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
從觀念上說,中國政治的中樞神經是道德人心,所謂得道多助。秦國卻因為割斷了這根神經而獲得成功,有意思的是,它的迅速滅亡好像也正是出于同一原因。那么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為什么會這樣?民心向背真的是決定一個王朝命運的根本力量?
秦國的成和敗可能得按歷史任務分成兩段來說,“成”的階段是殘酷競爭的階段,而“敗”的階段則是系統維護和控制的階段。也就是打天下和守天下。
打天下需要的是勇猛兇狠,守天下則需要安撫和善待,賈誼著名的《過秦論》“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說法幾乎是分析秦亡原因定論。
但是,秦國如果采取漢初的那種柔性政策就能免予滅亡呢?這個可能不能簡單地按照道德命定論來解釋。對于漢以后歷朝歷代的王朝覆滅來說,道德命定論基本上無需懷疑,因為排除異族入侵因素,各個朝代的滅亡原因基本上都是由于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可是秦國似乎有所不同。
導致秦國迅速滅亡的標志性事件是陳勝吳廣的發難,官方歷史把這場事件定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場偉大的農民起義”,但是陳勝吳廣并非由于苛捐雜稅和土司兼并導致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被逼無奈起而抗爭的饑民。據《史記》記載,陳勝雖然曾經“與人傭耕”,是個雇農,但舉事的時候,“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也就是說是一支政府組織的支邊隊伍的頭目,大小是個“國家基層干部”,而他們“起義”的原因是“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也就是說違反了國家政令,為了逃避懲罰而舉事。
再從心理原來來看,陳勝當雇農時的理想也不是“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之類小農理想,而是“茍富貴”的燕雀焉知的“鴻鵠之志“,舉事時他們所喊的口號也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用今天的話來說,陳勝吳廣其實是“對社會存在嚴重不滿,無視法律尊嚴,為滿足求一己之私,不惜聚眾暴亂……”。所以,不應該把陳勝吳廣定性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這種褒獎對任何時代都是非常可怕的鼓勵和煽動。
除了陳勝,繼之而起的劉邦和項羽舉事的心理動因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據《史記》載,秦始皇巡游天下時,劉邦和項羽都親眼目睹了天子威儀,劉邦感嘆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其眼饞和口水千載之下猶可想見,項羽則更加霸道:“彼可取而代也。”。
其實就算他們三個當時未必說過這種話,但從當時的歷史精神潮流來看,《史記》也并非完全妄擬,剛剛結束的戰國時代是一個道德徹底崩潰、社會弱肉強食、人人無法無天的年代,自私自利天經地義,狂妄自大理所當然。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秦國其實只是從外部社會統一了全國,在更深刻的精神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秦始皇”,所以秦國統一之后迅速崩潰,天下混戰,勢之必然也,經過以陳勝吳廣首難、天下英雄紛起、楚漢雙雄角逐之后,西漢的重新統一才算真正地讓人“心服口服”了,到那個時候,大家都累了,休養生息、天下太平才有了社會現實和心理現實的雙重可能。
所以,個人認為,秦國的迅速滅亡不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是因為“人心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