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是指哪三藩
時間:
志藝2
清朝
發生在1673年—1681年的三藩之亂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最終清軍大勝,三藩之亂終告平定。對于清廷來說,平定三藩之亂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志。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藩之亂是指哪三藩,歡迎大家閱讀。
三藩之亂是指哪三藩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平定三藩之亂是哪位皇帝
平定三藩之亂的是康熙皇帝。
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后,吳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他積郁而死后,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云貴省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鴉片戰爭前清軍火器仍停留在三藩之亂的水平
在以后半個世紀的清朝統一戰爭中,雙方都大量使用槍炮,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為止。這段時期中國的熱兵器技術已接近西歐國家的水平。這便是為什么鄭成功的水師有能力趕走盤踞臺灣的荷蘭人,及康熙時期的清軍能夠擊退入侵黑龍江的俄國士兵、強迫俄國簽署《尼布楚條約》(見第一章第四節)的原因。
但其后的一個半世紀里,清帝國境內大致升平。17、18世紀平定準噶爾、收復新疆的戰爭在大漠進行,槍炮再次發揮不出大作用12,因此清朝的熱兵器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直至鴉片戰爭前夕,還是停留在“三藩之亂”時期的技術水平。
由此可見,當中國境內出現長時期大規模軍事對峙的局面,如宋元時代或明末清初之際,熱兵器便會不斷演進。但在明清時期的500多年里,境內很長時間沒有重要戰事,在西北大漠草原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中,槍炮又未能發揮大作用,因此熱兵器的發展速度便不及西方。
‘
看了“三藩之亂是指哪三藩”還想看:
1.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