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名將王離
王離是秦朝名將王翦孫子,王賁之子。繼其父為秦將,率兵戍邊備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與章邯一起統率秦兵與陳勝、吳廣作戰。巨鹿之戰,兵敗被俘,與20萬降兵一起被坑殺。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秦朝名將王離。
人物簡介
秦將。秦王翦之孫,王賁之子,字明。始皇時封武城侯。始皇東巡至瑯邪,與其父賁均從,與議于海上,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蒙恬北逐匈奴時為裨將,居上郡。二世三年囚殺蒙恬后,以其軍屬之,戍守北疆。公元前207年,章邯擊趙,秦命其圍趙王歇及張耳于巨鹿城中。時人評曰:“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強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驮?“不然。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以其所殺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離已三世將矣。”不久,項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趙,與秦軍遇,絕甬道,斷糧餉,九戰秦軍,大破之,被項羽所俘,其將蘇角被殺,涉間不降,自燒死,其軍遂降。
誰人先到
有說“王離先章邯到了趙國”。理由是王離經太原,出井陘而東,于秦二世二年頭幾個月內,“入邯鄲郡境,迫近信都”,“這年后九月王離軍圍趙王歇于巨鹿”;下個月,也就是二世三年十月,章邯才“北入邯鄲”,“之后,章邯軍巨鹿南棘原”。這個王離與章邯入趙的時間表有點問題。《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的軍事時間表是這樣的: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秦軍圍巨鹿”。
三年十月,章邯軍“破邯鄲”;劉邦軍“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于成武南”。
十一月,項羽“將其兵渡河救巨鹿”。
十二月,項羽軍“大破秦軍巨鹿下”。
端月(正月),項羽軍“虜秦將王離”。
據此可知,王離先是在成武(今山東成武)被劉邦軍打敗,此前他似乎沒有參與“圍巨鹿”,反正未見史籍明文記載;后來他才聽章邯之“令”去圍巨鹿(在今河北平鄉西南),而后被項羽軍所虜。也就是說,王離軍先是出現在成武,而后才到巨鹿。如果他在前一個月參與圍巨鹿,后一個月又破于成武,在時間上就有點令人費解了。成武在河南,原為宋楚之地。邯鄲、巨鹿等在河北,原為趙地。由此是很難判定王離先于章邯到趙國的。按照現有的材料來看,是章邯先到了趙國。
《史記・張平陳余列傳》記載:秦二世二年初,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塞井陘的“秦兵”,有說是王離軍。這有可能,也難肯定,究屬缺乏實證,只是猜測而已。
軍隊
有說秦主力軍只有一支,即章邯軍,先由“驪山徒,人奴產子”所組成,稍后由王離所率的邊防軍補充進來,因而改變了士兵成份。有說章邯軍與王離軍是“平行的,互不隸屬”的兩支主力軍。兩說都不無道理,但也未必妥當。
章邯軍肯定是一支主力軍,這是不成問題的。王離軍也是一支很有實力的軍隊,故也可稱主力軍,但它與章邯軍不是“平行”關系。章邯取得邯鄲之后,“令王離、涉間圍巨鹿”(《史記・秦始皇本紀》)。此文中的“令”字,就透露了章邯與王離主次關系的信息。兩者不一定是主從的隸屬關系,但決不是“平行”關系。史記中關于巨鹿之戰的記載存在諸多破綻,章邯軍地位應高于王離軍,但王離軍并未受到章邯軍的調遣。
有說“河北之軍”即王離軍,“河南之軍”即章邯軍。這似乎是對有關史料的誤解。《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余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兩輸之粟。陳余為將,將率數萬人而軍巨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高祖本紀》也有略同于此的記載。
關于軍隊人數,一說王離軍“三十萬”,理由是,秦朝曾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蒙恬被害后,這支大軍“歸王離率領了”。一說王離軍“大約十幾萬人,至多二十萬人左右”,理由是,秦末大亂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王離原有的三十萬人一定不全了”;又據巨鹿之戰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戰爭激烈程度等情況“推測”,王離軍大約就是這個數字。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據有理,又似乎都不大準確。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匈奴,收河南。”同書《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后,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十余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前者簡略,提到了“三十萬”,沒說明這個數字的具體情況;后者稍詳,既說到了“十萬”,又說了“徙適戍邊者”的來去問題,只是沒有寫明徙適戍邊者的具體人數。根據這兩條材料,可以推知蒙恬所統的士卒總共30萬左右,其中包括原有10萬,加之補充來的“適戍邊者”大約20萬。秦末大亂,既然“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即都走了;那么,就只剩下10萬了。顯然,王離所有的軍士只有10萬。
軍隊經向
一說王離軍經由關中東向,補充了章邯軍;一說王離軍的進軍路線,“是由上郡直接東渡,經太原至井陘”,“再繼續東進”。兩說各言其是,但都缺乏有力的直接的證據。史籍雖有章邯“令王離圍巨鹿”的文字,但還未見王離軍補入章邯軍的記載。《秦始皇本紀》寫了秦朝命章邯將兵“擊破”周文之后,又寫:“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司馬欣和董翳是補充和輔佐章邯的,后來的史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這段文字沒有提到王離。這或是歷史家的疏忽,或是王離未佐章邯“擊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司馬欣、董翳兩人確實隸屬于章邯,而王離可能沒有隸屬。
王離“居上郡”,其軍原在上郡、九原長城一帶守邊,如何到了山東地區,不得而知。有說經太原,有說經關中,兩說都有可能(其中必有一說是對的),又都只是推測,而無實據。只能存疑,難成定論。
歷史記載
這里的“河北之軍”,既不是專指王離軍,也不是單指章邯軍或陳余軍,而是言河北地區的軍事情況,是不能硬指為王離軍的。還應指出,王離軍在圍巨鹿之前,曾駐于成武,敗于劉邦軍(參見《史記》的《高祖本紀》和《秦楚之際月表》等)。成武(今山東成武縣)就屬于河南地區。同時,也不能指定章邯軍為“河南之軍”,章邯原在河南,但這時已“渡河”(北渡黃河)攻取邯鄲,進軍到了巨鹿南,即已到了河北地區,就屬于“河北之軍”,而不能再稱“河南之軍”了。劉邦在鴻門會見項羽時,所說“戰河北,臣戰河南”(《史記・項羽本紀》),也可稱河北之軍、河南之軍;但又不可專稱項羽軍為河北之軍,因為他在招降章邯之后,又南渡黃河,到了河南地區。所以,不能說“河北之軍”即王離軍,“河南之軍”即章邯軍,更不能據此而定兩軍為“平行的,互不隸屬”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