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人物生平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省樂山人,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郭沫若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郭沫若的人物生平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臺灣的早期新詩創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1927年,他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難。
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
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郭沫若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后占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
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綱領的中國共產黨走上執政舞臺,該書的觀點被當作中小學課本的參考教材之一。郭沫若憑借這一時期的甲骨文研究而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并稱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回國。回國后,前往南京拜謁蔣介石,然后發表了一篇《蔣委員長會見記》,對蔣介石進行頌揚,不久拜見汪精衛。
之后,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期間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武漢抗戰文化運動,發動歌詠、話劇、電影等各界一同宣傳抗戰。他也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六出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歡迎。臺大歷史系教授王遠義認為郭沫若等人這一時期的作品,開創了一條大眾形式與精英創作結合,現代性與傳統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學與文化道路。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因為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員在《知識場域的桂冠:從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談起》一文,敘述了這次中研院院士選舉和郭沫若的當選過程。
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無恥文人
“他,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致力于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他,是郭沫若。”——這是大陸官方版本對郭沫若的描述。
“他,年少時經歷包辦婚姻,享受五天性愛后,他便離家,此后68年,那可憐女子一直守在其老家。隨后,他在日本結婚,對方為此與父母斷絕關系,幾年后,他不辭而別,離開日本。他還有很多情人,均被他拋棄。晚年陪伴他的妻子叫于立群,其姐于立忱,早年竟也曾是這男人的情人,被拋棄后自殺。他有仨老婆,十幾個孩子,情人數不清,嫖妓得過花柳,始亂終棄害女孩子自殺。一邊罵政府腐敗一邊跑去做官,曾在共產黨最困難時脫黨,罵過蔣介石,后專程向蔣求饒,__時說毛主席比親爺爺還親,寫詩吹捧江青,沒多久又跳出來歡呼粉碎--。他,是郭沫若。”——這是大陸民間版本對郭沫若的描述。
二者之間的差異如此巨大!讓人們重新翻開歷史的瞬間,來審視郭沫若的悲劇人生及其帶來的警示,才恍然大悟:郭沫若,原來是一座中國無恥文人的“豐碑”!
中國著名文學家沙葉新在其“糞土當年郭沫若”回憶說:記得1958年,在那青春似火、激情燃燒的歲月,我,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手捧郭沫若的經典《女神》獨自一人,在空曠的田野里,高聲朗誦《我是一條天狗》那滾燙的詩句: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剝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嚙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經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我在我腦筋上飛跑,\我便是我了,\我的我要爆了!讀其詩,我的血液也在沸騰,我的神經也在燃燒,思緒如海潮,豪情如狂飆,真是血脈賁張,“煙冒七竅”,手舞足蹈,仰天長嘯,瘋魔了一般。其實從這首詩中我懂得了什么?我悟到了什么?我又激動個什么?真是天曉得!我的那點感受真是膚淺之至,幼稚至極。但詩篇的那種不可一世的沖天氣勢震撼了我,那種惟我獨尊的張狂個性感染了我。也正是這可貴的自由精神,它激動過“五四”青年,也激動過“紅旗下”的青年。
郭沫若1921年寫作此詩,時年28。那是青年郭沫若,那是青年的詩篇。他那時真如一條天狗:那天狗也必然是青年。郭沫若是屬于青年的,當然也只有青年的郭沫若才屬于青年。中年以后的郭沫若,北伐、反蔣、流亡、抗日、擁共,不論在書齋或在政壇,頗多建樹。1942年,在重慶,朋友們祝賀他五十壽辰,他扶著朋友們送給他的一支高過身軀的如椽大筆拍了一張照片,仍然是神采飛揚;年己半百的他,何曾有一絲老態?他在精神氣質上,仍然是青年。到了晚年,在一個新的體制之下,使得青年郭沫若頹然老了,真正的老了。他最為人詬病的是他的獨立人格的缺失,自由精神的消亡:是他的歌功頌德,諛毛媚上;是他的逢場作戲,緊跟風向。這個曾經為自由呼號的女神終于變為馴服的御用文人,桀驁的天狗結果成為對主人特別忠實和依戀的哈巴。這是一代文豪的郭沫若的可悲可憫之處。
綜觀郭沫若之后半生,他并無大惡。他雖貴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但他并非真正意義上的“D和G家領 導人”。他只是一件廟里擺設,一尊政治花瓶。他和那些有生殺予奪大權、有興風作浪威力的魁閥并不一樣,他只是一個“文化班頭”;即便如此,也無多大實權。在專制體制下,大惡都憑藉大權作成。因此作惡者,無不奪取或依附權力;一旦掌握了這法力無邊卻不受任何監督的權力,即便好人,不作惡也難。郭沫若幸虧無大權,所以也無大惡。
晚景堪哀者并非郭沫若一人,曹禺、茅盾、臧克家、馮友蘭、周一良等都屬此類,只是程度不同。他們晚年所起的變化,當然可以作個案研究、有必要分析他們本人的原因和應負的責任,但更應譴責的是那促始他們蛻變的時代和環境。我們常常以白毛女為例,自詡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常常以溥儀為例,贊美新社會把皇帝變為公民。但也切莫忘記,這個體制一段時期內也曾把一般百姓、普通良民變成地富反壞右、牛鬼蛇神。把知識分子、骨鯁之士變成應聲蟲、哈巴犬,這才是更可怕的,因為它摧毀的是精英,打斷的是脊梁,敗壞的是民族,后患無窮!郭沫若已經去世四分之一世紀,人們可以撫背自問:脊梁呢?!
郭沫若是一代文豪,是一個絕頂智慧的人,難道他對自己晚年的心路和處境不作反思?不曾覺悟?不明羞恥?不知悔改?甚至他的兩個親生兒子在__中先后自殺這樣極為慘痛的事件似乎也沒有使他有所改變,真是于心何忍、于情何堪!雖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之類的名韁利鎖也許纏裹著他的靈魂,但更有可能的是他擺脫不了所謂的一生名節的羈絆。郭沫若和曹禺等人一樣,是在一場政治博弈中選擇了自己的道路,既然選定了,就“落子無悔”了。郭沫若在1969年“__給周國平的信中說,“可惜我‘老’了,成為了一個一輩子言行不一致的人。”信中的“老”字是打了引號的,可見不是指年歲之老,而是精神之老。這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是痛徹心扉的懺悔,可惜他直到死,也只能言行不一致下去。
看了“郭沫若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郭沫若的人物簡介
2.郭沫若的簡介
3.郭沫若一生拋棄了幾個女人
4.歷史上郭沫若的故事及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