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經典故事 隋唐歷史故事三則
隋唐為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合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隋唐經典故事,希望你喜歡。
隋唐經典故事一
一夜風流,對于一個人來說,本來不是什么大事,最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然而,對于一個重要而關鍵的人物來說,那就不僅要改變這個人物自己的命運,而且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甚至可以起帶改朝換代的動力作用。中國歷史上就曾發生過因為“一夜風流”而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而這一事件的男主角便是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
李淵,鮮卑姓大野,字叔德,先祖本為趙郡,即今日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其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后衛隋朝的唐國公,死后諡唐仁公;母親和北周明帝的明敬皇后,及隋文帝文獻皇后也就是孤獨皇后分別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四女、長女和七女,因此,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深受隋朝的重用。隋煬帝即位后,李淵歷任滎陽、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官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兩年后,晉封太原留守。
李淵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外甥,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七歲即襲唐國公,后為太原留守,高官顯爵,位高權重,那么,他為何要起兵反隋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因為自己的“一夜風流”。
說起來,李淵的“一夜風流”并非自愿,他是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兒子李世民為他設下的美人計的陷阱。然而盡管如此,這次不自覺的“一夜風流”不僅成為一代梟雄李淵的風流佳話,更重要的是,成為李淵舉旗造反的起點和動力。
據《新唐書》記載,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杰,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這段史料清楚記錄了李淵起兵反隋的前奏曲,那就是李淵曾與晉陽宮人的“一夜風流”。而晉陽宮人就是他姨表兄弟隋煬帝楊廣的嬪妃,李淵與晉陽宮人有染無疑是一次未被炒作起來的“晉陽門”事件。
其時,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隋朝江山行將瓦解,時任晉陽令的劉文靜與李世民一起探討天下形勢,劉勸李世民趁隋煬帝沉湎酒色,天下大亂之時舉兵入關,李世民業也早有此意,二人一拍即合,決定說服李淵起兵造反。但是李淵因為自己與楊廣有姨表兄弟之親,卻不以為然。劉文靜便與李世民商量了一個計策,找到宮監裴寂要他負責實施。這個計策就是由兒子李世民設下的讓其父李淵不得不起兵的“一夜風流”的美人計。
宮監裴寂是管理行宮的官吏,也是李淵的副手,與李淵情同手足。裴寂也早有造反之意,于是便假借公務之便,在隋煬帝的晉陽行宮內設宴邀請李淵。李淵不知就里,便來到行宮,興高采烈地與裴寂一邊說話聊天,一邊推杯換盞,不知不覺間已酩酊大醉。裴寂便安排宮女唱歌跳舞并頻頻向李淵敬酒,暢飲至深夜,李淵早已醉不成行。于是裴寂又安排兩個絕色的晉陽宮女扶李淵去上床休息,李淵便在酒醉之后稀里糊涂地與他的姨表兄弟的這兩個美人上了床。
其實,這兩個美人便是晉陽宮內尹、張二妃。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北巡路過晉陽,修建了晉陽行宮。宮中設有正副宮監各一人,以管理晉陽宮的事務。當時晉陽地方官吏為了向隋煬帝獻媚,在晉陽地區挑選美女,供他淫樂。尹、張二位美女就是在那時被選入宮中的。隋煬帝擁有美女無數,他在晉陽宮中只停留了幾天,臨走時拋下這兩位美人長守深宮。
裴寂本是晉陽宮副監,平時又與二妃有所往來。因此,他將這“二鳳擁一龍”的計策一說,立即得到長年苦守深宮的二妃欣然響應。
當時,酒宴之上,裴寂與李淵二人相對酌飲,暢談舊事。李淵不勝酒力,裴寂又是有意灌他,李淵便有了幾分醉意。這時,忽然門簾掀動,環佩聲響,李淵定睛一看,只見走進兩個美人,生得佳麗俊俏,宛如出水芙蓉,嬌嫩無比。兩個美人婷婷裊裊,走近席前,向李淵俯身行禮,李淵慌忙答禮不迭,被重新按回座位。裴寂指引兩位美人,分坐李淵左右,重行勸酒。李淵已酒醉糊涂,也不問其來歷,美人在側,更添酒興,轉瞬間,又有幾大杯下肚,把個李淵喝得酩酊大醉,由兩位美人扶到宮中睡下。
是夜,在兩位美人的服侍下,李淵醉臥晉陽宮。一是李淵酒意正濃,二是有美人當前,這一覺,直睡到日上三竿,方才醒來。恍惚之間,李淵只覺得一股異香撲鼻,似蘭非蘭,似麝非麝。不由得揉開雙眼,左右一瞧,竟有兩個裸體美人躺在身邊,便詢問她們的姓名。當他得知這兩個美女就是晉陽宮的尹、張二妃之時,頓時嚇得臉色煞白,魂飛魄散。李淵急急跑出行宮,正遇裴寂走來,便一把拉住他責問,為何加害自己?可是裴寂此時卻假裝正色斥責李淵,說他趁皇上不在晉陽行宮,居然跑進宮中坐龍椅,睡龍床,還淫污皇上嬪妃,這是可滅九族的欺君之罪。李淵不由感到禍闖大了,便向裴寂求情,裴寂看到時機已到,便勸他起兵造反,這樣一可免除這滅九族的大禍,二可得到大隋江山。李淵對起兵造反雖有猶豫,但眼前的滔天大禍,使他最終還是決定起兵反隋。
公元617年,即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決定起兵造反。他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并于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
當年十一月,李淵率軍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后,立煬帝孫代王侑為隋恭帝,改元義寧,并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統領百官,綜理萬機。次年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為“唐”,定都長安。不久唐朝統一了全國,開創了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基業。大唐王朝的建立和興旺,李世民可謂功不可沒,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樣一個曾經是歷史上最為鼎盛的一個王朝的建立,竟然是兒子對父親使的一個“一夜風流”的美人計逼出來的!
隋唐經典故事二
隋煬帝楊廣,一個是模范皇帝流芳千古,一個是反面教材遺臭萬年。因為李世民對于唐朝的特殊功績,唐朝人留下來的有關記載與評論99%都是贊揚歌頌,而楊廣被視同亡國之君,身敗名裂,唐朝人留下關于他的記載都是謾罵和攻擊,連隋煬帝這個謚號也是唐朝恩賜的,充滿貶義。本文比較一下兩人的歷史功過,并非多余的事,實際上這兩人可以比較的地方很多,也很發人深省。
在為本朝平定天下方面,李世民戰功赫赫盡人皆知自不必說,楊廣也有平陳的很好的成績單。那時楊廣以晉王身份率軍出征,51.8萬兵馬、50位總管,皆由楊廣統一指揮。軍事行動方面固然有高颎等參謀決斷之功,但楊廣作為統帥的作用恐怕也不能簡單地一筆勾銷。對本朝的戰功,李世民更大。
隋煬帝與突厥啟民可汗一度將雙邊關系提升至蜜月期,直到啟民可汗去世以后,雙方關系惡化。對吐谷渾的征服,使得今天的青海的大部分地區歷史上首次置于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轄之下。唐太宗對東突厥的的戰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頡利可汗被俘,以前臣服于東突厥的各族都奉唐太宗為“天可汗”。對高麗,隋煬帝三次勞師遠征,第三次雖然高麗王乞降的結局給隋朝一點面子,但隋朝顯然沒有什么實質性收獲。唐太宗不顧眾多大臣甚至后宮徐惠的批評和反對,堅持征高麗,還是未能取勝。大體說來,兩人對本朝都有開疆拓土的業績,唐太宗的成績更突出。
經營洛陽和修大運河是彼此相關連的兩件事。大運河把以長安為政治中心的中國西部,與舊日北朝的高齊與南朝的陳控制的東部地區緊密聯系起來。中學和大學的教科書上大多強調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樞紐作用,其實這是按照元朝大運河的走向和作用來理解隋唐運河了。在古代農業文明國度里能有隋唐大運河這樣的構思和決策,毫無疑問是十分罕見的,然而又是經濟上交通上極其有效的。唐人有詩贊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其實就大運河的作用來講,隋朝大運河工程的意義決不會在傳說中大禹治水的功績之下的。“水殿龍舟”的輝煌與奢侈,都不能掩蓋大運河的長久價值。營建東都洛陽,政治上便于控制東方形勢,軍事上兼有防御作用,經濟上結合附近的洛口倉、回洛倉,緩解了朝廷的漕運壓力,為災荒年景里朝廷東遷就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隋煬帝營建洛陽,在中國的政治中心從偏處西部的長安向東邊的開封等地轉移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長時段歷史來看,這兩大工程對后代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其正面效益應該超過長城工程。所以說,隋朝修大運河與營建東都洛陽的歷史作用絕對不可低估。這也是隋煬帝心胸遠見的卓越表現,此舉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在私德方面,兩個人繼承帝位都引人批評。李世民殺兄奪位的玄武門之變,早為讀者熟知。楊廣究竟是屬于正常即位還是弒父搶班奪權呢?宮中事秘,千載之下,難以斷定。在歷史上,這兩人在這方面都屬于名聲不佳的,挨罵的時候多。男女方面,煬帝有好色的名聲,甚至有在其父臨終之前急于調戲陳夫人的“緋聞”。歷代帝王中楊廣這方面其實并非特別出圈,陳夫人被調戲的故事也許還有文人渲染傳播來污蔑楊廣糟踐楊廣的可能性。唐太宗的太太團規模也不小,其中既有長孫皇后,有賢妃徐惠,也有隋煬帝的女兒,有弟弟齊王元吉的妃子。這方面,兩人真的差不太多。
以上歷史流水帳說明: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與亡國君主隋煬帝楊廣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無論是對于本朝的貢獻對歷史的影響還是個人的私德。
就心胸而論,隋煬帝留下很多嫉賢妒能的故事,這無疑是值得記取的教訓。對本朝有大功的楊素,隋煬帝表面上待遇優厚極其信任,內心卻十分忌憚。楊素臨終,隋煬帝派人噓寒問暖探視病情,把皇帝御用藥品賞賜給楊家,似乎很關心,暗中向御醫打探病情,唯恐楊素不能快快死掉。楊素很清楚皇上對他的態度,所以,知道自己病勢沉重之后他連藥都不吃。
楊素去世以后,葬禮隆重,如此而已。高級官員薛道衡以文學出名,卻因為寫了懷念隋文帝楊堅的文章,發表了懷念名臣高颎的言論,治罪賜死。隋煬帝曾對虞世南講過:“我最討厭別人諫諍了,尤其是地位已經很高卻還想通過進諫博取名聲的人。就算地位卑下的人,我多少會容忍一點,但也決不會因為進諫就給他好的前程。”
大業十二年(616),形勢已經大亂,隋煬帝仍然極端厭惡講真話的人,根本不愿意聽取真實情況的報告。反對他此時巡幸江都的人都沒有好下場,趙才被押,任宗被殺。以盜賊充斥進諫的崔民象,甚至被殘忍地剔掉下巴然后處斬。
此后,敢于進諫的人當然越來越少。所以,隋煬帝時期會發生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起兵反隋的重大事件,參與者很多都是隋朝的高干子弟,這足以說明隋煬帝在政策上、政治上出了大問題,造成了統治集團上層的嚴重分裂。從社會底層到社會高層都對當今皇上深懷不滿充滿怨恨,全國形勢即將徹底崩潰,第一責任人自然只能是隋煬帝楊廣。
他的所作所為直接使隋王朝由極盛向滅亡轉變,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其中也包括階級矛盾,超越了社會各方面的容忍極限;而吸取了隋亡教訓的李世民,盡管沒能很好地長時間地堅持貞觀初年的作風,盡管驕奢之心難免滋長,畢竟在大局上整體上張弛有度,沒有引發嚴重社會問題。李世民雖然面對進諫的也有不耐煩的時候,也曾在后宮發狠說:“恨不得殺了魏徵這土老頭!”但大體上還是能夠虛心納諫,盡量假以辭色,至少基本上能容忍臣下進言。
一個人把有很好基礎的、走向極盛的隋朝迅速帶向崩潰和滅亡,一個把初興的唐朝帶向穩定、強盛和富裕,為子孫的事業奠定了相當穩固堅實的基礎。作為政治家,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結果卻極其不同,一個很失敗,一個很成功。李世民努力帶著他的團隊實行有效的清明的統治,而楊廣做的卻是把盡可能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對立面。
隋唐經典故事三
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征――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后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后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功運用于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853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看過隋唐經典故事的人還會看:
1.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
2.古代關于讀書的故事大全精選
3.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4.歷史有名故事
5.中國歷史人物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