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在寫觀后感的過程中,你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可以鍛煉你的文筆和表達能力。優秀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篇1
上帝,或者說,更廣義的神,和人類的美德、正義,不是來自外部的對人類的要求,不是紙上的條文,不是為各種利益而打出的旗號。相反,它們產生于人類內心的需要,是對一種永恒價值的追求,是一種對不斷變幻的客觀世界的審視和發現。也只有這樣,上帝,或者說宗教和信仰,才會指引你,完成自身的救贖和突破。我近來在讀佛教的壇經,六祖慧能能夠創立“明心見性”的中國型的禪宗佛教,其根本也是把握了禪不再是一種方式,一種理論,一種清規戒律,不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存在于內心深處的人生體悟,從而體現了宗教合理性的本質。與東方的佛陀追求空靈和超越不同,西方的上帝可能更執著于原罪和救贖,但二者都是人類心靈的產物。
安迪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終于完成了越獄的奇跡,并讓典獄長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出獄后,他為什么不遵循一般好萊塢電影的邏輯去努力證明自己無罪,而是遠走他鄉?
因為,上帝,就存在于內心。罪與非罪,在靈魂的層面,只有不停地審視自已,而無需證明!當瑞德被假釋前再次接受是否被徹底改造的詢問時,他坦然地說:“徹底改造?我不太明白這個詞的含義了。其實我過去每天都在悔恨,不是因為我關在這里,或者你們認為我應該懺悔。我想告訴過去那個犯罪的年輕人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可是他找不到了,只剩下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指出了救贖之路。上帝時刻與人類的靈魂同行!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如同典獄長諾頓一樣,冠冕堂皇地打著某種宗教、主義、法律甚至公平正義的名義,為了個人和集團的私利,為了開脫罪責,巧言令色,百般詭辯,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最起碼的誠實和品質。當一個人習慣于表演并毫不自省時,已墜入萬劫不復的地獄,就不要再談什么救贖!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篇2
趁著記憶還新、感受最真的時候,寫下對這部經典之作的所感吧
《肖申克的救贖》,很久沒有看過這么精彩的片子了,一部勵志之作。看完之后主人翁的點題之句一直縈繞在耳邊:只要心懷希望,就會永遠有希望。
安迪,一位大銀行家,有著對數學和數字天生的敏感,不幸的是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遭人謀殺,而自己卻被誤認為是兇手,兩次無期,被判到了肖申克監獄。于是長達二十年的監獄生活開始了!像劇中說的,他并沒有認為來到監獄是一種煎熬,反而覺得像是在公園散步一樣,是如此的淡定!這二十年,是安迪進行自救的二十年,錘子、海報、以及幫典獄長“逃稅”…一切都是他預置好的,只等那個暴雨夜晚的來臨,伴著閃電雷聲逃離出了肖申克監獄…
在劇中,有幾段兒,我一直有點疑惑,就是安迪在獄長反對的情況下,還毅然的播放那段音樂,我是沒有弄清楚那是怎樣的一段音樂,是向往自由和解放?還有一段就是安迪一直都很想在監獄建造一個圖書館,由于資金的匱乏,他便一周一周的向有關部門寫信進行申請資金,最后便是一周兩封…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下去,試想一下,安迪建造這樣一個圖書館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到了好多。。監獄里很多的人知識水平都不高,甚至停留在很久以前,像老布一樣出獄之后根本適應不了當今的社會,甚至不能生存,最后的結局只有一種——老布自殺了。還有,劇中一直在強調一個詞“希望”,也可能安迪是想讓監獄里的所有人心里都懷著希望吧,懷著生存的希望,無時無刻!
故事的結局也是亮點,特別是最后瑞德去那顆樹下尋找安迪留給他的東西,一封信、一些錢,好像這些都不是很重要,但我覺得安迪留給瑞德的是希望,是活下去的希望,至少是安迪拯救了他!
只要心懷希望,就會永遠有希望!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篇3
高聳的灰色石墻。
冰冷的堅硬鐵柵欄。
兇狠殘酷的獄警。
你如新生的嬰兒般赤裸裸的來到這里,數十年如一日,時間足以磨滅一切東西。
面對著遙遙無期的囚禁歲月,時間慢慢地腐蝕著一個個囚犯的精神,扭曲的靈魂、麻木的心靈,每個囚犯就像一只只鳥兒,在時間的牢籠里茍延殘喘。我們的主人公安迪——一位銀行家被誣陷以殺人的罪名判無期徒刑,在肖申克監獄中呆了二十年后,通過密藏在圣經里的一把實錘,鑿出“600年都無法完成”的通道,從而越獄成功。
這部影片給人一種精神的救贖,安迪他不僅救贖了自己,更救贖了瑞德,救贖了那個黑暗的肖申克監獄。精神折磨遠比肉體的折磨更殘酷。有句話說得好“上帝指教那些自救的人”,真正的救贖之道永遠得靠你自己,拯救自己的靈魂,面對坎坷的未來。安迪的救贖,使他成功地逃脫束縛,靠的是二十年來不變的信念,永恒的希望。
希望究竟是什么?瑞德曾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在暗無天日的監獄里,心存希望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折磨呢?但安迪說“希望是件美好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因為他堅信這個,他就真的做到了。沒有希望,一個人的靈魂就死了,就一無所有了。那個被囚禁了半個世紀的圖書管理員老布面對陌生的新社會,面對曾經渴望的自由,他孤獨茫然,最終以自盡了結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靈魂永遠被囚禁在了肖申克監獄里,即便肉體得到了自由。這是悲劇,是沒有希望的下場。
而瑞德在肖申克中關了四十年,被釋放后,本來他很可能步老布的后塵——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被淘汰。但是他沒有,因為安迪喚醒了他的希望,讓他擺脫了體制化的后果,是他最終履行了自己對安迪的承諾,去知華塔尼歐尋找安迪。一個即將要放棄希望的人,體驗到了自由——久違的令人激動的自由,安迪救贖了瑞德的靈魂,給了他新生。
如果把每一個囚犯比作一只只鳥兒的話,那么最悲慘的事情并非被囚禁,而是親自折斷自己的羽翼。瑞德曾說過“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他們的羽毛太鮮亮了”,我認為,安迪之所以能夠重獲自由,是因為他堅信自己可以飛上藍天,堅信自己不會被時間的牢籠磨滅信念,堅信希望,勇敢的面對生活,最終在那幾乎不可能脫身的地方站了起來,迎接自由的擁抱。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免有很多挫折,每個人都不免有人生的低谷,可是一定要堅持下去,走過絕望與黑暗!心懷希望,笑對人生,這樣就算生活把你踩在腳下讓你遍體鱗傷,但你依然擁有最珍貴的東西——希望!古希臘哲學柏拉圖說過:“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當你心懷希望咬牙挺過最黑暗的時刻,你便可在希望中新生,在希望中御風翱翔!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篇4
近日讀熊培云的《重新發現社會》,其中多次提到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熊培云的書是把電影來論述自由的。想起自己的影庫里早就下載了這部電影,礙于該影片屬于兩個小時以上的超長片,一直擱置著想找空閑的時間看,今日忽得空閑,一個人找出影片靜靜地看完。
原來,電影是可以這樣拍,電影是可以這樣看,電影更是可以各人各有各的解讀!
先說電影是可以這樣拍的:劇本來自一個短篇小說的改編,長達兩小時二十分鐘的電影可以把長達二十年的冤案發生、入獄、越獄簡練到總共不到十分鐘的交代,剩下的所有的時間,都交給了人性、自由的描寫!雖然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但是憑借常識,想必靠情節吸引讀者的小說應該無法做到這樣的結構,但是電影做到了。
。再說電影是可以這樣看的:類似題材的電影不少,記得前幾年還有過特別火的美式長篇電視連續劇《越獄》,想必大家記憶猶新,一般此類題材,賣點都是冤案的本身、越獄或者翻案的過程、以及越獄或者翻案后或光明或黑暗的結局,劇情反應的人性、感情之類的,觀眾必須通過情節去了解、理解。可是,熊培云因為《重新發現社會》一書主題的需要,從電影中看到了自由和限制這一哲學的矛盾,如果按照《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邏輯,你的確會把電影中隱含的這一主題放大。可是我相信,熊培云只是出于他的著作論點的需要才這樣寫的,其實他和我,或者和你們大家一樣,從電影中看到了人性,當然也看到了自由和限制的矛盾。
最后說一下,電影是可以各人有各人的解讀。其實這個話題我根本解釋不了,既然命題就是各有各的解讀,我如何替每個人來解釋?我只是想說,我們中國現在的電影,就像中國學生的作文,必須按照老師要求的“中心思想”去寫,文章結構也必須符合老師布置的要求;而老師要求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結構,又必須是按照升學考試的大綱要求來作。
行文到此,大家應該明白,其實我要說的,既是電影,也不是電影。
說的是電影,希望我們不要以為世界上只有好萊塢才有電影,也不要以為好萊塢只有3D大片和“越獄”,好萊塢也有“肖申克的救贖”!
說的不是電影,希望我們的生活不要像我們學生的作文一樣要有“中心思想”,即便要有“中心思想”,也不要有規定表達“中心思想”的格式。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篇5
《肖申克的救贖》作為一部位居在豆瓣等著名影評網站的榜單前位的電影,具有著它獨特的電影地位。它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肖申克從無辜入獄到最后自我救贖的故事。然而在這里我想說的并不是肖申克,而是一位在影片中占據不到十分鐘的一個小人物,那位走出監獄上吊自殺的老人——老布。
你無法想象一位在監獄里生活了幾十年有著他的朋友,管理著圖書館,大家尊重他,他有著自己的身份的老人走出監獄后的茫然無措。出獄后他在超市中當著收銀員,被人嫌棄,無法適應這改變后的社會規則。最終他走向自我的解脫,在上吊的門欄上留下了“brook was here”,他想讓大家記得他來過。瑞德說:“他只不過是被體制化了,在這兒,他是個有地位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到了外面,他什么都不是。但我得告訴你,這些圍墻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恨它,慢慢你就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你離不開它,那就是被體制化了。”然而在監獄中不止老布一人不想離開監獄,有的甚至傷害同類為了繼續留在監獄里。在監獄中的每一個人都試著去尋求生存法則,然后逐漸去適應它,當他們處于這個叢林中生活下去,最終他們被同化了,這就是體制。就像大自然的物競天擇般,適應了體制生活你就生存,脫離了體制你就失去了自我,被淘汰。在同一年有著許多同類型的電影,《阿甘正傳》就是其中的一部。
阿甘似乎從一開始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智商不高卻勇敢善良,不斷挑戰這個制度化的底線。因為跑的快而進入橄欖球隊、參加越南戰爭、甚至歸來時敢于說出戰爭的殘酷。就是這樣的一個傻小子卻不斷獲得成功,他敢于挑戰,敢于突破常規。我想有時候線條般的思考方式,才是他真正突破制度化的動力在嚴復翻譯《天演論》時,他把達爾文叢林生存法則帶進人類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理論一直延續到至今。當今大火的996的工作制,9點上班,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無疑壓迫著當代想出頭的年輕人,不付出超越別人的時間和努力,怎么成功?你不努力,你就不會成功,你拼勁全力,你可能會成功。這是成功法則,而作為員工似乎已經默認了這個理論,于是犧牲自己時間,無償加班,消耗自己。適者生存,為了生活,我們在體制規則里默默承受,不敢懷疑,抱怨也不會過明天。
或許,我們應該開始反抗?還是選擇繼續原來生活?
關于體制化的心理解讀:心理學中有一個社會化的概念,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范、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個人成長就是一個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也就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所在環境會對我們規范相應的行為和思想。但是因為某種原因,比如移民、比如入獄,人們需要再社會化,就是重新學習相應的規范——老布從在正常生活中的狀態再社會化到適應監獄,從恨、習慣到依賴的過程就是再社會化的過程,然而當年邁的老布走出監獄需要再一次再社會化的時候,他有恨卻沒有習慣,由于無法融入高墻外的世界才最終選擇了自殺。
習慣是個很可怕的東西,現在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如何能做到不斷適應社會,不與時代脫節,乃吾輩之責!喝過雞湯,我們就去奮斗吧,該適應就適應,該突破就突破!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篇6
趁著記憶還新、感受最真的時候,寫下對這部經典之作的所感吧!
肖申克的救贖,很久沒有看過這么精彩的片子了,一部勵志之作。看完之后主人翁的點題之句一直縈繞在耳邊:只要心懷希望,就會永遠有希望。
安迪,一位大銀行家,有著對數學和數字天生的敏感,不幸的是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遭人謀殺,而自己卻被誤認為是兇手,兩次無期,被判到了肖申克監獄。于是長達二十年的監獄生活開始了!像劇中說的,他并沒有認為來到監獄是一種煎熬,反而覺得像是在公園散步一樣,是如此的淡定!這二十年,是安迪進行自救的二十年,錘子、海報、以及幫典獄長“逃稅”…一切都是他預置好的,只等那個暴雨夜晚的來臨,伴著閃電雷聲逃離出了肖申克監獄…
在劇中,有幾段兒,我一直有點疑惑,就是安迪在獄長反對的情況下,還毅然的播放那段音樂,我是沒有弄清楚那是怎樣的一段音樂,是向往自由和解放?還有一段就是安迪一直都很想在監獄建造一個圖書館,由于資金的匱乏,他便一周一周的向有關部門寫信進行申請資金,最后便是一周兩封…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下去,試想一下,安迪建造這樣一個圖書館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到了好多。監獄里很多的人知識水平都不高,甚至停留在很久以前,像老布一樣出獄之后根本適應不了當今的社會,甚至不能生存,最后的結局只有一種——老布自殺了。還有,劇中一直在強調一個詞“希望”,也可能安迪是想讓監獄里的所有人心里都懷著希望吧,懷著生存的希望,無時無刻!
故事的結局也是亮點,特別是最后瑞德去那顆樹下尋找安迪留給他的東西,一封信、一些錢,好像這些都不是很重要,但我覺得安迪留給瑞德的是希望,是活下去的希望,至少是安迪拯救了他!
只要心懷希望,就會永遠有希望!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篇7
看過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觀眾,想必都不會忘記這樣的場景:電影里面的主人公安迪.杜佛蘭,用他從獄友瑞德那里買來的一把鶴嘴鋤——小小的鶴嘴鋤,在20年不到的時間里,利用每一次雷雨交加之夜,靠著雷聲對鑿墻之聲的掩護,成功的在獄舍的墻上,敲出了一個大大的墻洞,并通過這個墻洞,最終找到并踏上了一條通往自由之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天,你不幸發現自己身處監獄里面,在看不到希望、百無聊賴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沒事也得找點事情來做做”,比如說——鑿墻。
所以,每天早上當我從睡夢中睜開眼睛,發現自己依舊身處監獄,頓覺心灰意懶、感覺人生了無生趣的時候,我便用杜佛蘭的這句話來安慰和勉勵自己——(既然是)在監獄里,沒事也要找點事來做做。
然而,并不是每一個身處監獄里面的人都能夠認識到他所生活的環境,其實就是一個監獄的。
有些人,可能從一出生起就生活在監獄里,對他來說監獄就是他的家,在監獄里面的衣食住行和勞動,以及監獄里面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相關政策,構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比如說表現好加分、表現差減分政策、積分落戶政策、醫療制度、教育制度、養老制度、薪酬制度、等等,從此他這一生,就在為這些政策和制度而奮斗。殊不知,這些所謂的政策和制度,都是典獄長和獄警們制定出來用來管教囚犯的,他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所有那些被管教的囚犯,都窮盡一生為那些“政策和制度”而奮斗。
不僅出生在監獄里面的人會被監獄制定的這些“政策和制度”給困住、窮盡一生在為這些政策和制度在奮斗,并且視監獄為家,那些原本生活在自由社會、但在監獄里面呆久了的人也會,比如說肖申克監獄里面的老布(布魯克斯)——
整整50年的監獄生活,已經把老布(布魯克斯)給制度化了,而且老布所在的圖書管理員崗位,也是監獄里面很多囚犯們羨慕嫉妒恨的崗位。老布已經不甘心也不舍離開這個環境了,為了能留下來,他甚至還手持刀具劫持了獄友,但心地善良的老布最終還是在杜佛蘭的勸說下放下了刀子······
假釋出去的老布,最終還是因為對監獄外面得自由世界充滿了不適應和恐懼,在一家小旅館里面選擇了自我了斷。
對于那些離開了監獄就喪失了生存能力的人來說,自由簡直太可怕了!所以,對那些早已經習慣了監獄里面的生活、被監獄給制度化了、而且對監獄外面的自由世界充滿了恐懼和排斥的那些人,我是不忍心打擾和破壞他們的幸福的,監獄的高墻和槍口帶給了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我衷心希望他們在監獄里面都能夠早日坐到類似“圖書管理員”這樣的位置。
然而他們似乎忘了,監獄與國家所不同的是:監獄的槍口是對內的,而國家的槍口是對外的。他們錯把監獄當成了國家。
今天我的這篇文章,只為那些認識到自己身處監獄、向往墻外的自由卻又無法離開監獄的人而寫。這些人就是瑞德所說的、擁有著奪目的羽翼、永遠也無法用籠子關住的鳥兒,當他們飛走的時候,你心里會很清楚:把他們關在籠子里,是一種罪惡。
所以,當每一個這樣的人意識到自己身處監獄,暫時又無法像鳥兒一樣飛走的時候,那么他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在沒事的時候,總得找點事情來做做:像杜佛蘭一樣,沒事就鑿鑿墻!
這樣的人一旦覺醒,認識到他身處監獄之中,此生也許就和杜佛蘭一樣,只剩下一個選擇:要么忙著死(or get busy dying ),要么忙著活(Get busy living)。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篇8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之后,腦袋里就浮現兩個字——自由,肖申克是一座監獄的名字,剛好與自由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與丑相對比之下,就能更加襯托出美一樣,編者想跟我們傳遞的是希望,而我則看到了自由,以監獄這個最大的束縛來詮釋自由。
電影里有一句話,You know some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你知道,有些鳥兒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他的人在這里,心卻在遠方,身體是束縛的,心卻始終是自由的。
在一定程度上說,部隊和監獄是有一些相似的,都是高高的圍墻、門口都有拿槍的警戒,作息時間也是大同小異,監獄的勞動改造、部隊的訓練演習,身邊的人也是何其相似,排隊、朋友、管理、秩序,相同的元素同時充斥于兩個使命任務完全差異的地方,監獄的人破壞和平,革命軍人保衛和平。然而精確到個體來說,除去榮譽、期望、理想這些身外之物,兩種人的生活又有什么本質區別呢?獄友和戰友、連長和監獄長、大宿舍與小牢房,一眼看過去最明顯的區別的,也只是窗戶的大小罷了。
天上飛翔的鳥兒自由嗎?想去哪里便飛去哪里,但可能他心里想的只是能在吃飽喝足之后能夠找個地方歇歇腳,我們體會不到他的飛翔之苦。監獄的人不自由嘛?獄中的安迪心中同樣也是清風明月。I guess it 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dying(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趕著去死)。社會中的人,為了名利、為了家庭、為了事業,辛苦的打拼著,也許那些所謂的精英們想的也只是在某個時候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采菊東籬下,把酒話桑麻。每個人在不同的地方,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偏遠鄉村,無論是遼闊草原還是鐵絲林立的圍城之中,只要他在為他自己的目標理想而活著,那他就是自由的。
回歸到電影本身,安迪被關在牢房之中,日復一日,就像海浪反復沖刷著礁石一樣,一天天的過去,枯燥的勞動、單調的生活并沒有使他向現實妥協,無論何時,他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并專注于此。
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men(陽光灑肩頭,仿佛自由人)。一門心思的研究探索,他完全顧及不到身邊的環境,也就是以這樣的態度,他才最終得以逃出升天。如果安迪身處社會,絕不會想到給教育局寫信修復一個圖書館,而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廢墟上建立一座花園,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固然是一種幸運,然而在糟糕的環境中仍然能夠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并全身心的投入,不被外界的環境所影響,這就是能力了。
前幾年有一部比較火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主人公許三多有一句話: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我也無意探索“意義”存在的意義。
就是單純的感覺到,無論是星辰大海,還是犄角旮旯,只要人是充實的,心就是自由的,只要心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的。安迪的眼神在任何時刻都不曾暗淡下來,無論是在屋頂上喝酒,還是在圖書館看書,無論是被關進黑屋,還是處理賬目,他的心始終未曾消沉,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another(強者救贖自己,圣人普度他人)。他塑造了一個有魅力、有影響力的形象,外表的安迪看上去也許不是十分帥氣,之所以他看上去那么迷人,可能就是源于他不卑不亢的言行、自由遼闊的思想、舉止得當的行為了吧。
另外還有一點感觸就是約束與依靠,年邁的圖書管理員從剛開始一心想要逃離監獄到最后的依靠,慢慢的已經和監獄融為一體,瑞德一心想要保釋,但是真正想到自己出獄之后也開始本領恐慌,擔心以自己的能力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監獄里的高墻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動物園里的小象,從小就被馴獸員的鞭子抽打教訓,但是等到它長大以后,說不定那根鞭子對它來說反而象征著一種安全感。活在各種體制中的人,從剛開始的反感體制、習慣體制,依賴體制,以至于最后再也離不開體制,就像部隊中的很多人一樣,從剛開始的反感軍營生活,一門心思想要轉業,但是當真正的機會來到面前時,又開始徘徊猶豫糾結起來,感覺自己一無所長,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就如同電影中被保釋的圖書管理員拿著小刀死活不愿意出去一樣,環境與人不一樣,人的話可能會越在一起越反感,夫妻之間也有可能從相敬如賓到反目成仇,但是再糟糕的環境,呆的時間長了,也就慢慢的習慣依賴了,因為人是變化的,而環境則是一成不變的,正因為他僵化的穩定性,才能讓人們得以依靠。有一部很火的哲理小說——《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寧愿待在老地方餓死也不愿意穿上鞋子出發再去新的環境尋找食物。未來因為他的未知,才讓人有一種向往性,也有一種恐懼性,當你開始擔心起你的能力不足以適應未來的生活時,當向往不在時,剩下的也就只有恐懼了。
回歸到電影本身,逃出升天的安迪呼吸著外面自由的空氣,不存在一絲擔憂,一是由于在獄中的操作使他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二是自身的能力足以讓他無懼未來的任何風險挑戰。手里有糧,心里不慌,一個廚師從來不會擔心自己挨餓,一個服裝設計師從來不會擔心自己無衣可穿,就像一條魚兒即使在其他地方生活的再久也從來不會擔心自己以后以后還能否在海里自由呼吸一樣,因為它本來就屬于那里。最后用Red的一句話為本篇結尾: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I hope(我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激動,以至于不能靜靜地坐下來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獲自由即將踏上新征程的人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即將揭開未來神秘面紗的激動心情。我希望跨越千山萬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夢中的一樣藍: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