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相關知識 有關唐詩的知識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代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那么關于唐詩的一些知識大家了解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基本簡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許多詩篇還是被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許多的詩人。就像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二千八百六十三首。當然,《全唐詩》并非“全”,也有很多華麗的辭藻,膾炙人口的詩篇,在那隱士之間流過,或者不予正面對待的消失在歷史的長廊之中了。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的典范,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全唐詩》序中,謂全書共“得詩四萬二千八百六三首,凡二千五百二十九人”,后人多從其說。其實,玄燁所舉數并不精確,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編《唐代的詩人》、《唐代的詩篇》,將《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編號作了統計,結論是: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多人。
唐詩基本派別
山水田園詩派
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
特點: 題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隱士;風格多恬靜雅淡,富于陰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絕、五律、五古。
代表作:
王維:《山居秋暝》、《西施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孟浩然:《過故人莊》
邊塞詩派
代表人物: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益、王之渙、李頎。
特點: 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征戍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向往與情懷。
代表作:
高適:《別董大》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王昌齡:《出塞》
李益:《從軍北征》
王之渙:《涼州詞》
李頎:《古意》
浪漫詩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點: 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
代表作:
李白:《月下獨酌》、《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
現實詩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點: 詩歌藝術風格沉郁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情懷。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
代表作:《三吏》、《三別》、《兵車行》。
唐詩繁榮的原因
在隋末的農民蜂起的大起義中,原隋朝大官李淵和他的兒子們乘機起義。(世民與兄建成)李世民功勞卓著;攻占了長安。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并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尤其得到發展;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有唐朝代,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在兩千多有名望的詩人中,特別突出的屬世界級的大詩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以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五六十名,這一數字也大大超出戰國至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
連魯迅也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動手了”。當然,這并不是說唐后就沒好詩了;實在是后來人寫古詩,要先讀唐詩是很必要的。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發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說到唐詩的興盛的原因,(當然學術界不斷的在探討中)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會在發展中解決了很多的束縛,在一些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取得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門閥仕族攏斷政治’局面已基本結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思想大大解放,從而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詩歌創作’開拓了視野、詩歌藝術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于經濟的普遍提高,給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廣泛的來源。
三、前代文學積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因此也為唐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詩人們是在前人的文化遺產上,發揚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長,推陳出新,把中華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就有詩(詩歌概括性強)、賦(文彩韻章),而皇帝也熱愛詩歌,(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視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
五、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特別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對儒家、釋家、道家,都提倡;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傳布,這對于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促進文藝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時,唐朝國力強大,統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因而基本上沒有‘文字獄’,所以文人膽子都比較大;(例如;李白遭讒,也就是‘賜金放還而已)所之,文人及詩歌體裁寬廣,而反映的社會問題迅速而尖銳。(并非是一片頌揚)
六、唐朝同鄰國與邊境各族實行的是;經濟、文化交流政策;音樂、舞蹈、繪畫、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來影響,(印度、中亞國家)這些新鮮事物,同時也給詩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熏陶。
唐詩的發展傳統分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
共四個時期。盛唐是唐詩繁榮昌盛的頂峰,大詩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經歷過這個時期。如今,談這個話題,著眼點也是從“詩歌”本身發展來展開審視。這一點,比較唐代社會之歷史進程;發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看過有關唐詩的知識的人還會看:
1.古詩詞基礎知識
2.與梅有關的詩詞
3.關于谷雨的古詩詞
4.古代詠竹的詩詞
5.關于長征的詩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