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
通過寫觀后感,觀眾可以記錄下自己在觀影過程中的情感和思考,并將其與他人分享。優秀的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篇1
天使穹廬,籠蓋四野。
天像個蓋子一樣,將大地籠罩。曾經蓋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藍如洗的天,偶爾有幾朵許閑云飄過,在天之涯有幾只野鶴點綴。而現在,在社會經濟與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籠罩華夏的已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天,還有霾。它死死的扣在頭頂上,無時不在,卻又無可奈何。
柴靜對此做了一年的調查制作,進行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霾的范圍,危害與原因。
或許,在我生活的這個地方,自己覺得這里應該沒有霾,那應該在北方多,而且這里也沒有什么重工業。但是我想我錯了,我忘記了重慶是一個重工業城市,我們相距并不遠,這里早已被霾入侵。
初時感覺并不明顯,只覺得經常感覺視線模糊,前方的東西也總感覺被擋住了。抬頭看天,也不再如小時候一樣湛藍,因為天經常是滿滿的白,還透著一點淡黃色,晚上也經常看不見新鮮了,從前以為是因為近視了,所以看不見,可我告訴我不近視的人時,他們也說沒看見多少了。原來那不是云,是被一片邪惡的東西掩蓋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藍天,原來霾離我如此之近。
盡管如此,即使有許多人在為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車薪,在這樣的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現實與這樣的中國人。為了利益,為了發展,不顧一切!確實中國需要發展,可發展之后呢,留下滿目的瘡痍無法撫平,到時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這片哺育我們的天地?
我們生活在“穹頂”之下,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只有當環保的觀念是從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掛在嘴邊,也許我們的藍天白云,才會重新露臉。
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篇2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把時長103分鐘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完整地觀看完了。我非常敬佩柴靜阿姨,她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堅強的毅力才能完成這個主題,還 做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敬佩她。
這部片子里,她詳詳細細地為我們解答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
PM2.5是在空氣中污染空氣的顆粒,對人們的心臟,肺很不好。尤其是吸煙,燒煤和汽車的尾氣。然而,人們還 是不知好歹,導致中國的環境遭到霧霾的污染,人們的生活也遭到嚴重的破壞。
其實,我們為這些污染的恢復只要做兩個字:環保。
說起環保,我們有許多地方做的一點也不好。我們可以節能減排,只要留意,就可以做到。在3月29日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家人一起參加“熄燈一小時”活動,每節約一度電,可以減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給山區里的孩子們一片藍天吧!保護環境,從生活中開始,也為中華大地增添一片綠色的大地!
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篇3
今天,媽媽讓我看了一部有關霧霾的記錄片《穹頂之下》。看完之后,我對霧霾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記得去年,我們濮陽就出現好幾次霧霾天氣,霧霾的出現,不但會影響交通和人們出行,而且最可怕的是,他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紀錄片上講到一位名字叫柴靜的主持人,她的孩子在沒出生前就查出有癌癥。于是她便走遍中國,外國。尋找霧霾來源。最終,她知道了原因。
霧霾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PM2.5以下的有害顆粒物可以進入血液,導致人物免疫力下降。
霧霾的主要原因是大氣污染造成的,我想,我們如果少開車,少放煙火,少造化學廠的話,我們的家園就會變得更美麗了。
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篇4
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從中我們知道了很多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識,知道后為自己生活在這樣毒惡的環境中而感到恐懼。非常佩服柴靜這個女人,之前都有拜讀過她的《看見》這本書,通過她的媒體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很客觀、真實!
這部片子引起的反響很強烈,因為內容已經觸及到某些的人和團體的利益,但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所以罵聲不斷,贊許聲更是不絕于耳。在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聲音應該多些。
試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員和企業自身、個人)都有良知,我們的環境至于如此?!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最大的問題還 是“錢”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們在此評論的人)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環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可誰又會放棄自己利益去改善環境呢?答案在當前是否定的,所以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才是根本。
當前,本屆政府已經頒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見,不光人民群眾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我想政府應該不傻。或許柴靜的《穹頂之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會對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們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業和那些的專家們更正面、更負責的回應!
最后,還 是感謝那些有良知的公眾人,也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公眾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會進步的事情,也包括我們每一位人,美好環境,人人有責!
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篇5
看了《穹頂之下》之后,這種真實的情節我的心非常震撼,聽到這些令人不可相信的數字使我的心顫抖這是多么可怕的一個世界,我們天天生活在這個充滿pm2.5的世界中,為自己感到可悲,為什么我不能改變這些,盡自己s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雖然那很渺小,但是至少有幫助,可我自己看到這些現象,沒有去阻止,我非常內疚,看了這個事件后,我非常心寒。
我非常希望國家政府能采取措施抑制情況的惡化,更希望我們自己能夠以身作則,保護環境,為什么那些企業家只重視利益,環境又何嘗不重要,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懼怕,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更應該保護好自然,pm2.5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敵人,我們應該攜手與他們拼搏。
這件事情讓我們認識到了pm2.5的可怕,環境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對此重視,我為人們污染環境這種行為感到可恥,工業的發展程度更加重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綠,我們的世界將美麗無比。
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篇6
從人人做起,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境,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不能穿越古代來和自己的行為做對比來分辨是對是錯,我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我們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的好,沒有麻煩。
我覺得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想到它這么強大,它搶走屬于我的顏色。被搶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顏色,也將生活變得單調,無趣甚至低悶。我本是挺討厭風這種東西,但是,現在我多么渴望來一陣風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訴發展的時代里,我們一直把目光注視在GDP,城市化進程,國內生產總值上,注視在高速發展的繁榮上,注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我們的雙眼被繁榮的光芒所吸引,我們的思想沉醉在紙醉金迷的喧囂中。我們的身體還享受著喜悅的美酒,眼前的繁榮像巨大的光幕,籠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囂后的平靜,才能嘗到美酒中的苦澀。很有幸,今天我能觀看這部讓人震憾的影片,讓我們引發思考,這觸動了我們心靈的風暴。
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篇7
我所知道的《穹頂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劇,說的是一天,一個小鎮被一個外來的`“穹頂”籠罩,與外界隔絕。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穹頂——原央視記者柴靜以此作為霧霾調查的題目,再貼切不過。
沒有一點點的防備,不知何時起,霧霾在我們身邊集聚。建筑物、車輛和行人的倫廓在霧霾的籠罩中漸漸模糊。通過視頻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霧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數為175天,而石家莊則為265天……人們有大半年的時間都生活在看不見藍天、看不見遠方的霧霾中。那是一種痛苦又無奈的沉悶。
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河北省這個鋼鐵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煙囪隨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頭頂肆無忌憚地冒出連綿不絕的廢氣,灰了藍天白云,濁了青山綠水……面對柴靜犀利的發問,負責人們卻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這個堅強的女性面前強詞奪理……
看過視頻,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時也是灰蒙蒙的一片。正如一個巨大的穹頂罩住了整個城市,遮住了太陽的光芒,月亮的銀輝,自然的生機。
而我們,正是活在這穹頂之下的一群人;我們,正是需要為這自然做出改變的一群人。
觀看穹頂之下觀后感篇8
自從觀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我意識到霧霾對我們的危害,以及空氣污染后,空氣中夾雜著重金屬和致癌物質。
雖然中國用煤發電不是很好的事,但是我也知道中國用煤發電是迫不得已的,當時因為只有火電能大規模迅速投產(2年),而且價格不貴。當時天然氣很少,進口也貴。大水電也沒那么多,建設周期較長。核電爭議較大,建設周期也長。風電、光電當時很少,現在突飛猛進,速度冠絕全球,但這兩者仍然只是補充,很難取代火電。一個是規模小十分之一,一個是發電小時數少太多,與火電之比大約是1:3吧,兩個合一塊,風光發電只占火電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況且,水電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電可以是3毛多,核電是4毛多,風電、光電、氣電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沒有儲能條件、電力不緊張的情況下,電網愿意吸納火電水電,而非風電、光電。氣電也就調峰有優勢。所以中國選擇用煤發電。當年用煤發電可以,但是現在繼續不可以。
為了我們健康的未來,請各方少用煤發電,讓孩只看見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創造美好的新中國吧,一切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