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陳朝陳藝宗人物簡介
編者按:據越南近代學者陳仲金所說,在陳暊統治的時期里,由于戰事頻繁,以致財政日益困難,只好增加賦稅。
越南陳朝陳藝宗人物簡介
陳藝宗(越:Trần Nghệ Tông,1321年-1395年),名陳暊(越南語:Trần Phủ),中國明代典籍作陳叔明,越南陳朝第九位君主,陳明宗之子,初封恭定王。1370年,朝臣廢黜楊日禮,擁立陳暊即位。1372年,讓位于其弟睿宗,成為太上皇。
當時,越南陳朝政局困難重重,內有朝中重臣離心及叛亂,外受占婆入侵。為此,陳暊為帝時曾肅清叛亂者,其后亦采取相應措施,以適應時局。而他的外戚黎季犛(日后的胡朝皇帝)在此時逐漸掌握大權。
陳暊支撐了陳朝政局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綜觀這段時期里,陳朝處于快速衰落的狀態。
陳暊在皇位僅僅兩年,其后的二十余年他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權。在他任皇帝的短短兩年間,恢復了陳明宗時的舊制,但凡一應事務,都依照陳明宗開泰年間(1324年至1329年)舊例,他曾為此說:“先朝立國,自有法度,不遵宋制,蓋以南(指越南)北(指中國)各帝其國,不相襲也。大治間,白面書生用事,不達立法,微意乃舉祖宗舊法,恰向北俗上安排,若衣服樂章之類,不可枚舉,故初政一遵開泰年間例。”
據越南近代學者陳仲金所說,在陳暊統治的時期里,由于戰事頻繁,以致財政日益困難,只好增加賦稅。在以往的太平時期里,一般平民只按定額納稅,有田土者納錢,無者不納,而當兵者則世襲從軍。即使偶有戰事,也按人民的田畝、漁潭等資產情況繳交粟、錢及布匹,以供軍費。但到了陳暊統治時代,與占城間常有戰亂(詳見下),所以在陳廢帝昌符二年(1378年),開始行人頭稅,每丁每年出錢三貫。這反映了陳暊統治期間時務艱難的狀態。
越南后黎朝時期的史官,認為陳藝宗雖曾為陳朝化解危機,但性格優柔寡斷,終究未能防止外戚篡位之禍。《大越史記全書》的編著者評道:“帝削平內難,光復洪圖,規恢功烈,炳彪宇宙,然恭儉有余,而明斷不足,外寇侵犯京畿,內奸覬覦神器,社稷消剝,以至于亡。”吳士連更直接地抨擊他用人失當,“乃委政外戚,使陳氏社稷馴致危亡,所謂前有讒而不見,后有賊而不知者也。”
出身自陳末時期外戚一族的黎澄,則形容陳藝王能齊家治國,是“賢君”典范,“翕然戚里,盎若春和。國人化之,俗漸淳厚。此土之君,斯其賢者歟!
近代學者陳仲金對陳藝宗評價亦甚低,說他“是一位平庸的君主,胸無大志,智力低下,致受奸臣蒙騙,盡殺同族子孫,遠棄忠臣義士;而一味寵愛和任用季犛一人,使其掌權得勢,達到推翻陳氏社稷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