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紀念節介紹
成吉思汗紀念節也叫祭祖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舉行,是紀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節日。
按照蒙古族習俗,農歷三月十七日是紀念成吉思汗顯示卓越的軍事才華,建立赫赫戰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遺物“蘇魯錠”(長矛)的祭奠儀式就在這天舉行。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鐵木真。 1162—1227),是中外歷史上著名的蒙古族首頜,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他領導統一蒙古諸部,建立了蒙古汗國,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進步作用。一九三九年,國民黨政府強行將成吉思汗靈柩由內蒙古移到甘肅榆中縣興隆山,一九四九年又移到青海涅中縣塔兒寺。
成吉思汗紀念節介紹: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據蒙古族人民的要求,于一九五四年將成吉思汗靈樞由塔兒寺迎回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并由國家撥款,在伊金霍洛旗胡痕鄂色山頂上興建新的陵園。一九五六年竣工的新陵園,殿宇宏偉,金碧輝煌,人們每年都在這里舉行祭奠活動。每當紀念日,牧民們象過春節一樣興高采烈,身穿蒙古族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來到陵園,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獻美酒、鮮奶和哈達。文藝、體育等團體也要到這里來為牧民們表演精彩節目。
延伸閱讀:
紀念方式
每逢農歷三月十七日,蒙古族眾多的拜謁者便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辛苦地長途 跋涉而來。他們來到成吉思汗陵,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前,獻上澍白的哈明亮的蠟燭芬芳的香炷乳黃的酥油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追憶他的雄才偉略,寄托對他的無盡的思念。這時候,整個陵園香煙繚繞,弭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每年的紀念活動也格外隆重。
祭祖節
是祭奠成吉思汗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 ,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后仿制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并有灃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 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于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后,即可于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