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李賀鑒賞
《將進酒》是唐代詩人李賀所寫的一首樂府詩,共十三句。前面用了大量的詩句來描寫來宴會上美酒佳肴、輕歌曼舞之奢靡,仿佛人生之樂不過如此,最后筆鋒一轉,情緒立馬變得凄涼,以死亡來抒發人生的悲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進酒李賀鑒賞,望大家喜歡。
將進酒李賀鑒賞
全詩前九句都是對宴會場景的描寫。前三句是美酒,琉璃做的杯,琥珀色的酒,都是釀酒的槽床里滴出來的名貴紅酒,濃紅似珠;第四句寫佳肴,煮龍肝,爆鳳髓,油脂發出的聲音仿佛是在哭泣;第五句寫裝飾,廳堂里刺繡的羅幃簾幕,好像圍住了室內的帶著香氣的風;后四句寫音樂歌舞,吹的是龍笛,擊的是鼉鼓,歌女皓齒輕啟,舞女細腰如蜂。這大段有形有色、辭藻華麗的描寫,這場宴會就成了人間極樂一般。
后兩句解釋了宴會的原因,是春光將逝、日頭將暮,而外面院子里桃花飄落,散了滿地,像是一場鮮紅的雨。所以其實宴會是事出無因,只是無聊而已。這兩句,尤其是“桃花亂落如紅雨”一句從感情基調上講十分凄涼,把全詩的感情從之前奢靡宴會的享樂慢慢沉了下來,畢竟時光留不住。所以人能做的就是及時行樂。最后兩句詩人勸世人還不如整天喝個酩酊大醉,反正即使是嗜酒如劉伶,死后也不過是一抔黃土,想喝也喝不到了。
全詩從前九句到后四句的情緒變化很大,最后一句更是直接使用了“墳上土”這樣的詞,是將生前的享樂與死后的悲涼形成對比。不過這生前的快樂也只是虛像,內心實質的空虛苦悶是不會少的,所以除了死后苦,生亦何歡。
苦晝短 李賀
《苦晝短》是李賀的一首歌行體詩歌。所謂歌行體,發展于漢樂府詩,篇幅和句式長短靈活自由,常常以“歌”、“行”、“歌行”為題。《苦晝短》是李賀見皇帝和朝廷百官迷信和追求長生不老而所發的諷刺之語,想象奇特、語言巧妙。
全詩可以分作三段。前十句為第一段,寫的是對時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和理解。詩人上來就勸飛逝的時光喝杯酒。他說自己不識天高地厚,但也看到了日月轉換下,人的生命在流逝。而人必須要吃東西,吃熊掌就會胖,吃蛙腿就會瘦。人是注定會死的,哪里會有什么神君、什么太一?詩人沒有作答,不過也不必作答,答案自明。
接著就是第二段,既然人注定要死,那有什么辦法消除這樣的痛苦呢?詩人在此發揮了他無邊的想象力,他借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據說天的最東邊有一棵樹,那里有一條銜燭的神龍,因為它才有了晝夜更替。詩人表示要去斬了龍的腿,吃了它的肉,使它早上不能巡回,晚上不能潛伏。這樣人間就沒光陰流逝,自然老人就不會死,年輕人就不會為長輩去世而哭泣。
之后則是第三段,詩人直接對求長生不老的行為進行了諷刺。道教求長生的方法就是煉丹和吞服金玉,詩人用了兩句反問表示這樣做是沒用,而且他們傳說中升天的仙人也沒人見過。即使是像漢武帝和秦始皇這樣偉大的帝皇,在世時也求長生求成仙,可是最后還是死了埋葬,變成白骨,發出腐臭。
李賀為什么叫詩鬼
唐朝李賀也許算不上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但他可以說是最不幸的詩人。身懷詩才卻一生不得志,27歲就早早駕鶴西去,這應該是后世被稱他為“詩鬼”的原因之一。
首先,這個稱號是對李賀在詩歌方面天賦的肯定,所謂“鬼才”。據說他七歲就能寫詩,已名動京城。當時的大文學家韓愈和皇甫湜不信,就前去拜訪。于是,兩人給李賀出題,他也不緊張,拿筆就寫下了一首《高軒過》,先說兩位大人來時多么氣派,在盛贊他們的學識和地位,最后說明自己的處境和抱負。雖然現在認定這首詩是李賀二十歲時所作,但也能說明他年少有詩才,聲名遠揚。
可惜有如此大才的李賀一生卻十分不幸,懷才不遇仕途不順,使他悲憤,二十歲就已經“一心愁謝如枯蘭”;之后妻子的早逝,又加劇了他的感傷。最終李賀只在世了27年就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李賀是極具想象力的浪漫主義派,他的詩歌常常涉及神仙和鬼怪。同樣如此寫詩的還有“詩仙”李白,與他不同的原因在于李賀詩歌的感情多是悲傷、苦悶的,這與他的境遇和性情有關。因此,李賀可以說是向死而寫詩,是在用鬼眼在看人間,“詩鬼”名副其實。
此外,“詩鬼”之名與李賀本人的長相大概也頗有關系。據記載,李賀長相十分奇特,也可以說是丑陋,身材纖細瘦弱,幾乎長到一起的眉毛,手指很長像雞爪。這不像鬼,像什么呢。
看了“將進酒李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