐘渠同志了解到汕頭市第四中學一名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全校第一的學生趙玲玲,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面對放棄學業、外出尋工、過早品嘗生活艱辛的尷尬和無奈,為了幫助她實現人生夢想,從那時開始,在許鐘渠同志的倡議和組織下,法制二處團支部對她進行了結對幫輔,捐款資助她繼續上高中。2004年,趙玲玲以高分考上了一所211重點大學。
在得知她上大學的學費還沒有著落時,許鐘渠同志又發動青年民警們再次慷慨解囊,捐款一千多元。2006年4月,許鐘渠同志參加由汕頭海關團委組織的“學雷鋒青年志愿者活動月”訪貧問苦活動,深入海關掛鉤聯系點梅州興寧市新陂鎮三新村走訪特困戶,他扛著幾十斤的糧油,一家一家地探訪,噓寒問暖,排憂解難,為那些飽受自然災害、經濟陷入困境的特困戶帶來了新的希望。2007年春節前夕,許鐘渠同志了解到汕頭市區鮀蓮街道大場村近一半人口屬于低保戶,成為當時汕頭市北區最貧困的村落這一特殊情況,即主動聯系汕頭市藍天義工,在緝私局政治部門的支持下,帶領部分青年民警和義工深入該村開展“奉獻愛心、共創和諧”新春送溫暖活動,為該村的部分貧困家庭送去緝私干警捐贈的棉被、衣物及學習文具、書籍等物品,并購買大米、食油、糖果等應節品,為低保戶送上節日祝福,使受助的貧困家庭在新年到來之際感受到了和諧社會的關懷和溫暖。
二、見義勇為、勇斗歹徒
許鐘渠同志能保持高尚品格,勇于同不法現象作斗爭,樹立了汕頭海關緝私警察正派勇敢的良好形象。2004年3月22日凌晨,十多名河南籍不法分子聚集翻越廣東公安高等專科學校濱江校區西門圍墻,進入校區建筑工地盜竊施工器具。正在該校參加警銜培訓的許鐘渠同志在發現這一可疑情況后,立即通知學校保安人員,并與保安人員一起向案發地點趕去,同保安人員合力與歹徒展開生死搏斗。在千鈞一發之際,一輛海珠公安分局的警車巡邏經停事發地點,不法分子見勢不妙,分乘四輛摩托車四散逃逸。
許鐘渠同志趕上坐在摩托車后座的其中一名不法分子,一把將其從車上拽下并將其制服,扭送給地方公安干警,隨后又搭乘巡邏警車繼續追趕,并將回憶的逃逸摩托車號牌整理抄錄,最終根據該份號牌記錄,在距離案發地點兩公里外的二沙島將其中一輛摩托車截獲并抓獲車上的一名不法分子,為地方公安干警順利偵破該案提供了重要的辦案線索。同年6月,兩名饒平籍雙搶犯罪分子駕駛摩托車在汕頭海關緝私局辦公樓前飛車搶奪一名海關女關員的手提袋,在遭到緝私車輛攔截后棄車逃逸。恰好在旁的許鐘渠同志見狀立即用自己的摩托車堵住歹徒退路,并棄車飛身上前攔截歹徒,面對狗急跳墻、窮兇極惡的歹徒,他無所畏懼,赤手空拳與歹徒展開激烈搏斗,最終在附近的花圃中與其他同志合力抓獲兩名歹徒。
三、防震抗災、心系公益
許鐘渠同志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主動放棄工余休息,積極投身志愿服務,在心系災區、奉獻愛心的過程中,彰顯了海關緝私警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無私的人生情懷。2005年11月,應團市委和汕頭市地震局的號召,汕頭海關成立“汕頭海關地震應急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作為市地震應急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海關分隊,成為汕頭市11支地震救災應急隊伍之一。
緝私局10名青年民警作為海關志愿者自愿報名加入,其中許鐘渠同志以其出色的表現被選為隊長。其后,許鐘渠同志一直與市地震局相關部門保持著密切聯系,定期接受地震局通過寄送防震知識刊物進行的函授培訓,并注意收集防震抗災的相關知識資料。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后,許鐘渠同志在立即響應上級號召,積極捐款捐物、交納“特殊黨費”的同時,從高度的公益責任心出發,迅速反應,在第一時間代表“汕頭海關地震應急青年志愿者服務隊”走訪汕頭市地震局,向該局施永文局長、張惠霞科長等領導通報了汕頭海關開展地震應急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有關情況,提出了訪問省地震局直屬汕頭地震臺和汕頭市地震局地下探測點的請求和聯合組織地震救災知識學習交流活動的意向,得到了地震局領導的肯定。市地震局隨即通過“汕頭海關地震應急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向汕頭海關贈送防震抗載知識讀本200本。
黃岡市社會福利中心是一所以收養社會孤殘棄兒童、孤寡老人和殘疾人以及社會代養老人為主的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建于1980年,2007年,市政府統籌規劃兒童院、養老院和光榮院建設,實施了“三院合一”建設項目。2010年項目一期工程建成,原市社會福利院整體搬遷于現址并更名為黃岡市社會福利中心。
鄉村振興工作隊愛國事跡【篇2】
整潔的村道蜿蜒延伸,一池池碧水清澈見底,白墻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綠樹中……3月19日,記者走進樟樹鎮文誼新村,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優美畫卷躍然于眼前。
“這條路以前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水泥路’,根本無法出行。現在劉隊長他們來了,就幫我們把這條路重新修一下,干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在文誼新村一條主干道旁,一臺挖機正在平整路面,一旁的村民熊春梅豎起大拇指說。
在文誼新村村部,記者見到了正要同該村村干部入戶走訪的劉隊長,原來他就是岳陽市政府派駐文誼新村工作隊隊長劉偉新。
“市里既然選了我們來駐村,我們就要擔起這個責任,用心做好。”劉偉新介紹,工作隊剛進駐文誼新村的時候,“兩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了解,他就跟另外兩個隊員白天到村民家里走訪,充分摸底調查,晚上回來總結,理清工作思路。
“工作隊一來,就挨家挨戶走訪、座談,盡心盡責,幫文誼新村制定合適的工作方案。現在村子里都知道了他們是市里來的駐村工作隊。”樟樹鎮黨委委員、人武部長王曦說,現在文誼新村一天一變樣,天天來、天天新。
“他們幫助我們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合適的工作方案,確定了工作重點,工作效率顯著提升。”該村村支部書記蔣燦雄介紹,自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該村已完成1500米的溝渠疏通清理;對村里的主干道已完成2300米的兩側雜草、障礙等廢棄物的清理,1200米的維修、拓寬,近3000米綠化,栽種紅葉石楠、紅繼木共1500棵;拆除“四房”20棟,共計2400平方米;拆除垃圾池220個,對每戶配發了3個分類垃圾桶,共配發800套2400個垃圾桶……
跟隨駐村工作隊沿著村主干道前行,記者見到不少村民正拿著鋤頭、鐵鍬,把一棵棵樹苗栽種在路兩旁。劉偉新急忙走上前,拿起一把鋤頭就挖起了土,“現在對路面進行加寬、提質改造后,還要在兩旁種上樹,再安上路燈,然后再建一些小果園和小廣場,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一會的時間,劉偉新就挖出了一個1米見方的樹坑,一旁的村民順勢拿過一棵樹苗,扶苗、培土、踩實,兩人配合默契。“走,我們到村民家中坐坐去。”種完樹,劉偉新招呼記者。
“劉隊長,你們又入戶來噠,來,到我家恰杯茶噠。”在村道旁清掃落葉的劉爹爹看到劉偉新,放下手中的掃帚,熱情的邀請他,“他們這些駐村干部很辛苦,不分白天黑夜,經常到我們村民家中了解情況,征求意見,是來干實事的。”為了更好的調動村民參加村莊清潔行動的積極性,該村包片村干部、駐村干部到每組
每戶進行宣傳、摸底,以屋場為單位,每周對農戶開展1次衛生檢查。同時,開展“星際文明戶”“鄉風文明標兵”“優秀協會會員”等創建評選活動,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
離別時,劉偉新又向另一戶農戶家中走去,堅毅的身影,透著堅定的信念。
鄉村振興工作隊愛國事跡【篇3】
“認識一下吧,我叫黃文秀,三十歲,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她坐在車里,昏暗的背景下,有一束光打在她的臉上,映射出眼底的堅定執著。
近日,以黃文秀的故事為主題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開劇這一幕,讓無數人潸然淚下。作為基層干部,我們要學習黃文秀,做大山的女兒,走出秀美之路。
秀美之路,是“父母”在、不遠游的赤子歸家路。
2016年,黃文秀碩士畢業。在同學紛紛選擇留在大城市的時候,她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百坭村村民曾問她:“你怎么想要來這么偏遠的農村工作呢?”黃文秀回答:“百色是我的家鄉,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作為一名黨員,我有什么理由不回來呢?”
2021年,我在人生道路的權衡中,堅定地選擇了返程的路。面談的時候考官問我:“為什么會想要來這里工作呢?”我說:“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游。對我來說,家鄉就是生我養我、哺育我成長的父母,我想回到父母身邊,我想盡我的微薄之力來建設我的家鄉。”彼時,我的眼前出現了一條路,是赤子歸家路,更是通往光明未來的秀美之路。這條路或許不是花團錦簇的平滑大道,或許荊棘叢生、顛簸蜿蜒,但我必將懷揣“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忠貞信念,學習黃文秀的信仰之美,把夢想寫進泥土,用腳丈量大地,將無悔的青春融入時代洪流之中。
秀美之路,是里程數丈量群眾心聲的長征之路。
2019年3月,黃文秀駐村滿一年的那天,她的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里。她簡單地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這一年時間內,她收起裙子,穿上簡便的運動服,逐一走訪全村貧困戶,繪制了詳盡的“貧困戶分布圖”,將每村每戶的家庭情況、貧困原因一一標注。
2022年3月,我來到基層工作剛好半年,也是我任職潘元村村主任助理的半年。青春逢盛世,奮斗正當時,新時代的我們作為基層工作者,應當俯下身、沉下心,做好群眾的貼心人。半年來,我在基層工作中充分發揮年輕人的干勁,沖在一線,干在一線,和村干部一起走村入戶,察民意聽民聲,了解群眾的困難,明白群眾的訴求,積極幫助群眾解決難題,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沾染的泥土正是我們篤行不怠的勛章,是見證我們成長的最好印跡。每日上萬的步數是我們一步步踏進群眾心里的階梯,更是我們丈量群眾心聲的長征之路。
秀美之路,是紅墻白樓鄉村美、綠野藍天農家肥的鄉村振興路。
黃文秀到村后,翻山越嶺、走村入戶,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帶動全村順利脫貧88戶,貧困發生率降至2。71%。她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樹家風,振鄉風,促民風,將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人們的如花笑靨里漸次展開。
“我們的銀杏砧板耐腐蝕抗菌,不容易開裂,而且有自愈的功能……”在元竹鎮電子商務服務站,工作人員一面展示手中光滑平整的銀杏砧板,一面嫻熟地介紹砧板的優點。時值618活動期間,上架的銀杏砧板很快銷售一空。我作為幕后小助手,第一次有機會目睹直播銷售的過程,感受互聯網經濟下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深刻改變著傳統農產品的流通方式,也為產業振興、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黃文秀建立電商服務站,幫助全村群眾銷售砂糖橘4萬多斤。新時代我們生逢其時,責任在肩,應當學習黃文秀,充分發揮年輕人優勢,將新興技術與農村產業相結合,立足產業振興,青春為筆,熱血為墨,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選擇到基層揮灑青春汗水的我們,都是“大山”的女兒,是群眾的女兒,讓我們向黃文秀同志看齊,走出秀美之路!
2019年,年僅30歲的廣西駐村第一書記、北師大定向選調生黃文秀在百色洪水中不幸遇難的消息令人悲痛。她將知識帶回家鄉,用行動建設家鄉,她將30歲的大好年華定格在扶貧路上,用生命譜寫扶貧樂章。身體力行,不忘初心,知重負重,砥礪前行,她是脫貧攻堅道路上的踐行者,同為選調生的我們,更要以她為標桿,主動擔起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重任,扎根基層,腳踏實地,用實干譜寫未來。對此,我有以下幾點體會想與大家分享。
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心里要燃氣一團火。要像黃文秀一樣,在選擇理想的時候,要讓自己真正熱血起來,要主動響應祖國和社會的需要,投入到真正可以發揮拳腳的地方,基層是廣大青年干部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要走向基層,擁抱基層,不忘初心,腳踏實地,將自己的勤奮和汗水揮灑在基層這邊給祖國謀復興,為人民謀福祉的地方。
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手里要攢起一股勁。要像黃文秀一樣,放下自己的舒服圈,擼起袖子加油干,不怕泥濘和荊棘,不怕風雨和烈日,像鋼鐵巨人般,將自己置身于愈挫愈勇的戰場,那些走爛的鞋子,那些輪胎壓過的紋路,那么干裂的嘴唇和曬黑的皮膚就是一枚枚軍功章,刻印在祖國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史冊上。
新時代的黨員干部,眼里要匯成一面旗。要像黃文秀一樣,將黨紀國法作為自己工作生活的準繩,嚴格要求自己,高標準督促自己,在履職的道路上,時刻不懈怠,在盡職的途中,永遠風雨兼程。駐村的工作不好干,沒關系,那就加班加點干,那就流血流汗干,脫貧致富的工作不好干,那就精疲力盡干,想法設法干。
黃文秀的故事,是在給黨員干部豎起一面精神旗幟,鼓勵大家要將個人的成長成才之路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之路緊密結合起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奮斗的路上干出一番新天地。
鄉村振興工作隊愛國事跡【篇4】
楊有庫,男,現年45歲,是北留鎮南留村的一名普通村民.
年富力強的他尊老愛幼、樂于助人、勤勞致富、家庭和睦。在外是好村民、好鄰居,在家是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他把事業和家庭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為新時代和諧家庭的典范。
他成功地把家作為事業的基地,夫妻恩愛,夫唱婦隨。他在家和在外一樣勤快,夫妻倆平日里常和老人走動幫老人做點事情,逢年過節更是去拜見并孝敬老人。他教子有方,兒女在家庭的溫暖下茁壯成長。
平時鄰居常常能看見他們全家其樂融融、親密無間的身影。
一、互敬、互助、互愛,家庭和睦
楊有庫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普通農民,有著農民與生俱來的樸實,為了村民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他不怕苦不怕累,毅然做起了別人都不愿做的掏糞工。他全心全意為民工作,哪家地里要上肥,只要言語一聲,他就會及時地把肥料送到地里,他沒有時間照顧家庭,繁重的家務、子女教育和照顧老人的工作都落在妻子常聰苗一個人肩上,她不緊不嫌氣丈夫的工作不體面,反而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而且在家里做妻子、做母親,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她同樣做得非常出色。
常聰苗放棄個人的業余愛好和休息時間,承擔起全部的家務。家務活是一個極其繁雜、出力不出活的工作。她為讓丈夫安心工作,生活中她常抽空和其他幾個妯娌相互走動,相互溝通,促進彼此間的感情。每次只要是輪到她們家照顧老人,她總是在打發走丈夫和上學的兒女后就急忙往婆婆家趕,幫婆婆做家務。為料理好兩家的家務,她養成了中午不休息的習慣,始終把家務做得井井有條,整潔舒適,給丈夫、女兒和公婆創造了一個舒心安逸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受到鄰里的贊揚。
在處理家庭的大事時,夫妻平等對待,互相通氣,共同磋商決定,只要是合理的建議,求大同,存小異,做到辦每件大事雙方都心情舒暢。他們勤儉持家,合理安排收入,從不鋪張浪費。添置家居用品,洗刷買燒、培養子女上學以及其它生活瑣事,妻子常聰苗獨自承擔,從不讓丈夫操心。并在工作上全力支持丈夫為民做事。
二、重視教育,悉心培養子女成才
為了培養子女成才,他們重視對子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教育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無力幫助照看,子女上學的接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基本上全有常聰苗一個人承擔。子女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特別是對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來說更是如此。她愉快地承擔起子女上學接送、管理的全部事務。她不僅注重子女的學習成績,更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時時關心子女沿著正道走,勉勵子女勤奮刻苦學習、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團結、禮貌待人,并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系,了解、關心子女的成長狀況。楊有庫深知妻子的辛苦,有點空閑時間他也顧不上休息,總想著幫妻子做點事情。他們夫妻間相互忠誠信任,互相關愛,形成了一個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環境,他們的子女學習成績好,愛好廣泛,身心健康。
三、尊重老人,孝敬父母獻愛心
生活日常開支,常聰苗能合理安排,克勤克儉,該花的一定花,不該花的,從不浪費。在雙方父母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盡心盡力給予幫助。他們對年邁體弱的老人,能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去看望他們,或帶上一些水果、營養品之類的東西孝敬父母;老人頭痛腦熱時,帶他們去醫院看病、拿藥。在家庭經濟關系中他們雙方都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處理得非常好。對雙方的老人都能做到經常去關心照料,并掏錢幫助解決問題。他們常教育子女要關心敬重老人,常回家去看看老人,問寒問暖。在他們夫妻的教導下,孫子、孫女樹立了正確的敬老觀,每逢雙休日和節假日都會去看望老人,并講一些新事情、新思想給老人聽,幫助老人了解當前的社會形式。
四、團結鄰里,互幫互助。
楊有庫夫妻倆都是熱心腸。街坊鄰居哪家有個什么事,只要用的著、能幫的上的他們都會伸出手來幫一把。就拿鄰居家孩子辦婚事來說吧,辦喜事都圖個喜慶熱鬧,人自然少不了,請客也是難免的,光應付這就得好幾天。楊有庫的妻子常聰苗主動上門去幫忙,一幫就是三四天。拔蔥倒蒜、洗碗摘菜,做完這個做那個,象給自家辦事一樣踏實。有人說你一個鄰居過來應付一下就行了何必要做的那么辛苦呢,那么多人做事你少做點也無所謂。可她卻說:都是街坊鄰居住著,誰家能沒有個事,互相幫幫就都過去了。普通的人,樸實的.話,可這里面包涵的意義卻令人深思。
在家里,他們是好兒子、好媳婦、好父母,在外面他們是好鄰居、好家庭、好村民。他們創建了和睦的家庭,他們做到了鄰里的融洽,他們更點燃了和諧的希望。
只有家庭和諧,社會才能和諧。大力宣揚和諧家庭先進事跡正是希望利用我們周圍觸手可及的榜樣力量來推動更多的家庭走向和諧。
鄉村振興工作隊愛國事跡【篇5】
這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12口人,既有嫡親的祖孫四代,也有主婦殘疾的哥哥。30年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一桌吃飯,一屋住,家庭成員至今從未紅過臉,父子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婆媳勝似母女,姑嫂情同姐妹。
這是一個事業蒸蒸日上的家庭,大兒子子承父業,經營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小兒子遠赴貴州發展,成立名副其實的青年企業家,企業涉足建材、礦產資源、房地產、酒店、商業超市等行業,全家齊心協力、共謀發展。
這也是一個備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尊重的家庭,數十年來,家庭成員傾心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扶弱濟困,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坐在方早德家的庭院中,聽著他侃侃而談家事,真正懂得了家和萬事興的含義,深深地為這個家庭所蘊含的魅力所折服。
方早德先后擔任了湖坊公社農技員、農技站長、農民副鄉長、鎮黨委副書記、鎮人大主席等職務,并于2019年退休。退休了,這位身上安裝著心臟起搏器的老人,并沒有因為歲月更替、職位變換而消磨工作的激情。懷著一顆為民奉獻的丹心,方早德又接著在新農村建設上唱響一曲奉獻者之歌。
2019年湖坊鎮灣里自然村被上級列為全縣新農村建設試點,鄉親們渴望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盼了幾十年,深受群眾信賴的方早德,被村民推選為理事會顧問。老百姓說,有了方書記來村里管事,我們最放心。
為了將灣里建設成全縣乃至全市、全省一流的新農村,方早德將自己的整體構想告訴了遠在貴州遵義創業的小兒子,并且掏出了心里話:我從年輕時就立志要讓鄉親們過上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再說,回報家鄉也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灣里的新農村建設就是咱家的事!兒子方勇軍被父親所感動,承諾:除上級專項劃撥資金和群眾自籌資金外,其余所需建設費用均由方家全部承擔。
那些日子里,方早德不顧自己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心臟病可能隨時發作的危險,經常忙里忙外,操心費力。夏日炎炎、暑氣逼人,他頭戴草帽,挽起褲腿,同村民一起在工地上干活;寒冬臘月、北風呼嘯,他又提著熱水瓶跑前跑后給正在建設新農村的村民兄弟沏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香茶,給大家加油鼓勁。
為了美化村容村貌,建設公共設施,為農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方早德一家投入83萬元資金。巨額的資金投入,大量的心血付出,換來了灣里面貌的大改觀。2019年灣里在全縣、全市新農村建設評比中名列榜首,被江西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十個最美的村莊6之一。2019年、2019年灣里6組新農村建設圖片在人民網滾動播出60批次。從省內外慕名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他們對灣里新村的建設贊嘆不已。
如果說方家是一棟生機盎然的房子,那么每一名成員就是支撐起家庭的一根根柱子。每個家庭成員看似普通低調,但個個擁有一個寬廣的心胸和甘為人梯的奉獻情懷。他們各自堅守著自己的職責,為方家的每一步跨越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心力,為社會的和諧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小兒子方勇軍開始創業生涯時,大哥方加軍已接過父親的衣缽,成了一名農技員,后來還當上了鎮里的農機服務站站長。憑著鉆勁和過硬的育種技術,把農技站經營的紅紅火火。
與此同時,弟弟在當地鄉鎮水泥廠上班并通過入股煤礦掙取了人生第一桶金,由此介入當地的一家水泥企業改制。工作量驟然增加,工作強度加大,資金、管理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就在弟弟創業啟動缺少資金時,方加軍不光拿出了自己全部積蓄,還以自己的名義貸了20多萬給弟弟;一聽說弟弟要遠赴貴州發展,而本地的.那家水泥企業需要人管理時,毫不猶豫地離開農技站,到弟弟手下當了三年的廠長,直到弟弟將所有業務全面轉往貴州發展時,他才重新回到農技站,由弟弟投資成立了江西省江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干回了自己喜歡的老本行。
如今小兒子方勇軍的蛋糕越做越大,獨資的10家企業分布在黔、贛兩省,已形成以水泥為主,科、工、貿、農多業并舉的綜合性經營實體,各類企業累計年實現利稅6000多萬元。
沒有兄弟姐妹之間團結互相扶持,沒有來自家庭的力量源泉支持,我的企業不可能發展至如此規模。方勇軍對此滿懷感激。
回首1969年到鉛山湖坊落戶至今,方早德對自己家的變遷,總結為"三個變"和三個不變"——變的是家中的富裕生活,變的是家庭由農耕邁向企業的生活方式,變的是由溫飽轉向小康的生活質量;而不變的是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光榮傳統,不變的是和諧美滿、敬老愛幼的家庭關系,不變的是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鄰里關系。
的確,和諧、敬業、勤儉,鋪就了方家事業成功的基石,成就了方家的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