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戰役歷史介紹
波蘭戰役,又稱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于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波蘭戰役歷史介紹。
歷史簡述
1939年9月1日04:40,德軍聯合其附庸國斯洛伐克的軍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聽從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所有參與的國家都沒有估計到這場戰爭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以及對于之前1921年簽訂的屈辱的《里加和約》的不滿,在1939年9月17日從東面收復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與西白俄羅斯。德軍和紅軍在9月28日在布格河會師。波蘭侵略戰大致上在10月6日結束,但是波蘭沒有向德國或蘇聯投降。而且,波蘭的流亡政府在盟國組織了一個有力的地下組織。
波蘭戰役開始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幾分鐘后波蘭人便第一次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與毀滅的滋味。邊境上萬炮齊鳴,炮彈如雨般傾瀉到波軍陣地上。約1小時后,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霍爾斯坦”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它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當天上午10時,希特勒興奮地向國會宣布,帝國軍隊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他宣稱,“從現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名軍人,我又穿上這身對我來說最為神圣、最為寶貴的軍服。在最后的勝利之前,我決不脫下這身軍服,要不就以身殉國。”希特勒的演說激起了議員們一陣陣狂熱的歡呼。
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即將向德國宣戰。據希特勒的譯員希米德回憶,當希特勒接到英國的最后通牒時,他沉默靜坐不動。而戈林則回過頭來對他說:“假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那么上帝應該饒恕我們。”正午時,法國也向德國發出類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為下午5時。德國對英法兩國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作答。于是,英法兩國相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當晚,希特勒將他的辦公地點從柏林的府移到了“亞美尼亞”號火車專列上,乘車去前線視察,并在火車上處理東線和西線的戰事。
突破防線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境腹地突進。倫斯德的南路集團軍群以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團軍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掩護下,從西面和西南面向維斯瓦河中游挺進;包克的北路集團軍群以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為主力,向東直插“波蘭走廊”,另以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向南直撲華沙及華沙后方的布格河。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第19裝甲軍隸屬北路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轄有1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和1個步兵師。它既是第4集團軍的中路,又是集團軍的攻擊前鋒。開戰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1939年9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有說法聲稱在圍殲波軍的作戰中,被圍的波軍顯然還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為坦克的裝甲不過是些用錫板做成的偽裝物,是用來嚇唬人的。于是波蘭騎兵蜂擁而上,用他們的手中的馬刀和長矛向德軍的坦克發起猛攻。德軍見狀大吃一驚,但很快就清醒過來,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機槍向波軍掃射,用履帶碾壓波軍。波蘭人想象中的戰場決斗化成了一場實力懸殊的屠殺。然而經考證,騎兵對陣坦克只是德軍的欺騙宣傳。古德里安戰后在其回憶錄中描述道:“到1939年9月3日,我們對敵人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當前的敵軍都被包圍在希維茲以北和格勞頓茲以西的森林地區里面。波蘭的騎兵,因為不懂得我們坦克的性能,結果遭到了極大的損失。有一個波蘭炮兵團正向維斯托拉方向行動,途中為我們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殲滅,只有兩門炮有過發射的機會。波蘭的步兵也死傷慘重。他們一部分架橋縱列在撤退中被捕獲,其余全被殲滅。” 至1939年9月4日,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全部被殲滅,而古德里安指揮的4個師一共只死亡150人,傷700人。第二天,希特勒來到第19裝甲軍視察,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談論這次作戰的主要經驗時說:“波蘭人的勇敢和堅強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驚的。但在這次戰役中我們的損失之所以會這樣小,完全是因為我們的坦克發揮了高度威力的緣故。”古德里安對于坦克集群的結論,給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蘭陷入被動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波軍統率部原以為戰爭會像以往那樣緩慢地展開,德軍會先以輕騎兵進行前衛活動,然后以重騎兵進行沖擊,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毫無準備。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們(波軍首腦)的思想落后了80年。”而波軍統帥部又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隊全部部署在德波邊境,以為只要實施堅決的反擊,就可以取得勝利。這種毫無進退伸縮彈性的部署,使波軍在德軍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下不是被殲滅就是被分割包圍,成為留在德軍后面的孤軍,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雖然在西線陳兵百萬,卻按兵不動,宣而不戰。英國軍事史家富勒寫道:“當波蘭正被消滅之時,西線也正發生了一場令人驚奇的沖突。它很快就被稱為‘奇怪的戰爭’,而更好的名稱是‘靜坐戰’。”9月6日,波軍總司令斯密格萊.利茲元帥下令所有部隊撤至維斯瓦河以東,組成維斯瓦河——桑河線。波蘭政府當日倉惶撤離華沙遷往盧布林。大局已基本決定。馮.伏爾曼對希特勒說:“剩下來的只不過是打一只兔子,從軍事角度看,戰爭已經結束。”
重創波軍
至1939年9月7日,龍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團軍群重創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集團軍,占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團軍的前鋒霍普勒的第16裝甲軍于1939年9月8日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面切斷了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退路。博克的北路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集團軍并重創波“莫德林”集團軍,占領了“波蘭走廊”,隨后強渡維斯瓦河,奪占了從北面掩護通往華沙道路上的陣地。
1939年9月8日,北路集團軍群所屬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從北和西北向華沙總方向實施突擊,1939年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渡過納雷夫河,開始向華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進。1939年9月14日,南路集團軍群所屬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撤退的波軍,占領了波蘭中部地區,使華沙處于半被合圍的狀態。至1939年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包圍了布列斯特,其第3裝甲師和第2摩托化師繼續向南推進,以便與南路集團軍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團軍完成最后的縱深合圍。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的前鋒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包圍了科沃夫之后繼續北進,1939年9月16日在符活達瓦地區與北路集團軍群會師,合圍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與維斯瓦河三角地帶的波軍。1939年9月17日,德軍在完成華沙的合圍后,限令華沙當局于12小時內投降。而波蘭政府和波軍統帥部已于1939年9月16日越國邊界逃往羅馬尼亞。
波蘭戰役背后陰謀
早已同德國商量好收復寇松線以西波蘭所占的西烏克蘭與西白俄羅斯的蘇聯,只因與波蘭簽有互不侵犯條約而始終不便動手。波蘭政府的出逃,終于使蘇聯找到了“體面”出兵波蘭的借口。蘇聯政府宣稱:由于波蘭政府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互不侵犯條約不再有效。“為了保護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少數民族的利益”,蘇聯決定進駐波蘭東部的西烏克蘭與西白俄羅斯地區。1939年9月17日凌晨,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分別在科瓦廖夫大將和鐵木辛哥大將的率領下,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推進。1939年9月18日,德蘇兩國軍隊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會師。希特勒希望趕緊占領華沙,命令德軍必須在1939年9月底之前拿下華沙。
1939年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的要塞、據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隨后,德第8集團軍開始向華沙發起攻擊。1939年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1939年9月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1939年9月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茲正式簽署了投降書。1939年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939年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后一個城市格丁尼亞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的第一個戰役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
波蘭戰役結果及點評
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聯紅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余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措施中,采取了先機制敵的方針。德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在戰爭過程中,坦克和空軍顯示了巨大的力量,為了突破敵軍防御,首次使用了快速重兵集團——坦克軍、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與航空兵密切協同作戰。出現了以快速重兵集團在防御縱深對敵人實施迂回和合圍的機動條件。這樣能擴大戰役進攻縱深,提高戰役速度。
關于這場基本上沒有懸念的戰爭,后來的史學家都冠以“閃電戰”的成功范例。德國人成功的運用了這一戰法,使得空地協同第一次以強大的突擊力量的形式出現在戰場上,為后來的一系列軍事變革提供了教科書式的范例。只是,歷史上對于德國占領波蘭的過程的描述,往往傾向于德國人的成功,在這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波蘭的軍隊做出了英勇的抵抗。與此同時,作為波蘭的盟友,英法靜坐在西線的“奇怪戰爭”,最終導致了后來法國的潰敗。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們的戰術思想已經遠遠的落后于德國人,士兵的頑強抵抗并不能改變上至軍隊高層下至普通軍官的思想僵化,這一點在隨后的法國戰役中也有所體現,只是德國人取得的巨大戰果震驚了世界,當時的人們已經無暇去追求其深層次的原因。或者說,大規模的潰敗掩蓋了局部的頑強抵抗。德國軍隊以先進的戰術理念迅速擊潰了歐洲所謂的“軍事強國”。人類的歷史因此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