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獨坐敬亭山抒發了什么情感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獨坐敬亭山抒發了什么情感,歡迎大家閱讀。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他有著遠大的人生目標和抱負,但卻一直懷才不遇,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這種懷才不遇的心情,在李白遠離京城十多年后到達了頂點。從他所寫的《獨坐敬山亭》中,我們能夠窺的李白當時無奈而落寞的心情。
其實,大詩人李白還是有過一段為官的經歷的,公元742年即天寶元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唐玄宗翻閱了李白的詩集,當即驚為天人,封李白為翰林,讓李白隨時侍奉在自己左右。但唐玄宗對李白的賞識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那些人紛紛在唐玄宗面前詆毀李白,李白才當了沒多久的翰林,就被放逐出了京城,遠離了政治中心。
而《獨坐敬山亭》這一首詩就創作于公元753年即天寶十二年,根據時間來推算,李白那時候已經遠離京城十二年了。李白出門遠游的十二年里,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長期漂泊無依的生活,使李白嘗遍了人世間的辛酸苦楚,看透了世態炎涼。雖然李白的性格一直都是如此樂觀豁達,但心中還是會有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以及一絲絲的孤獨之感。
從《獨坐敬山亭》一詩中,我們能夠很明顯的體會到詩人的孤單、寂寞以及落寞的心情。詩中所寫的意象,如飛鳥、孤云、敬山亭等都是孤孤單單的,形單影只,正如詩人自己。李白在那時已經不復當年的風采了,他獨自一人來到敬山亭,獨自許久,觸景生情,感到十分的悲涼。李白看著眼前的風景,于是借景抒情,抒發自己心中的孤獨與無奈之情。
李白的詩
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有詩仙的美譽。李白一生寫下了無數的詩歌,這些詩歌中又以絕句和樂府這兩項最為有名,達到的成就也最高。李白所寫的詩歌是留給后世寶貴的歷史資料,是一筆無盡的財產。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其幼時便十分聰慧,在當地有神童的稱號。等到十五歲時,李白放棄考科舉入仕,而是選擇了仗劍遠游。這是李白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正是因為李白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最后才能寫出氣勢磅礴的詩歌。李白謳歌祖國的壯麗河山,將自己遠大的抱負和人生理想都寄托在詩歌中,使其所寫的詩歌意境深遠。
李白的詩歌打破了原有詩歌的固有模式,開創出了一個全新的寫法。李白詩歌最大的特點就飄逸自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李白擅長使用夸張、擬人、比喻等一系列修辭手法,從而勾勒出一個具有神奇色彩和富有想象的世界。賀知章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認為李白是一名“謫仙”。這一評價增加了李白的傳奇色彩,想到李白時,腦海中就會自動浮現出李白一身白衣如雪的樣子,這為后人對李白的形象留下了無盡的想象。
李白為人灑脫樂觀,放蕩不羈,但同時他又懷才不遇,自己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這種幾乎相矛盾的性格也深深影響著李白的詩歌。我們閱讀李白的詩歌時常常會在詩中感受到豪放之情,但同時也會品味出一絲絲寂寞與孤獨。
李白趣事
李白的一生多姿多彩,相比起很多人平淡甚至平庸的一生來說,李白這個大詩人有著太多的趣事可以講述,這里小編就介紹其中的幾個,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里就不說了,下面主要來說說他“謫仙人”和“有景道不得”的趣事。
據說當年李白從24歲的時候就出門游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30歲的時候他來到了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他從小就有著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長安之后拜訪了很多的達官顯貴,但是沒人愿意推薦他。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極宮游玩,碰上了當時的文壇領袖賀知章,賀知章對于這個名聲漸起的小輩也比較重視,再看到李白儀表不凡,風姿卓越,所以就邀請他一起來喝酒。結果買酒的時候發現身上沒錢,賀知章有點尷尬就把自己衣帶上的金龜給取了下來,拿它去換錢,李白還勸阻他:“這是朝廷給的,怎么好拿去換酒呢?”但是幾人都沒有帶錢,所以只好這樣。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詩歌請賀知章指點,賀知章讀完《蜀道難》頓時覺得李白的這首詩實在太好了,等到讀完《烏棲曲》賀知章不禁感嘆李白是天上的謫仙人啊,才華不是凡人可以比擬的。因此李白的“謫仙”之名就傳開去了。
后來李白依舊不得重用就離開長安繼續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幾個好友一起來到了黃鶴樓,一般來說來到這種名勝古跡文人墨客總是會在上面題詩,但是到了這兒李白面對著無限的風光,剛想提筆作詩就看到了當年崔顥留下的那首《黃鶴樓》,讀罷此詩,李白就把筆給放下了,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看了“李白獨坐敬亭山抒發了什么情感”還想看:
1.抒發情感的經典詩句
2.四年級語文下冊獨坐敬亭山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