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解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解析,歡迎大家閱讀。
絕句杜甫江碧鳥逾白
《絕句·江碧鳥逾白》是唐代詩人杜甫在進入蜀地之后所作的詩歌,詩文的前面的一、二兩句用以描寫景象,而第三、四兩句則用來抒情,全文托景抒情,意味深長。杜甫在這首詩中借美好的樂景來訴說哀情,用客觀景象與自身感受的反差對比來強調詩人自己思鄉之情的深厚,令人感受到別具一格的韻味。
詩歌的主要意思表達的是,翠綠的江水將小鳥的羽毛襯托得更為潔白了,青山蒼翠欲滴,鮮艷的紅花有如即將燃燒的熊熊烈火一般。眼看今年的春天就要這樣過去了,到底何時才是我回歸故鄉的時日呢?
杜甫的這首詩創作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在蜀中躲避戰亂。幸得朋友們的幫助,他在成都西郊的一處地方建起一座草堂,顛沛流離的一戶人家得到了暫且的安定。然而在杜甫的一生中,在浣花草堂的這些時日算是他為數不多的一段美好時光。然而由于杜甫心系國家憂國憂民,因此即便在這罕有的安定中,他也無時不刻不在擔憂著這場未能平息的戰火,時刻都深切期盼著能夠早日回到故里。因此在這首詩歌中,詩人通過描寫春天里的美好景象,來表達自己深沉的對故鄉的思念。
這首詩在寫法上是典型的觸景生情的表達,其藝術成就主要在于情景交融的描述,前兩句將景色寫得清新秀麗、沁人心扉,深有朝氣;而后兩句筆鋒一轉,表現了春光雖好卻匆匆過境,最后一句則是從內心深處表達了濃濃鄉愁。
杜甫簡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稱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稱為詩圣,其詩被稱作詩史,對我國古代詩歌的影響深遠,是唐代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門大士族,家族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陽杜氏,自祖父杜審言起舉家自襄陽遷至鞏縣。杜甫小時候家境優厚,生活寬裕,年幼好學,七歲能成詩文,不過杜甫小時候也十分頑皮,院子里棗樹熟了的季節,一天可以上樹不知幾回。
杜甫十幾二十歲時好游歷,四處出游,24歲時考試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詩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時節二人告別,杜甫結束游玩回到長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由于杜甫家學淵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達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與抱負,另一方面顯露了他關懷民生與駁斥政治丑惡的思想,逐漸走上了憂國憂民的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漸陷入困境。
此時杜甫仕途也不順,遭遇科考鬧劇,士子全數落選,無奈之下轉投權貴之門依然無果,困居長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來遭遇戰亂,杜甫顛沛流離也始終不忘牽掛國家與百姓憂患。此后,杜甫在官場流離,遭遇了世態炎涼,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開始在外漂泊,社會動蕩,杜甫對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艱苦,此時作品的產量也極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飄蕩,思鄉心切卻因生活艱苦而不能北上,最終于大歷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歲。
絕句杜甫
杜甫一生留下詩作無數,他在經過了長期的漂流后重返成都草堂時,知道安史之亂已平,心境十分舒暢,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忍不住提筆做此佳作《絕句四首》組詩,其中最有名的自然要數第三首:兩個黃鸝鳴翠柳。
絕句之三《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對大多數人而言并不陌生,我們早早地在小學課本就目睹過這首唐詩佳作的風采了。詩歌的前兩句細致入微地描繪了風景的美麗,而后兩句則表達詩人在看到吳船時產生的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詩歌的譯文是:兩只黃鸝鳥在青翠的柳條之間輕快悠揚地歌唱,白鷺排成長隊直直地沖向蔚藍的天際。我呆立在窗邊,能看到遠處西嶺上面常年不化的厚厚積雪,門前停靠著由萬里之外的東吳赴此而來的渡船。
詩歌以極富生機的美麗景象起頭,一開始就給人營造了一種清新暢快的情緒氛圍,在詩歌的前兩聯中,杜甫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了眼前的這幅春景,翠璧的綠色、黃鸝的歌聲、飛天的白鷺,動靜融合,交相輝映,十分傳神。且在前兩聯中,杜甫以“兩”對“一”,以“橫”對“縱”將風景寫得生動活潑,寫出了自在的舒適感,也寫出了自然的開闊。
后面兩句中,詩人在窗前瞭望,因為早春的空氣清新因而能看到遠山的積雪,推遠了意境,最后一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的復雜心境,睹物思情,念起故鄉卻未點破,在希冀與感懷之間顯得意蘊深長。
看了“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解析”還想看:
1.杜甫的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2.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的表達手法歸納
3.高中語文第三冊期末檢測試卷及答案
4.高中經典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