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死因是怎么回事
孫中山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和革命實踐經驗對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有著深遠影響,而且對當代中國社會仍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揭開孫中山的死因是怎么回事?
孫中山是怎么死的?
孫中山先生患肝癌,協和醫院宣告束手無策時,仍然不愿服中藥。據說當西醫已經束手的時候,有人主張服中國藥了;但中山先生不贊成,以為中國的藥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診斷的知識卻缺如。不能診斷,如何用藥?
1935年12月丁文江受鐵道部長顧孟余委托,考察湖南煤礦,不幸煤氣中毒。1936年1月5日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終年49歲。當時,有丁文江“拒絕中醫治療”而死的說法。但現場的人士目睹了由于衡陽路局的醫生在進行人工呼吸時太過粗魯,造成丁文江肋骨骨折,加重了他的病情。因而胡適說:“衡陽醫生的糊涂魯莽,長沙的醫生忽略,都是我們信仰新醫學的人應該牢牢記著的教訓。這個教訓是我們信仰提倡新醫學的人應該作更大的努力,不但要注意設備的最新最完善,特別要注意醫學校的教育和訓練,要更嚴格的訓練醫學生,更加深他們的科學態度與習慣,要加強他們的責任心與一絲一毫不可忽略茍且的科學精神。——僅僅信仰西醫是不夠的!”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筆名宗淹。泰興人。幼年聰穎好學,過目成誦。15歲留學日本,1年后轉赴英國。1911年畢業于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獲動物學和地質學雙科畢業證書。5月歸國。回鄉途中,自費考察云貴等地地質地理概況,此為國人野外地質勘探之開端。1914年與張君勵開展“玄學與科學”“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批評張“提倡玄學,與科學為敵” 是貽誤青年。
1934年3月與翁文灝、李四光、竺可楨、顧頡剛等人在南京成立中國地理學會。6月任中央研究院總干事。丁文江博學多才,能閱讀英、法、日、俄書籍,操英、法、德三國語言,英語尤為流利。其著述十分豐富,主編的《中國古生物志》為世界著名科學刊物。單行本有《動物學》、《民國軍事近記》、《徐霞客年譜》、《梁啟超年譜長編》、《中國官辦產業史略》、《外資礦業史資料》等。
近代名人中有很多批判傳統中醫的精辟文字。至于說堅決不看中醫的,絕非丁文江一人。例如郭沫若就說過,“中醫和我沒緣,我敢說我一直到死決不會麻煩中國郎中的。”傅斯年也說:“我是寧死不請教中醫的,因為我覺得若不如此便對不住我所受的教育。”孫中山先生患肝癌,協和醫院宣告束手無策時,仍然不愿服中藥。魯迅對此十分感動,寫道:“那時新聞上有一條瑣載,不下于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據說當西醫已經束手的時候,有人主張服中國藥了;但中山先生不贊成,以為中國的藥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診斷的知識卻缺如。不能診斷,如何用藥?毋須服。人當瀕危之際,大抵是什么也肯嘗試的,而他對于自已的生命,也仍有這樣分明的理智和堅定的意志。”
清咸豐十年,曾國藩對其子紀澤患病身體虛弱十分焦慮,但叮囑千萬不要服鄉醫所開之方藥。因為“凡目所見者,皆庸醫也。余深恐其害人,故近三年來,決計不服醫生所開之方藥,亦不令爾服鄉醫所開之方藥。”吳汝綸也“于中醫之一筆抹殺”,臨終前身患重病,仍然拒絕中醫。1900年,嚴復曾寫信告誡其甥女:“聽中醫之言,十有九誤,切記切記。”
孫中山人物評價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國際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后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后,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于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介石、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并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孫成為蔣介石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后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