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對影片的看法和感受,從而促進人們的相互交流和理解。那要怎么寫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呢?這里提供一些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1
今天,我帶著一顆被震撼的心靈走出了電影院,眼睛里也不少幾滴淚珠。
我們去觀賞了電影,唐山大地震,想一睹當年地震時的“風采”,更想看看,人類在災難前應該怎樣面對。電影首先介紹了一家人,一家不富有但充滿溫馨氣息的家庭。孩子中的姐姐總覺得爸媽愛弟弟。后來地震了,爸爸在災難來臨時走了,兩個孩子被壓在了一塊板下,只能選擇救一個,另一個必需死,母親選擇了弟弟,姐姐在石板下流下眼淚。后來被解放軍夫婦領養,活了下來,卻因為心中的那片陰影讓她變得沉默,不能讓她忘記,她原諒不了她母親。她長大后和一個外國人成婚,在加拿大生活,巧合他弟弟也結婚了,他們的孩子都叫“點點”。看見了唐山又地震了,怎么也按捺不住,走向了唐山,巧合看見了她弟弟,一家人終于團聚了。
看了這篇,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自然的災害面前,人類顯得多么小;而在團結起來的人們面前,災難又顯得不堪一擊。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就阻擋不了我們向前。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2
今天,在電腦上把近段時間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唐山大地震》看了一遍,覺得這是一部感情細膩真摯,很能打動人的影片。真的不負眾眾望,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子。好久沒有這樣傷心過了,動情處,抽咽得聲音都顫抖了,話都說不順暢。
我覺得這部片子對女主角王登刻畫得非常成功,真實的再現了一個受地震傷害和親人拋棄雙重痛苦的女孩子的情感發展過程。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開掘得非常之深。
首先,在王登的母親是救女兒還是救兒子的抉擇過程中,觀眾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人所固有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會對母親的抉擇發生作用,并且在吃西紅柿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我相信當一家人在看這部電影時,夫妻可能都會有此一問:要是你,會救誰?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脫胎于當年沙鷗所唱的一首歌里面的那個問題:當你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你只能救一個,那么你救誰?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編劇就把這個問題拋到了那位母親面前,也同時拋到了觀眾面前,非得要那位母親和觀眾做一個決斷。但是,現在距那場災難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中國人的人口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當然,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一些人頭腦中還有不同程度的存在?,F在的年輕觀眾肯定無法完全接受母親在重男輕女思想下的選擇??稍谀莻€年代,那位母親的抉擇肯定會受重男輕女思想支配,于是,編劇就要平衡一下她的抉擇在年輕觀眾中所引起的反感心理,所以,就要作一些技術性處理,讓觀眾覺得那位母親的選擇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把王登寫成是姐姐。即使在生死關頭,大的讓小的,這在中國人的思想感情中還是能夠勉強接受的。再者,母親首先看到的是兒子,而不是女兒,這一處理又讓矛盾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
其次,就是王登對養母的感情,她在大學兩年都沒回家,不愿去看自己的養母,這是因為她對自己被生母親拋棄讓她對所有母親都有一種不信任感,也就自然而然的不信任養母。這樣的情節設計我覺得比較符合人性的發展。
再次,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懷孕后,一般都是驚驚慌慌的想辦法去把孩子打掉,但她不管不顧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其行為說明在她的潛意識里有一種報復生母的欲望,當然,也是經歷了這場災難死里逃生后,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和尊重。
最后,王登嫁到了加拿大,真是知女莫如母。母親的一句話:你怎么躲我這樣遠呀!深刻的揭示女兒王登的這一選擇的心理根源。
總之,這部電影的細節處理得非常成功,使得這部影片有很強的感染力,從而具有很好的催淚效果。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3
昨晚看了《唐山大地震》,一夜沒有睡好,眼前總是浮現電影里的場景!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被壓在一塊水泥板下,母親元妮面對的卻是只能救一個的痛苦選擇(任何一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被母親放棄的小登,在奇跡般生還并被解放軍收養的32年間,對母親當初的選擇一直不能釋懷,而她的母親同樣在失去丈夫和女兒的巨大陰霾中,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
我哭了幾次已經記不清了,里面的每一次哭,都有不一樣的情緒醞釀,不是為哭而哭,而是細膩體味某種苦楚后,發自內心的真切痛感。比如方達要被奶奶帶走,媽媽目送汽車漸遠,流下了無助的淚水,兒子跑回來后抱著唯一的骨肉痛苦失聲時;比如小登的養父大吼:“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小登與母親重逢時的欲哭無淚以及后來在墓地的那次痛哭。幾乎所有的哭戲都在精準把握人物命運的脈搏以及觀眾的淚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讓人感同身受。
劇中媽媽元妮斷然拒絕追求者,而堅守著自己的愛情觀:誰能拿命來對我好?甚至放棄了搬進樓房的機會,一直住在小平房里,怕老公和女兒的魂兒回來找不到家。也許只有經歷了那樣的生死場景才會有刻骨銘心的愛,才會甘愿從一而終。震后的家園幾年間就建好了,而且越來越好,而經歷了地震的人們心靈的重建卻需要幾十年甚至一生,心靈的重創都難以愈合!
由于時間背景,影片中許多的道具看了都特別有感覺:冰棍是用紙包著的、冰棍箱子是當年我媽媽用過的那種、暖壺、茶缸子、電風扇、縫紉機、自行車、自行車把上掛著的籃子(是用包裝條編的)~~~~~~把思緒帶回到了童年!同事玥玥說:走出電影院馬上給在老家的父母打了電話,突然之間特別想念他們。我想,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有同感,親人永遠是親人,家,永遠是你疲憊時停泊的港灣!就像劇中母親元妮常說的一句話:沒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沒了!23秒可以改變一切,要珍惜現有的幸福,不要給自己留有遺憾!
在近幾年里,自然災害不斷發生,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發生的青海玉樹大地震,馮小剛此時拍攝《唐山大地震》具有時代意義,使我們對自然災害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有了深刻的認識。能激勵更多的同胞以各種方式去抗震救災,不僅是劇中身在加拿大的.小登,不僅是經歷過地震而幸存的唐山救援隊,更多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一次,電影結束了,觀眾寂靜的離開,面對最后一個鏡頭:20多萬逝者名字的紀念碑,我相信大家都會陷入自己的沉思,——活著 真好!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4
電影《唐山大地震》以其突破 6 億元的票房向世人證明它無疑是相當成功的,確實,不愧是大導演導的電影,這部影片在催人淚下的影視效果之余,讓人感觸良多,筆者從個人的感覺漫談一下該片成功的幾個方面:
整個故事情節精彩而完整,前后呼應。影片以唐山大地震為歷史背景,從著名演員徐帆飾演的母親痛苦無奈在女兒和兒子之間,選擇放棄女兒救出兒子,導致僥幸幸存下來的幼小的女兒登對此心靈遭受沉重打擊而引出的故事為電影主線,這個故事選得非常成功,震撼人心,活生生骨肉分離的震懾力一點都不亞于《泰坦尼克號》凄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故事情節鋪展合理,展現生命的脆弱和真、善、美的情懷。 6000 多萬重金打造出來的大地震慘烈的場面,篇幅恰到好處,充分展示了編劇和導演對整個影片節奏把握的功力,使人們不要忘記 30 多年前那次慘痛的大自然災難,又緊緊圍繞故事主線展開。影片中女兒登遭受的巨大的心靈創傷使她幾十年不愿與母親相見,讓人覺得合理,情有可原。在養母彌留之間,她溫柔的貼著養母的面說,爸爸愛你,我也愛你。這是一個很善很美的瞬間,這一刻,這位養母一定覺得為養育登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人要學會感恩,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品質,影片用這一句溫柔的話昭示了這個簡樸而重要的道理。而登的親身母親因為絕望無奈放棄登而負疚了一輩子,一樣痛苦的心靈關閉了本能屬于還年輕的她的幸福。經歷汶川地震救災場面的登最后理解母親當時的痛苦與無奈,與母親盡釋前嫌相認,這些情節都過渡得相當自然感人,令人扼腕信服。
演員的表演自然、到位,徐帆、“老戲骨”陳道明的演繹讓影片增色不少,幾位年輕演員表現也出彩,有一處小的細節:高大帥氣的研究生師兄在送新生登去女生宿舍的途中,示意遠道而來正內急的登上洗手間,登愣住了,沒想到這位酷斃了的師兄如此細心體貼,影片后來兩人很快成為情侶并導致登未婚先孕也在情理之中,這種看似不經意又非常巧妙的畫龍點睛之筆又完全可以與電影《阿凡達》嚴謹的故事設計媲美。
可以預言,成功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會是影視界眾多獎項的寵兒,如果國外不對中國電影有偏見,對中國文化有一些真正的了解,筆者甚至認為,外國獎項也可以收獲良多。我感動噓唏之余,為咱們中國人能拍出這么好的特定題材的影片感到振奮和高興。而影片折射出來的人性的光輝與感恩的偉大更是一切獎項所不能涵蓋的成就與貢獻。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5
今天,我和爸爸觀看了馮小剛導演拍攝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幸福的四口家庭的故事,地震發生那天,兩個孩子在家中睡覺,爸爸媽媽出門了,沒過多久,魚缸里的魚都跳了出來,天霎時變成了紫色,人們才發覺地震來臨了。天崩地裂,房屋倒塌,睡醒的孩子們在窗口不停地喊“爸爸媽媽來救我! ” 媽媽聽見孩子們的喊聲,馬上沖到樓里救孩子,可是被爸爸拉住了,因為樓就要倒塌,爸爸奮不顧身地沖了進去,但不幸被一塊石頭壓死了。在短短23秒里,24萬唐山人民被奪去了生命 ,我不禁流下了滾滾熱淚。在災后,全國人民攜起手來,為唐山人民捐衣贈糧,共同度過了難關??戳诉@部電影,我看到了中國人民面對災難毫不畏懼,患難與共,眾志成城共度難關的精神,同時我也體會到了父母對孩子的無私的愛。
地震是可怕的,但勇敢的中國人民是摧不毀的。今天的唐山是美麗的,將來的唐山將更加繁榮。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6
一棟棟房屋震動起來,灰塵揚起,燈關掉了下來,房屋開裂,人們從甜美的夢境中驚醒,朝外看看,天已經紫了,心中閃過:難道是地震了?猛然間,開悟,連忙往地下跑,可是,地震懂得太劇烈了,跑不了幾步,馬上就摔了一個跟頭,這一摔可慘了,馬上就是一根鋼筋砸下來,緊接著,一些碎石和水泥也跟著砸下,這個活生生的人馬上就變成了一個“小山堆”了,但這可要沉重的多了。
以上,就是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上的一個開頭,就在這幾分鐘的時間,原本十分美麗的唐山頓時成為了人間地獄,人們的尸體遍地都是,熱鬧的城市變得鬼一般的寂靜。也就在這時,救援隊也馬上到來了,他們救死扶傷……
就在這時,一位母親也面臨一項十分重大的選擇,就自己的兒子還是女兒?在十分悲痛之中,她還是選了兒子,但是他失去了一只手,成了殘疾人。她安頓好了兒子,有抱住女兒的“尸體”,內心百感交集,悲痛萬分。他現在已經失去了丈夫,成了寡婦,又失去了唯一的女兒,自然很悲痛了。
但是,在她走了以后,她的女兒又奇跡般的還生了,但是她以找不到父親,心中也有些許對母親的仇恨,之后,她又被另一家收養了,就這樣,兩個孩子成長起來。
他們十分孝順父母,就在他們長大了,有一番事業之后,四川又發生了特大地震,倆人聞訊,馬上自發去救援,他們經歷過地震,知道地震給人們帶去的悲痛,要用更多的愛去給那些受過“傷”的人,給他們帶去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再一次聊天中,分散幾十年的姐弟又找到了,他們接著去找了自己的母親,敘了敘舊事,算個好結局了。
在這部電影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人世間愛的力量,不僅是電影的主人公,還有無數的救援官兵,平民百姓們,他們一起去抗擊天災,讓本來冷酷的世界充滿了愛的溫暖,我要感謝他們和我們的父母、老師,為我們辛勤付出,我們也要用自己的一點力量,讓世界充滿愛的溫暖,聚沙成塔,積水成河,讓愛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7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災難片,實際上卻講述了一個親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靈創傷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災難發生的23秒間,動搖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慘叫的人聲,強烈的視覺沖擊震撼人的心靈,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震后的廢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壓著龍鳳胎的姐姐,另一端壓著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這位年輕的母親,將如何抉擇?這是這部電影留給人性的一個難題。在“只能救一個”的萬難抉擇下,徐帆扮演的母親無助而絕望的喊出“救弟弟”幾個字時,壓在鋼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淚,呢喃著喊出最后一句“媽媽”,同樣也在黑暗中陷入了無助和絕望。23秒的地震災難,帶來了一個家庭32年的生離死別。對他們三個人來說,活下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始。
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母親難以逃脫自責的負罪感,女兒也無法面對母親放棄自己的心靈創傷。這里的無解,并不是故事的無解,而是人性的無解。人類如何才能修復這種因災難或苦難帶來的人性扭曲?這是馮小剛拍攝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對的難題。父親死了,眼睛永遠的閉上了;母親和女兒雖然活了,但內心的傷口卻一直張開著。人們在電影院中留下的淚水,不僅是為這對母女,更因為災難對生命和人性的傷害與扭曲。
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流下了淚水,很多年沒有這種觀影的感覺了。但同時馮小剛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對于植入廣告的些許不滿外,兒子的那句“這里雞不缺,蛋也有的是”還是讓人忍俊不禁。但電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無論是對故事、畫面節奏的把握,還是對觀眾情緒的駕馭,馮小剛都顯示了他嫻熟的功力。對大地震的災難表現,也處理的恰到好處,既形成了對故事發展的推動和壓力,也沒有過度的渲染,電影在意的是如何讓觀眾能設身處地走進角色的情感中,一旦與之呼應、合拍了,你自然會與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復雜的人性世界中。人們流下的淚水,其實是對自己人性的一次凈化,流出的不過是那些遮蔽人性的雜質。
近百年來,中國有太多的苦難和災難,被遮蔽在人們的記憶之外。除了前兩年看過一部國產的反映臺風的災難片以外好像國內沒什么值得記憶的災難片了。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該如何用電影來表達苦難對人性的傷害??嚯y在公共話語中的失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與悲傷的能力。天災人禍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樣。天災在世人眼里承擔了一個惡的角色。其實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經歷苦難的人發出聲音,不僅是對那些受難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著將那些個體的苦難記憶,轉化為民眾可以用來自我教育的公共記憶。它其實也是民眾間尋求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這種記憶對一個民族,是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因為對歷史的苦難記憶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們提放這種苦難的再度發生。當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電影中顯示的救援場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別,整個民族對待災難的態度日臻成熟,災后的心靈重建是比實體重建更重要的一環,溫總理的一句“大難興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諦。
現在的科學水平還無法準確預報這種大的苦難和災難在何時何地發生,它往往在人們毫無提防的時候突然來臨,就像唐山、汶川、玉樹地震一樣。不愿面對傷疤和苦難的人們,卻要以這種更殘酷的方式,來面對歷史的蘇醒??嚯y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傷害的個體,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對苦難的揭示和記憶,也是一種對創傷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尋。《唐山大地震》就是這樣一部寓言,它用一個帶著體溫和血淚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苦難重壓下人性的尊嚴。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會回來了,那些受難者的青春也不會回來了,但這種對于苦難的聆聽和見證,會讓我們對現實始終保持一份清醒。實際上,在這個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個對苦難歷史的記錄著和見證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動和責任。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8
吃午飯的時候重溫了遍《唐山大地震》,剛開始便是震后滿目狼籍的景象,心里難受的要命,覺得飯也變得難以下咽。周沫和雅菲都不在家,我一個人看著電影,很快便投入劇情。
元妮為選擇救哪一個孩子而痛苦掙扎的時候我的眼淚也跟著流下來,奶奶要把方達接走元妮看著車離去我掉眼淚,奶奶于心不忍讓方達下車我流淚,方凳為了把孩子生下來寧愿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我哭,后面母女相認時媽媽洗好了一盆西紅柿對已經中年的女兒說:“媽沒騙你?!钡臅r候,難過的喉頭哽咽,簡直想放聲慟哭。還有最后打開女兒的墓地,里面放著給她的從小到大上學的課本。
影片寫實又殘酷,媽媽愛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都愛。但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她總是更偏向兒子。只有一個西紅柿了,兩個孩子都想吃,媽媽卻直接拿給了弟弟,并對姐姐說:讓給弟弟吃,媽明天再給你買。但殊不知以為的明天卻是32年后。所以,當一塊水泥板一頭壓著一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時候,最后會被救的那個人是弟弟是早已經注定的事情了。但是,在媽媽面臨選擇的時候,姐姐還是充滿了希望,她一動不動的睜著眼睛在水泥板下等媽媽做那個決定,這個時候她在想什么呢?應該是想活下去吧,小孩子都是自戀的,她會覺得媽媽其實是愛自己更多一點的,媽媽應該會選我的吧??墒牵瑡寢屨f,救弟弟。姐姐絕望的閉上了眼睛。
人到底是什么啊?人為什么而活呢?生物書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應該是主要以生存為目的吧?可是,這么說好像很對,但是又總覺得缺了點什么。一個人也可以生存啊,可那樣的生存還不如去死。人類還需要愛啊。我們辛苦奔波,痛苦掙扎,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是更被愛的那一個。
可是不是,自己不是更被愛的那個,媽媽選擇了弟弟。我被拋棄了。
從此,這便成了方登一生的夢魘。
但是,她還是活了下去,帶著被遺棄的恐懼活了下去。被一個沒有孩子的軍人夫婦收做養女。他們待她很好,都很愛她,但養母是一個精明但卻不那么有安全感的人,她總是疑心這個領養的女兒長大了會不會離開,也擔心自己丈夫和這個養女會不會產生其他方面的感情。方登知道養母在想什么,所以某些時候她也要小心應付。
唐山大地震影片觀后感篇9
一個生在70年代的我有點迫不及待,想第一時間目睹那個真實而殘酷的日子。今天中午乘著午休時間趕往湖南大劇院觀,結果時間不合適,又驅車趕往王府井影城。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買到中午12點的全價票。
剛進影室時鐘已經指向12點零5分了,屏幕上出現無聲的開場字幕,顯得格外沉重。我屏住呼吸。瞬間時間回到1976年7月2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災難發生在河北唐山。唐山上空電光閃閃,驚雷震蕩;大地上狂風呼嘯。在強烈的搖撼中,這座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頃刻間夷為平是迄今為止
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頁,死亡:24萬多人,重傷:16萬多人二十四萬人無疑是一個悲哀的整體。它帶給我們的是驚恐,害怕,悲傷,難過……在23秒時間里幾十萬同胞瞬間消失,親人骨肉分離。
影片中一位母親(徐帆飾演),當她看到自己的一對雙胞胎被埋在廢墟中,在當時那種特殊狀況下,又只能救一個孩子的情況下,一個偉大的母親不停地重復,救兩個,救兩個......所有人都被這場景感動著……
在回來的路上我不停的回憶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歷歷在目,每天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受災地區的最新情況,是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我們的人名子弟兵、是你們把自己的生命安危拋諸腦后一心一意的救援。人民子弟兵一起開辟通道、搶救傷員、清理廢墟、運送物資,成為激勵災區軍民頑強奮戰的強大動力。哪怕是手無寸鐵的人民教師和學生,都奮不顧身地營救埋在廢墟的同胞們。
清楚地記得在汶川災區溫總理曾說過:“山可以移動,但動搖不了中華兒女抗震救災的決心;水可以阻斷,但阻斷不了內地同胞的深切友誼!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在一次次災難嚴峻的考驗面前,體現的是我們祖國人民的團結,眾志成城。
“唐山大地震”的確是一部好片,尤其生活在蜜罐年代的孩子們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