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人物生平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后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林徽因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林徽因的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叔叔林覺民。
生平早期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fā)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1920年4月,隨父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筑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弟子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
1921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xù)學。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筑學。
1924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冊在美術系,林徽因注冊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 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范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筑與文學》和《園林建筑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yè)英語。
古建考察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大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shù)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解除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后數(shù)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shù)十處古代建筑,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fā)表了《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筑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林徽因在從事建筑科學研究之余,也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fā)表于《詩刊》第二期。以后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先后發(fā)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shù)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被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她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fā)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林徽因是文藝界的發(fā)起人之一。
流亡時期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fā),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為云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里。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復發(fā)。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筑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筑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沉郁已代替了戰(zhàn)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了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最后歲月
抗戰(zhàn)勝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fā)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qū)解放,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shù)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筑也許將毀于戰(zhàn)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xiàn)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tài)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并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此書后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是年,林徽因還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一級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并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墻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于停業(yè)的景泰藍傳統(tǒng)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并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蘇聯(lián)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復研究,終于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被毀地區(qū)之重建》一書,并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志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當選為建筑學會理事;并任《建筑學報》編委。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1954年6月,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頂?shù)葌鹘y(tǒng)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筑的大規(guī)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fā)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隨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劇惡化,最后拒絕吃藥救治。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醫(yī)院,享年51歲。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去世后,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chuàng)作者林徽因。
梁思成與林徽因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筑學。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結合在當時可以說是新舊相兼,郎才女貌,門第相當。他們在婚前既篤于西方式的愛情生活,又遵從父母之命所結的秦晉之好。又因林長民是段祺瑞內閣中的司法總長,梁啟超做過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所以說是門當戶對。
新婚之夜,梁思成問她:“這個問題我只問一遍,以后再也不提,為什么你選擇的人是我?”林徽因說:“這個問題我要用一生來回答,準備好聽我回答了嗎?”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后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筑事業(yè),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筑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看了“林徽因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林徽因的生平簡介
2.民國美女林徽因個人資料
3.皇太級的生平簡介
4.林徽因的英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