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計劃的具體及結果
施里芬計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施里芬計劃的具體及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施里芬計劃的提出背景
1870年,路易·拿破侖皇帝(拿破侖三世)的法國政府,由于對普魯士宣戰而自我毀滅。普魯士人在他們共同邊境的戰斗中摧毀了法軍,然后長驅直入,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任何未來的法國軍事威脅,新統一的德國并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暴露于未來的入侵前面。
法國軍事工程師于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筑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準備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里,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施里芬的計劃(SchlieffenPlan)
面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棱堡,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施里芬對于比利時在列日和那慕爾面向德國的設防據點感到憤怒,他抱怨它的軍事防御旨在"……阻止德國侵入其領土,但它對法國的邊境卻不設防"。對于比利時擔心德國而不擔心法國的原因,這位裝作不知道。
施里芬這位能干的戰略家,是軍事史上博覽群書的人之一。他從坎尼之戰中得到許多啟示,漢尼拔用包圍兩翼和后衛擊敗了較強的羅馬人。施里芬的相似的計劃集中在梅斯,這是一個最靠近法國邊境的德國城市,距離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
曾經看過一幅施利芬的肖像畫,作為德國參謀本部的著名參謀總長之一,施利芬的長相離標準的職業軍人差得很遠:臉色蒼白,身形消瘦,略有些謝頂,恰如一個文弱書生。最令人詫異的,莫過于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戰略大師的眼睛一如普通人一樣灰暗無光,全不見戰略家獨有的靈氣與智慧。自然,熟悉施利芬的人則對這一點不太會感到驚訝――他本是一個高度的近視眼。
自19世紀至二戰結束前,世界陸軍之強,莫過于德國,而作為德國陸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的德國參謀本部,特別是一戰前的德國參謀本部,更是藏龍臥虎、人才輩出,至今仍然令無數熱血男兒心向往之。在德國參謀本部的歷屆參謀總長之中,成就最高的當數輔佐俾斯麥先后打贏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統一德意志的毛奇(Moltke);而最為中國人所熟悉的,當數毛奇的繼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元帥的瓦德西(Waldersee)。施利芬是瓦德西的后任,任參謀總長的時間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時間。
施里芬計劃提出者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生平
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出生于1833年,早期曾學習法律,后從軍。1853年作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衛槍騎團。1854年12月調服正規軍,并被任命為。1858-1861年,在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施利芬進入德國總參謀部,一直工作到退休。
施里芬的仕途算得上一帆風順,自戰爭學院畢業之后,他的才華便為參謀本部的高層所重視。當時的參謀本部下屬有若干局,其中地位最為重要當數軍事歷史局,軍事歷史局從來被視為參謀總長的智囊,其局長也被視為未來參謀總長的候選人。1884年,在毛奇的支持下,施利芬出任參謀本部軍事歷史局局長,先后擔任了毛奇與瓦德西的智囊角色,并于1891年出任參謀總長。因此,施利芬始終對毛奇充滿敬意與崇拜,并以毛奇、克勞塞維茨的學生自居(克勞塞維茨曾任普魯士戰爭學院院長,時毛奇在戰爭學院學習,后毛奇始終以克勞塞維茨的學生自居,實際上,戰爭學院院長從不授課,克勞塞維茨與毛奇并無太多瓜葛)。
俾斯麥所締造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老牌歐洲強國無不對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時,德國地處歐洲中心,列強環繞,戰略上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德意志統一不久,德國參謀本部便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應對未來全面的歐洲大戰。
對德國威脅最大的莫過于東面的俄羅斯、西面的法國與海上的老牌強國英國。對于陸軍而言,歐洲戰爭意味著同時與法國和俄國作戰。因此,參謀本部研究的課題便是如何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瓦德西曾經于1887年提出固守西線,集中力量打擊俄羅斯的戰略方案,為俾斯麥所否決。
施里芬計劃的最后結果
施里芬制訂的戰略,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紤]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施里芬只在東線安排十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1913年,80歲的施里芬臨終時仍一再叮囑:"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確保右翼強大就行。"盡管這一臨終囑咐隨著德國悲劇的落幕而成為軍事史上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