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世界歷史的電影
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形像、建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征。那么關于記錄世界歷史的電影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九部著名的世界歷史題材電影
1、賓虛
1960年《賓虛》在第32屆奧斯卡上共獲得11項大獎,創下奧斯卡歷史最高紀錄。被評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圣經史詩。
故事發生在古代羅馬軍隊入侵以色列國的時期。影片表現出了人生追求與人性探索,同時表現出思想的偉大,本來十分固執己見的賓虛,最終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后頓悟,內心得到凈化。
2、斯巴達300勇士
這部電影描述了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溫泉關之戰。改編自弗蘭克·米勒的繪本小說《300》。電影并非精確再現了希臘歷史,但是經過導演的詮釋展現了希臘精神。希臘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崇尚“自由”。故事的最后說到,三百斯巴達勇士戰死的地方,是任何靈魂自由的人都該去的那個地方。
“過客啊,去告訴拉凱戴孟人
我們是遵從著他們的命令長眠在這里的。”
——斯巴達300勇士的墓志銘
3、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是充裕著濃郁蘇格蘭風味的英雄交響詩,在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
本片講述的是在暴政之下,英雄之后華萊士帶領蘇格蘭人民在為了自由而抗爭的故事,充分表達了為“守護”自由而戰的珍貴理念,影片最后男主角高喊一聲“自由”的畫面感人至極。
4、天國王朝
電影講述了12世紀耶路撒冷王國陷入危機,一個鐵匠保衛耶路撒冷城并對抗想從_手上重新奪回耶路撒冷的伊斯蘭領袖薩拉丁的故事。該片大部分角色基于歷史人物而改編。
這部電影傳達給我們的,不是宗教間孰優孰劣的價值判斷,不是征服與殺伐的道德評價,不是上帝選民與異教徒的貴賤之別,也不是對歷史事件的單向度詮釋,而是頌揚了在宗教與民族紛爭中始終高揚的一種理想主義--以良知磨合爭端、以“為民”為最高道義。
5、亂
《亂》是日本已故電影大師黑澤明先生的晚年作品,提名58界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影片的題材取自日本戰國時代的一段著名寓言故事,并將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不朽名作《李爾王》的情節融合進去,構成了一文字家族的故事。釋義了十六世紀的日本內戰、釋義了武士道精神的沒落、釋義了一個名叫“毛利家族”的傳奇。
黑澤明這部《亂》有著史詩片的背景,但是它并不是一部讓人看了生出豪情,或是悲情的影片,在史詩的背景下黑澤明更多的是展示著人性的扭曲與脆弱,在一場東方背景下的李爾王式的故事中,展開著普世性的人性思考,顯得深沉而沉重。
近現代史部分
6、我們曾是戰士
《我們曾是戰士》改編自退役美軍哈羅德·摩爾和攝影記者約瑟夫·加羅威的同名傳記,書的全名是《我們曾經是戰士,曾經年輕》。影片描寫1965年11月美軍在越南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情節以美越經典戰史,德浪河谷遭遇戰為背景改拍。
從不同角度看,這次行動既可理解為勝利,也可看成失敗,但跟整場一樣,它從本質上講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真正經歷了戰爭,你才能知道它是多么的殘酷無情,不是為了國家而戰,是為了彼此而戰。影片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憎恨戰爭,熱愛戰士”。
7、拯救大兵瑞恩
故事背景是在二戰時著名的諾曼第之役,影片以諾曼底登陸開場,接著描寫米勒帶領一支小分隊深入敵后、尋找在同一周內犧牲三名兄長的士兵瑞恩。軍方出于人道主義要把瑞恩撤離前線,但從事具體營救工作的士兵卻為冒八條命之險換一條命提出質疑,從而引發對人的價值的探討。
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將其定為“極度渲染戰爭暴力”片。不過,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
8、太極旗飄揚
故事背景為一九五零年春天,朝鮮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除了反抗暴政外,爭奪權位的內戰都是曖昧的,為的只是城堡上空飄揚的旗幟的顏色,在這個時候,強權就是真理。朝鮮戰爭可以說是屬于后者。
導演姜帝圭對戰爭的描寫使用了大量的短鏡頭,凸顯戰爭的殘酷和人們內心動搖不定的心理感受。宿命的兩兄弟,在戰爭的大背景下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在親情與名利中抉擇。
9、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是一部以越南戰爭為背景的影片。自1979年上映以來就收獲了無數獎杯和提名,成為影評人和影迷們的心頭大愛。該片不但贏得了1979年的金棕櫚,1980年金球獎的最佳導演,也是倫敦影評人協會獎1980年年度電影的獲得者。
兩個荒誕的人物,代表著在啟示錄受審的兩個極端。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生死置之度外。或許一個體會過戰爭殘酷的人也許想著的是逃離,一個深陷戰爭咒語的人卻可能會自溺于戰場。
拓展:世界歷史和博物紀錄片
1、世界歷史
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
這部《世界歷史》是央視2008年制作的100集長篇紀錄片,策劃8年,走進62個國家,以人類社會發展史為題材,講述了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的歷史故事。
整體內容上來說,線條相對粗獷,算啟蒙類的知識普及片。我看很多網友評價說,內容難度差不多相當于國內中學生歷史課的水平。歷史問題闡述的角度也很基礎,比如:
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帝國對于歐洲的意義。
現代西方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起源于啟蒙運動中的一些思想家。
英國日本為什么到現在還存在君主。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偉大。
二戰產生的根本原因...
雖然也有網友表示,有些歷史問題闡釋得有點教科書化了,評價標準和觀點略顯單一,但總體來說,對孩子對歷史有個基本的認識,理清世界歷史的脈絡很有幫助。100集的長篇,全看完差不多50-60小時,寒假里可以好好補起來。
2、美利堅:我們的故事 America: The Story of Us
美國名流口述歷史
這部是PBS制作的紀錄片,總長12小時,貫穿了整個美國的歷史,內容基本上覆蓋了美國的主旋律。與大多數講述型的片子不同,這部紀錄片里主要是由美國當代社會的各界人士,親口講述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
比如,來的嘉賓有 好萊塢大牌梅姨,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等等。當然,也有哈佛大學等著名院校的歷史專家,所以,雖然看上去像充滿娛樂的脫口秀,但歷史紀錄片的本質還在。
除了講述真實的歷史,這部片子的制作人認為本紀錄片也可看作是 “一場對話”。希望每個人都參與進來,講述自己如何做一個美國公民的故事。
所以,你會發現,片中的各位名人對歷史的評論里,充滿了美國夢和美國精神的傳遞。檁子覺得,要想客觀的了解一個國家,不如試著走入他們普通人民的內心,感受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認知,這也是孩子作為未來世界公民的基本態度吧。
當然,如果是希望全面了解歷史史實,這部是不夠的,檁子推薦另一部1988年開播的紀錄片《美國歷史 (The American Experience)》,目前已經播了十幾季,在美國基本作為學生的教輔資料來學習的。
3、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
帶你探秘罕見于人前的館藏珍寶
我最初看到網友推薦這部片子時,以為又是BBC做的“大英宣傳片”。本來一心想看看英國人拿走了咱紫禁城里哪些寶貝,結果一看才知道是日本人制作的。總共分為3集,分別講述了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古代埃及、古代希臘以及日本的藏品。所以如果你是想了解館藏的中國文物,這部片子大概不合適。
大英博物館建館于1753年,至今藏品約800萬件。其中99%都不為人知地存在收藏庫中,展示于眾的只有1%。而這部紀錄片主要關注的就是但還未公開的珍貴文物。
NHK的紀錄片,配樂、解說和特效還是不錯的。這部片子,通過文物和史料解讀出很多與我們傳統認知完全不同的另一面,看會之后,你會覺得相校掩藏在巨大金字塔下的古埃及平民,為了給“白色文明”立牌坊而去打磨帶色彩的古希臘石雕更讓人唏噓...
4、盧浮宮之旅 Une visite au Louvre
藝術品中的法國歷史
盧浮宮大概是很多人到法國的必去之地,這樣一個舉世聞名的博物館,經歷了怎樣錯綜復雜的發展,才演變成今天這一偉大的博物館?這部紀錄片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
全篇分為3集,分別是皇室之夢的宮殿、巴黎現代藝術之都、神話背后三個部分。講述了盧浮宮從皇室宮殿到現代藝術中心的歷史轉變,盧浮宮內的無數藝術家、能工巧匠以及普通市民都為它的創立及藝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
其中最值得看的,是法國人用他們自己的視角概覽了盧浮宮的幾個重要場館和藝術品,特別是17,18世紀法國油畫的介紹最精彩。畫中帶入了盧浮宮本身的創建歷史,用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拿破侖等法國國王的生平軼事這條線索來展現,特別有歷史變遷感。
5、新加坡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我們的“熟悉的陌生人”
這部《新加坡的歷史》是Discovery頻道2005年制作的一部記錄片,總共3集。推薦這部,是因為新加坡跟中國有特別的淵源,就像高曉松在他的脫口秀中說,“很多國人好像覺得新加坡是咱們的分店似的”。總之,就是好像很熟悉 ,又好像什么都不了解。
新加坡歷史不長,所以看這部就能對這個國家有個基本的認識:
第一集:充分展現那個時代的歷史變遷,所謂的興衰都是綜合各種因素的結果;
第二集:爭取獨立、民主;
第三集展:現傳統華人觀念與西方自由之都的融合,的確生長出政治獨裁但經濟文化自由的國度~
6、臺北故宮
中華瑰寶的歷史
中國只有一座故宮,故宮博物院卻有兩座,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臺北。這部央視2009年拍攝的紀錄片,涉及歷史和當代,重在展現中國上下五千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歷史文化的流遷。
這部紀錄片,仿佛帶觀眾走進了一個奇幻的世界,雖然攝制組并未進入故宮內部拍攝,但是片中的幾大篇章,從青銅到玉器,從玉器到文獻,都記錄的非常詳細。每一節根據不同的文物形式,都會有一個基礎歷史和脈絡的梳理,是一部非常好的普及教材。
另外,《臺北故宮》的敘事調性也是非常舒服的。不是恢弘的,也不是正襟危坐的官派作風,而是很溫暖很優雅的,用了春曉這樣一個很溫和知性的女聲,向你娓娓道來臺北故宮文物的輾轉流離以及背后的故事。如果有機會帶孩子去臺北故宮,記得去看看那顆價值連城的翠玉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