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是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可以幫助人們鍛煉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參考,希望對大家寫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有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1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后,我想了很多,作者余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后卻有那么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為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里穿著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為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后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
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干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于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2
經歷苦難,方能成就一片輝煌。
宋濂小時候家窮,環境艱苦,但無論什么日子他都會抄書,就像這是個使命。成人之后,前往離鄉百里的地方求學。面對老師的冷言冷語,他并沒有放棄學習。沒有把自己的貧窮看做負擔,反而作為奮發向上的動力,成就了一代文臣。
如果說學業的成功一定與錢有關的話,那只能說錢帶來的也許更多是負面的影響。
比如攀比心會因為錢加重許多,因為有錢,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有車,我也要有。可能攀比心也不算什么,但是,會有一種更不想看見的。因為我家有錢,所以我是富二代,我為什么要努力上學,努力掙錢?我爸的錢都是我的,我也不用管我學的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學,反正有人養啊!雖然錢也可能有好的改變,在住宿與吃上面會好很多,但是負面的影響之大,依舊是不可忽視的。
有錢又有什么用?艱苦的日子里不依舊風云人物眾多?當年,八路軍用小米加步槍戰勝了日本侵略者,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了苦痛,也完成了使命。
苦難是一種財富錘煉著一個人的意志,激發著一個人的潛能。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3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給馬生的勸慰之詞。歷數了自己的求學之路上的種.種艱辛,借此激勵馬生刻苦求學。宋濂求學時,教師的師道尊嚴讓學生望而生畏,只能“伺其欣悅”,才能俯首再請教。
我們不贊成古時的師道尊嚴,因為它過多的強調了尊師,而很多時候則扼殺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像宋朝時的宋濂年少求知時那么艱辛去求學,而老師甚至連學生提個疑問也不允許。宋濂只能“俟其欣悅”再畢恭畢敬地去問。如此的師道尊嚴又讓多少膽怯的孩子沒能成才。但是現在班主任仍需要在學生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這種威信是以誠懇為基石的,任何的夸大其詞都將成為日后合作不愉快的暗礁。我接到一個新的班級通常是這樣做的:先誠懇地介紹自己,我覺得我自己不很輝煌的經歷對于成為學生的榜樣還是行的。從上班開始談起,到函授本科,期間,我如何苦背,如何獲得大學語文、政治、教育學的高分。我如何適應新的教學環境,我如何面對生活的不平等,我上集市買的東西比別人貴,僅僅因為我的方言不同,面對不平等,我生氣,但我從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人都是這樣的,既然來到了世間就有生活的權利。其次,我展示我“淵博”的知識,每講到與知識點相同的地方,我都會適當的加以擴展。比如:談到蘇軾,他是豪放派詞的中堅人物是要提到的,附帶把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李清照談一下。講到蓄勢,就談寶玉挨打,金釧的投井而死,王府管家來要琪官,在父親面前應答的不伶俐,都是為后面賈政往死里打寶玉蓄勢。還有就是說話要有力度,說話要算話,布置任務說什么時候完工,到時就驗收。好的表揚,不好的有時批評,有時不吭聲,很多時候不吭聲就夠了。對于逆反期的中學生他已經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了。做到了這些,在和學生交往的過程中也要有松有緊,解答疑問面帶微笑耐心解答,面對學生的違規行為要雷厲風行的處置。樹立威信是組織好課堂紀律的基石,在學生面前沒了威信,相處時會很被動,沒了主動權,如何好打贏勝仗。有了威信,有了紀律,學生學習才能進入正軌,我們的教學活動才不是苦行僧的日子,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活動,會感受到成功感、幸福感。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4
作者宋濂十分的愛學習,可是由于家里貧苦,導致宋濂不能去學習,沒有書看。從幼時的讀書難,加冠的叩問難,從師的奔走難和住宿的生活難;從遍觀群書到獲有所聞,再到路途遙遠到最后吃穿不好。種.種表現突出宋濂對讀書的喜歡與堅持不懈。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這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宋濂在天氣那么寒冷,手指都不可以屈伸的情況下,他依舊不放松抄書的腳步,深刻的突出他對學習的愛和對學習的毫不懈怠的精神。
本文雖是宋濂勸告馬生的一篇文章,可我覺得更像是他寫給我們的。宋濂言傳身教,告訴我們學習的艱苦。我們應該感知到宋濂當初學習的艱辛,更應該加倍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及優越學習環境的來之不易,認真學習,努力進取。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個人認為,在努力學習的同時,更應該保持一種“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勞逸結合,玩學不誤”心態。不要相互攀比,不必追求那些莫須有的奢侈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拋棄虛榮,實事求是,才是當下最真實的。
“蓋余之勤且艱苦此”意思是:我以前也是這么勤勞,這么艱苦的。宋濂在那種環境下學習,最終成才了,那我們現在的生活,比宋濂好多少倍?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學習呢?
我們現在首要任務就是學習,也是我們這個年齡段所必須面臨的頭等大事,讓我們手挽著手,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5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為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那么有恒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為想要為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為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并不可恥,因為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都是他們那么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著,我喜歡我現在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因為家貧以至于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后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我們現在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為90后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F在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6
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送東陽馬生序》。首先我對這篇課文的作者宋濂產生憐憫之情,思之再三開始對他敬佩有加,敬佩之余頗為感動。
NO.1:不怕苦,不怕累的刻苦學習精神
幾百年前的宋濂從小家里很窮,買不起書。于是,我對他頓生憐憫之情,但我知道這不是他的錯,他是個很愛讀書的人。他常常向有書的人借書,借到后一字不漏的抄錄下來,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披星戴月他從不懈怠,并且如期歸還。他從不叫一句苦,不說一句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把附近有書人家的書都借個遍。
而 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書籍,就連一些學習指導一類的書只要用激光儀掃描一下就印成了,根本不用自己動手去抄。進入初中后科目開展的多了,學習任務重了點, 就有人開始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叫苦叫累。把家中的書真的作為“藏書”束之高閣。我們和宋濂相比,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好好讀書。要學習他那種不怕苦,不怕累 的精神。
NO.2:跋山涉水,拜名師求學問的堅忍不拔精神。
宋濂成年后,為學得更多知識,他不辭辛勞,天寒地凍,他踏著厚厚的積雪,穿過深山巨谷,曾跑幾百里之外拜訪名師。自己的四肢都凍裂了也不知道,還一直在趕路。
想想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著冬暖夏涼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又有名師陪伴與指導著,但有時還心不在焉,心猿意馬。想到這兒,心一動,快!快!讓這種惰性見鬼去吧!立即行動,不能讓向老師求教的寶貴機會白白的浪費掉了,好好珍惜,不懂就問。
NO.3: 不虛榮,不浮澡,見多識廣,樂學其中的精神。
宋濂寄居在旅店時,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滋味的享受,穿著破衣爛衫,而他的同學美食吃遍,衣著華貴,他卻毫無羨慕的意思,心中想到能讀書就是一件快樂的事。他的思想境界達到如此之高真是難能可貴,令人嘆服。
而我們如果衣著不如別人就感到低人一等,如果吃的不如別人就感到委屈,忘記了學習不如別人時心中的滋味,想到這兒,自己就感到慚愧。我們應該學習他不虛榮,不浮澡,見多識廣,樂學其中的精神。
得到的啟示:無論何時求學之路都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的人才能學有所成。宋濂勤奮學習的成長故事不但勉勵馬生珍惜太學的優越條件刻苦學習,同時也凈化了我的心靈。關鍵是擺正心態樂學其中,定能成功。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7
上個星期,老師講完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我對宋廉的印象十分深刻。
文章描寫了宋濂求學之艱辛,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的用心刻苦,不怕艱辛,勤奮好學的高尚品質。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當時學習條件是多么的惡劣,然而,宋廉克服了重重困難困難,無論條件多么的惡劣,都不放棄讀書。最終飽含知識,成為了飽學之士!相比之下當今我們的學習條件是多么的優越啊!可是,當今像宋濂這樣勤學苦讀,不怕艱辛的人還有幾個呢?難道是因為當今的學習條件太過優越,造成我們沒有體會到:“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夫皸裂而不知”的艱辛嗎?難道是優越的學習條件,讓我們忘記了,刻苦學習、不怕艱辛、勤奮學習,好好讀書的嗎?我認為不是,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看他專心與否,因為宋濂專心致志,所以不受惡劣的環境影響,最終成為的飽學之士。我們不該因當今的學習條件優越而忘記了刻苦專研、刻苦學習、刻苦努力!我們要學習宋濂,學習他那不怕艱辛,勤奮好學,刻苦讀書的可貴精神!
我們從文章中也可以了解到宋濂對老師的尊敬,想要學有所成,靠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最重要的還要有道德修養,我們應該學習宋濂尊敬師長的好品質!
通過這篇課文,我們能明白,提高一個人克服困難的能力,促成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刻苦、勤奮、不畏艱辛的品質和堅定的意志。不僅如此,我們想要學有所成,還應該重視道德修養!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8
今天,我們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一課,這是宋濂寫給他的晚輩的一封贈序。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了宋濂求學中的苦難。
宋濂小時候喜愛讀書,但家里貧窮,買不起書,就向有書的人家借書,并且親手抄錄。在天氣非常冷的時候,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他的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放松讀書。他成年之后,又擔心沒有有學問淵博的老師教他知識,跑到幾百里外,向當地的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追隨老師時,他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大雪積了好幾尺,他的腳、皮膚都被凍裂了,去全然不知。到達學舍,他不羨慕同舍生飯菜豐富、衣服華麗,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
從中,我體驗到了宋濂艱苦的學習過程,勤奮謙虛的學習態度,專心學習的思想品質。也告訴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的觀后感篇9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