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克隆島1000字觀后感
寫觀后感不僅可以表達我們對電影的感受和見解,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個人思考和分析能力。怎樣才能寫好逃出克隆島1000字觀后感?這里給大家提供逃出克隆島1000字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逃出克隆島1000字觀后感篇1
我看到的中文名字是《逃出克隆島》。
其實科幻片不是我的style,當然像《星球大戰》那個級別的除外。本來以為又是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爛片,只是因為當時電腦里突然有了好大的地方,閑著也是閑著就下來看了。雖然后來看報道說這部電影的票房慘遭滑鐵盧,但我覺得其實它還是有可取的點值得說一說的。
影片的大致情節是:一群被復制的克隆人生活在一個人造的地下城市和編造的謊言中,他們被有序的管理,定期會有“幸運兒”被送往他們被洗腦后以為的天堂:the island。直到有天,一個克隆人發現了這個秘密,于是他帶著心愛的人沖破了防線,不斷的抵抗,最后粉碎了這個大陰謀。
個人覺得前半段比較好看。開始,我也和里面的克隆人一樣以為世界被污染了,幸存的人被救到了地下的人造城市。這就和很多科幻電影一樣,未來的世界和現在的是完全不同的,更科技化,也更機械化。所以,心情是平穩的,甚至是習以為常的,直到由一只小蟲子而引出的真相被一點點揭露出來:世界并沒有毀滅,只是有野心的人擁有的技術更發達了,他們為富有的人制造克隆人來延長壽命,并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對這些克隆人進行教育,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思維。
這多少有點《楚門的世界》的意思,當一直信賴和確定的事實被告知原來并非如此時,你的心情是什么樣子?如果自認為真實的生活原來是別人手中的一樣商品,或者是玩具,那會是個怎樣的世界?你會崩潰還是像克隆人一樣無論如何要奮力的活下去,即使不知道活下去將要面對的是什么。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是我也和克隆人一樣在真相出現之前被蒙蔽了。雖然后半段動作片的部分場面不錯,節奏也挺緊湊,但沒什么新意。而且編劇的選材有一點問題。他選擇讓克隆人有思想并且知道真相,在生死關頭頂替真實的人活了下來,并且最后放出了所有的克隆人。
如果是想起到警示作用,讓人們不要因為科技的發達而異想天開,這倒是有部分的效果。只是最后的場面,當所有的克隆人從地下城市上來,在荒涼的山上分散開的時候,拍成了偏悲壯的情調,這讓我覺得他們好象是《后天》里面劫后余生的群眾,可他們的表情又是茫然和無措的。我不知道這是什么用意,是想丟個大難題給人類,進而讓他們更加深刻的反思嗎?只是稍微覺得尷尬了點~
當然了,如果沒有在看完以后想這么多,《The Island》還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
逃出克隆島1000字觀后感篇2
科技的發展讓一切皆有可能,古代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之神術在如今的年代已經達到了人人皆有的地步,古代君主所奢求的長生不老,伴隨著克隆技術的誕生,似乎也也不再是天方夜談。
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為了滿足人類長生不老的欲望,克隆人公司應運而生。“人類的器官,因為復雜性而獨一無二,30億年的進化,使之完美無缺,除了一點,像所有的機器一樣,它會磨損用壞”,克隆技術“通過基因工程直接改變有機框架為成人構造,以便和顧客的年齡相配”,這樣便能替顧客懷孕,或提供磨損用壞的器官,或更換皮膚,如果你想多活六七十年,那么一筆最明智的投資便是克隆自己,為健康、永生買一份實惠的保險。這就是克隆人公司的廣告宣傳語。影片《逃出克隆島》中就有這樣的一個公司,公司負責人麥利克欺騙公眾說自己能夠將克隆人培育成為一種沒有感情,不懂愛,不懂恨,沒有一點兒意識的植物人,它們只是一種產品,不是人類。可是,“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們發現如果沒有意識,沒有人類成長的經歷,沒有感情,沒有生活,那么器官就會死去。”麥利克私下如是說。
克隆技術自其產生之初,就在倫理界與法律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克隆人的問題更是針尖對麥芒。克隆人應該處于什么樣的法律地位呢?是如影片中麥利克所言,他是產品,還是如我們這些經由有性繁殖而生的人一樣,也應該是法律上的主體呢?如果我們將克隆人也視為法律上的主體,那么克隆人便對法律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首當其沖的便是婚姻家庭制度。假如出現一個克隆人,那么誰是他的父母呢?輩份關系更是將會混亂不堪,遺產繼承制度更是面臨不少難題。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刀子在人類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因此科學于人類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能造福于人類,又能造禍于人類。因此,人類一定好運用好克隆技術,讓其造福于人類而不會貽害人間。于是世界各國就開始對克隆技術予以法律限制,特別是克隆人問題。
1998年1月12日,19個國家和組織共同簽署了禁止人體克隆的《歐洲理事會協議》。歐洲理事會14個成員國,加上澳、加、美、日本和羅馬教廷一起簽署了該協議,該協議于1998年5月1日起生效。在德國,1990年的《胚胎保護法》已經禁止對人體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