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
經常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愛思考的好習慣,從電影中得到啟示和感悟,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怎樣才能寫好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這里給大家提供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篇1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們邁著沉重的步伐,懷著對烈士們的無限崇敬之情來到了烈士陵園。為那些因正義而犧牲的烈士拂去塵土,憑吊烈士的英魂,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
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想,我們的這些烈士們,他們的肉體雖已逝去,但他們那可貴的、崇高的精神卻像一團巨火燃燒著,永不熄滅。
曾幾何時,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歲月中,有我們宣恩的多少英雄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鮮血灑在家鄉和異鄉的土地上。他們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卻連姓名也不知道。但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那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終生。為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慨,為我們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們是我們宣恩的驕傲,也是我們宣恩的光榮。
他們以火一樣的激情投身戰斗,他們懷揣群眾利益走向危險,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捍衛他人的生命,他們始終堅信,當國家需要堵機槍的時候,他們就學黃繼光,當國家需要炸碉堡的時候,他們就學董存瑞,當國家需要排地雷的時候,他們就學羅光燮,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革命,他們對死毫不畏懼。只把它當蛛絲一樣輕之拂去。
烈士們不是屹立在高山巨嶺上的巨松,而是遼闊平原上的一株小草——為大地增添一筆綠意。
烈士不是矗立在廣場中央的高大石像人,而是平凡道路下的一顆石子——為繁忙的交通奉獻所有力量。
烈士不是攀權附貴的小人,而是力爭上游的君子——為心儀的祖國貢獻出全部生命。
小時候,媽媽常說,我們的紅領巾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那時候,我還不太了解其中的含義。現在,我長大了,也漸漸懂了,正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我們才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我們在這風和日麗的日子里,雖然離硝煙滾滾、戰火紛飛的年代很遠了,也許無法體會那時的艱辛,但我們已經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祖國新時代建設的重任,雖然也有艱險和困難,但我們一定會學習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好好學習,隨時迎接困難的`挑戰。
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勛,革命先烈你們安息吧!
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革命先烈的事跡,繼承先烈的遺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篇2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抗戰勝利_周年,中國舉行了大閱兵,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獨有的大國之風!
閱兵前夕,_鳴禮炮齊發,聲勢浩大;軍人們昂首挺胸,有條不紊;分列式時,中國方隊迎面走來,軍人個個步伐整齊劃一,手臂的擺動,腿踢的角度都似在同一條水平線,更如一把出鞘的箭,氣勢逼人,風姿卓越。一股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這一切一切都彰顯了中國的強盛,更顯示了中國強大的軍事的實力。曾經的中國受盡欺凌,如今的中國繁榮昌盛,受到世界的矚目!
展望歷史,回想過去,鴉片之痛,甲午之恥,南京大屠殺之悲切都深深震怒了每一個中國人!無數中國同胞都死于日軍的魔爪。無數英雄,革命烈士慷慨赴義,為中國革命事業拋頭顱,撒熱血!我們不會畏懼,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應為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面對強敵絕不屈服,因為我們有血性,我們有信仰,我們堅信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我們有不怕犧牲的精神!如今,中國——騰飛的東方巨龍,真真正正的站起來了。是誰然中國站起來?是他們,是英雄!他們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同仇敵愾、浴血奮戰,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成一道鋼鐵長城,趕跑了日本侵略軍,把我們的祖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他們是永垂不朽的人們!是中國的永不彎曲脊梁!
但日本,一個小小的島國去如此猖狂,一個面積不及中國十分之一的小國,卻一次次侵犯中國的主權,一次次公然強占中國的領土,過去的東三省,華北地區,南京……如今的釣魚島,南海……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中國還不夠強,還沒有到日本不敢冒犯的地步。但中國即使強大了,也不會隨意侵犯比自己弱小的國家,應為我們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絕不會將自己所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到別國。周恩來少年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梁,我們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這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所以說,人在少年時,一定要立志,為自己立志,為國家立志,為民族立志!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興旺,中國興旺。少年豪壯,中國豪壯。大任擔當,為我國之棟梁。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汪洋大海,我們要沖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從自己的道德禮儀做起,從自己的學習態度做起……我們一定不負恩師教誨,不負祖國期盼,不負年少時光,以民族復興為己任,以國家富強為奮斗目標!
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篇3
幾處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
清明節是在春分后祭祀死者的一個節日,人們在這時會去祭拜自己逝去的親人,和烈士們。今年的清明與疫情相遇,“春分”二字也有了不同的意義:將病毒和春天分開。清明時節雨紛紛,是思想的寄托和解脫,是和離開的親人之間的交流,是去銘記那些重要的人的時候。從而讓我們自己更加努力,活得更有意義。
活在當下,處于現在的年紀,就要去努力,去拼搏,去奮斗!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從現在開始,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正確的方向,以后才能走向正確的道路。
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學會懷念。懷念那些離開我們的親人,他們是我們人生的啟蒙導師,會在不知不覺的時候影響我們,牽動我們的思維,樹立我們的三觀認知。在我們的童年時期陪伴我們,悉心照顧。他們曾經給過我們的關愛和照顧,對我們的掛念,對我們的好,都值得我們念一輩子。
身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要時刻記住那些久離人世的英烈和先賢,“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將他們當做我們做人的楷模。
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學會敬畏。我們帶著敬畏的心,去懷念那些為了建立新中國而奮斗過的英烈。是他們在那個貧苦落后的年代拋頭顱,灑熱血,為如今的我們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鋪造了我們這一代的光明前程,贏得了身為華夏人的驕傲和尊嚴。歷史的長河記載了無數英雄的事跡,又有多少英雄為了保家衛國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江山不負英雄淚,且把利劍破長空。”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的英雄,他們的付出,永遠值得我們的尊重。
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學會銘記。要記住今天在抗疫一線倒下的那些白衣天使。鐘南山曾說:“選擇醫學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他們奔波在抗疫的最前線,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全國各地的醫生護士紛紛涌入武漢,帶來了最先進的設備,最優秀的人才。有一些白衣天使,不慎在這場戰爭中感染病毒,離我們而去,他們中有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有六十上下妻女雙全的成年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有愛的人,本來可以自私地選擇逃避,但是他們選擇了奔赴戰場,展現自己的價值。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去銘記。
我們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青春洋溢,不要把日子過的亂七八糟,我們會值得生活里所有的美好。
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用青春點燃夢想,譜寫新時代人生華章!
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對清明節的一個舊時的描寫。隨著時代發展,青少年朋友與家人完成祭祖活動后,并不是回家,而是一家人一起去青山綠水、鶯飛草長的地方去游玩,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機。那帶著花香的透明空氣是那樣醉人!這真是一年中難得游春的好日子。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外,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地景象,正是郊游地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地習慣。清明前后正是踏青地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地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地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地清明男人地年”之說。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地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地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地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地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地,最初目地是用來訓練武士。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就不多說了。從這些活動就可以看出,人們現在可以因為這個節日而開心的度過一天,所以,現在人們不再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了,人們大部分都在清明節時與朋友家人去尋春,去踏青。以前,在清明節,人們都十分傷悲,而現在,清明也變成了快樂的節日,從我們的春游活動就可以看出,我們對清明節的期待。
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篇5
清明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在我的記憶里,清明節充斥著擾人的鞭炮,紛飛的紙灰,天地間仿佛混混濁濁、充滿著不見天日的戾氣。今年的清明節也不例外。
一陣擾人的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我皺著眉頭,舉目遠眺窗外,才知道今天是清明節。我迅速洗漱完畢,帶著紙錢、香燭、鞭炮,領著妻小一起去祭祖。一路上,我看見人們或興高采烈,或嬉笑打鬧,或神色匆匆,就是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愁緒。我覺得他們更像是在過春節,如此的畫面我仿佛已感到有些異樣。不過,偶爾會有一兩個神色憂郁的人路過,讓人多少有些欣慰:裊裊的青煙孤獨而又彷徨的在天地間飛翔,雨很給面子的下了起來,倉皇失措的路人忙著找避雨所。我們一行四人在雨住之后來到墓地也照例燒紙錢,放鞭炮,點香燭。
一路上,我睹物釋懷,不禁浮想聯翩。都已經是21世紀了,還用得著這樣嗎?現在不是提倡低碳生活嗎?我們的清明節非這樣過不可嗎?清明節不該是一個清清凈凈,懷戀先祖的日子嗎?我們可以過得不那么喧鬧嗎?
其實,我們每次不用那么大肆張揚,我們只要懷著感恩的心,踏著泥濘的小路走到祖墳前,輕輕的向他們傾訴自己心中的哀思。或采上一兩朵美麗又帶有芳香的鮮花放在墳前,讓芳香的鮮花陪伴長眠地下的3逝者,那不會費太多的金錢,也留給逝者一個干凈清爽的環境。我們完全可以過得如此綠色。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知道:
一、噪音擾民。清明節放鞭炮,鞭炮聲不絕于耳。年紀大的老人,或心臟病患者或膽小的孩子,可能會被嚇著,那可真是罪過,罪過。
二、污染空氣。燃放的紙錢中帶有二氧化碳,點燃的鞭炮中有硫磺等這些都是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本來嘛,我們環境已經夠壞的了,如果再這樣,這不是促進環境的惡化嘛。
三、影響不好。在我們看來是祭祖,可更像是在搞迷信活動,你瞧嘛,給死人燒紙錢。死人能收到,能用嗎?這不是迷信的心理嗎?
四、浪費金錢。太浪費金錢了,不是嗎?雖然是小小的幾塊,幾十塊,更甚者是幾百塊。你加起來算算,一年三次(還有一次陰歷十月一和一次過年嘛)一次就算你五十嘛,一年就一百五;兩年就三百,五十年就將近一萬塊,一萬塊,可以買好多東西了,并且每個家庭的費用加起來,可以促成一個億萬富翁了。
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既緬懷先烈,又不污染環境。兩全其美呀!
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篇6
“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四月五日清明時節,老師帶領我們來到“蕪湖縣烈士陵園”。陵園內莊嚴肅穆的氛圍使我不敢大口呼吸。一座高聳的紀念碑上一顆布滿灰塵卻依然絢爛奪目的紅星,紅星下是用行草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指尖觸及這堅硬的紀念碑,耳邊回響起戰士們響徹云霄的喊殺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護國心切血未寒。”革命家們愛國的情,此刻依然是鮮明的。依然在沸騰、在傳承。他們不求與天地長存,但求死得其所的精神似一縷明光,驅逐著四周黑暗;又似山峰,風雨后沉著堅定。他們以振興中華為志,先人后己、保家衛國、自強不息。
“龍城春雨潤,鄉音久未聞;歲月相逝去,何處覓忠魂?”在我的家鄉也發生過英烈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1949年4月21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路渡江部隊的第七、九兵團突破了蕪湖間的防線,乘勝追擊南逃之敵。二十五軍七十四師在師長張懷忠的指揮下,以一個師的兵力,擊敗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二十軍,繳獲大批武器和物資……
忽然一陣春風蕩漾,將我帶回現實。風中含有一絲敬佩,兩旁松樹隨風擺動身軀,花兒在風中飛翔。穿著國旗般鮮紅的校服的我們站在那閃閃的紅星下莊嚴宣誓:“我決心以實際行動來繼承先烈的意志,奮發學習。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為祖國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的聲音是含著熱烈而深厚的感情。我頓時感到周圍一股從我們心中散發出來,想征服一切的壯志。它仿佛在提醒我們要飲水思源、居安思危。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導我們繼承曾在戰場上潑灑熱血的烈士的高尚精神;督促我們振興中華、努力奮斗、貢獻自我。
“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曾幾何時,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大地。他們為人民利益而死,死的重于泰山。他們與大地共存,是炎黃子孫心中一座晶瑩的豐碑。我想對你們說:“感謝你們那時的沖鋒陷陣,使我們笑迎今朝幸福生活!”華麗的語句和煽情的詩句來表達不了我對你門的崇拜之情!你們舍小家為大家的品質是我鞭策自己蓬勃向上的動力。你們的事跡使我震撼,我要、激發潛能,燃燒青春的熱情。將來奉獻自我,振興中華!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的抗戰不歇!
清明節1000字觀后感篇7
傳統節日清明節到了,我跟媽媽都會到外婆的墳前給外婆掃墓。
當我踏上那個不知名的小山頭,看著藍天中飄過的幾朵悠悠白云,感受著那拂過山頭上青蔥的小草的微風,我知道我的外婆在這里一定會開心。
外婆在我六歲的時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也是最疼我的一位。外婆的死讓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禮是怎么樣的。老老的房子里,掛著一簾簾白白的帳子,到處都是哭聲,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外婆卻安詳地躺在棺材里。于是,我莫名地就放聲大哭起來。不是因外婆的逝去而哭,因為我并不知道外婆再也不會起來了。我躲在母親的身后,瞅著躺在棺材里的外婆,哭鬧了很久,很久。
死亡,總能讓人緬懷與逝者相處的點點滴滴。
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背著我到處走,走出那不大的小村,又走回來。沿路上,她不斷跟人們打著招呼,還不忘捎上一句:“這是我孫子·”隨即,便咧嘴笑了,滿臉的皺紋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那間只點著一根發出微弱黃光的的蠟燭的小屋里,我蜷在外婆的胳膊底下,感受著那溫暖的體溫。一床被子下,我聽著外婆講那遙遠的故事。我很喜歡聽外婆講故事,雖然那時的我并不清楚外婆講了什么,但那親切的帶著濃重方音的話語和那緩緩的語速,總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時候,我總不喜歡吃飯。于是外婆就對我說:“吃完飯,佛祖會保佑你的,會給你一塊糖吃。”我信以為真,麻利地吃完飯后,真的在飯桌上發現了一塊糖。那時的我,單純地以為佛祖是一個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還說佛祖會關心每個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舍給走過這個小村、這間屋子前的乞丐,盡管會屢屢招來父母的數落與不滿。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隨后又馬上爬起來。家里的人都以為沒事,我也以為沒事。于是,我像往常一樣乖乖吃完外婆煮的飯,像往常一樣得到了一塊糖,也像往常一樣興高采烈地出去玩。當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見外婆安詳地躺在那張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還拿著那個伴隨她多年的扇子,我沖上前去,搖著她的手,以為她能像往常一樣醒來,再陪我玩。但是,無論我怎么去搖外婆那只發冷的手,也搖不醒她。于是我放聲大哭,哭聲引來了父母親,也引來了外婆的死訊。
每到傳統節日清明節,當我登上那個不知名的小山,看著藍天,享受著微風,我總覺得外婆就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著我,直到永遠……
傳統節日清明節啊,傳統節日清明節,總是讓我們這么的思念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