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
故事,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那么你知道哪些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閱讀7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篇1】
著名作家梁實秋擅長演講,他的演講獨具風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演講。有一次,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于是,劉真便請在座的梁實秋上臺給同學們講幾句話。梁實秋本不愿充當這類角色,但校長有令,只好以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臺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后臺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我現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話不尋常,引起全場哄堂大笑,驅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分析:幽默,流于俗套就成了無厘頭;而恰到好處的幽默,則是智慧的閃光,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適用的作文:"語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篇2】
紹興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這里名人輩出。手捧《紹興名人故事》,內心涌出一股暖流。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一個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眼簾――大禹。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從家門口路過卻都沒有進去。但非大禹無情,因為如果他進了家門,被妻子和孩子的私情牽掛,這樣的話老百姓將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水將永遠治不好,所以他才硬著心腸不進家門看望自己的妻兒。
在這十三年中,大禹吃苦受累,他穿著草鞋,兩條腿長期陷在淤泥中,汗毛也磨光了,手腳上都長滿了老繭,但他從來不喊苦;他把風吹過當做梳頭,淋了大雨當做洗發,但還不停得治水。治__洪水后,得到了天下之民的衷心擁戴。
治水英雄大禹,他公而忘私的品德,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
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像大禹這因公而忘私的事情:有一次在出黑板報時,同學們都走光了,只有李媛留下來出黑板報。把字認真得寫好,等到傍晚回家鈴聲響時她也沒回家,就連她媽媽來接她回家也沒有走。我們勸她回家別讓她媽媽等太長時間,她好像沒聽到似的,繼續工作。直到字全寫好時她才高興地回家了。
“公而忘私”是一種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一定要把它們發揚光大。
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篇3】
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篇4】
上星期天,我讀了一本名叫《100位名人成才故事》的書,讀完以后,每個故事的主人公讓我深受感動。
這本書描述了每位主人公的家庭環境,家庭的影響和教育,如何努力學習,怎樣克服困難,怎樣聰明早慧,又是如何走上成功的道路,每個人的故事都是那么生動有趣,成長道路卻崎嶇不平。他們的事跡閃閃發光,是我學習的榜樣。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學畫的鄭燮》。
鄭燮,號板橋,是我國清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他自幼喪母,和父親相依如命。家里生活特別困難,父親送他到私塾讀書,他特別聰明,勤奮好學。
他喜歡畫竹子,為了畫竹子,他特意在自家窗前栽了幾叢竹子,讓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光把竹影投射到窗紙上,然后對著窗上的竹影畫畫。由于他的勤奮刻苦,所以他畫的竹子被稱為清代一絕。
我從小也酷愛畫畫,看完這本書以后,我一定要向他學習,學習他刻苦勤奮,孜孜不倦的精神!我也希望將來有一天,我會用我手中的畫筆,畫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回報感恩一切幫助過我的人和需要我幫助的人。
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篇5】
嚴復的擔憂
1912年嚴復擔任北大校長之職,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他認為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鴉1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圣圣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于不墜"。這一行為在當時稱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嚴復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良苦用心在當時能有幾人明曉?愛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只從一種角度、用一種眼光來看問題!
適用的作文:"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與形式"
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篇6】
一天,我買了一本《名人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徐克。
我先讀了一篇《能工巧匠魯班》。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只要認真努力去做,就一定會成功的。
然后我又讀了一篇《科學家錢偉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艱苦努力地去做一件事,不管有多么艱辛,都是會成功的。
我想“只要不斷地努力,不管有多么地艱辛,都是可以成功的”。
適合小學生的名人故事【篇7】
__小時候的故事
雞叫三遍過后,周家花園里傳出了陣陣瑯瑯的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__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__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么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__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__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__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__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__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__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__仔細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__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