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齡隱居·常建詩歌賞析
《宿王昌齡隱居》由常建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寫山水的隱逸詩。開頭兩句寫王昌齡隱居之所在、乃隱居佳境,別有洞天。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宿王昌齡隱居·常建詩歌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宿王昌齡隱居》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宿王昌齡隱居【注解】
1、唯:只有。
2、宿:比喻夜靜花影如眠。
3、余:我。
4、謝時:辭去世俗之累。
5、鸞鶴:古常指仙人的禽鳥。
6、群:與……為伍。
7、隱處:隱居的地方。
8、藥院:種芍藥的庭院。
9、滋:生長著。
宿王昌齡隱居【韻譯】
清溪之水深不可測,隱居之處只有孤云。
松林中間明月微露,灑下清輝似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濃,芍藥園圃滋生苔紋。
我也想要謝絕世俗,來與西山鸞鶴合群。
宿王昌齡隱居【講解】
常建和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同科進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他們仕途的經歷和歸宿卻不大相同。常建只做過縣尉,以后便辭官歸隱。王昌齡雖然仕途不順,卻始終沒有退隱。題目“宿王昌齡隱居”,一是指王昌齡出仕前隱居之地,二是說當時王昌齡并不在那里。
詩人細致地描繪了王昌齡隱居之處的自然景色,贊頌了王昌齡的清高品格和隱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全詩描述平實,意味含蓄,發人聯想,平易的寫景中蘊含著比興寄喻。
山水的人文特點與詩人的關系
中國的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遼闊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悠閑生活的向往。早在《詩經》中就有描寫山水田園的詩句,后來至陶淵明全力寫田園詩,是田園詩的第一座豐碑,南朝的謝靈運、謝眺等詩人大量寫山水詩。此后,山水田園便成了詩人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到了盛唐時代,山水田園詩進入了繁榮時期,出現了以寫山水田園詩為主的詩人群,人們稱之為“山水田園詩派”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經濟空前繁榮,社會安定,南北統一,給人們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質條件,使人們能四處游覽,對自然美的鑒賞能力也不斷提高,漫游之風在文人中間吹開。另外,隱逸之風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隱居待仕當作與應舉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隱士的生活正是與山水田園分不開的。加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斗爭,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場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園中蕩滌污濁,平息紛爭,求得安寧。
古代很多文人因仕途不順官場失意或是遭受貶謫而寄情山水,或是宣泄情感或是逃避現實抑或是真心隱逸,大自然鐘靈毓秀鬼斧神工的美景給了多愁善感的詩人們無盡的靈感,因而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常建就是其中之一。
常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但是只做過盱眙縣縣尉這樣的小官,仕途不稱意長期隱逸。我沒有找到此后他再次努力求取一官半職的資料,也許他也樂于往來名山大川之間,從他的詩中很少看到不能做官的牢騷,而更多得是陶醉于山水田園間的美好感受,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其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善于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看了“宿王昌齡隱居·常建詩歌賞析”還想看:
1.常建古詩詞《宿王昌齡隱居》
2.宿王昌齡隱居 常建
3.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4.中國沉穩的唐詩作品
5.初唐古詩詞《代悲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