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人物生平
唐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八月唐宣宗病逝,享年50歲,葬于貞陵(今陜西咸陽涇陽縣)。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唐宣宗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唐宣宗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元和五年(810年),李怡(后改名李忱)生于唐長安城大明宮, 為唐憲宗第十三子。李怡的生母鄭氏(孝明皇后)原為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謀反失敗后,鄭氏入宮為郭貴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怡。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三月,李怡被封為光王。論輩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
李怡性格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聰明。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時病勢愈發(fā)沉重,忽然有光輝照耀其身,他便馬上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他的乳母認為這是心病。但穆宗李恒看過后,卻撫摸著他的背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賜給他玉如意、御馬、金帶。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他將此事告訴母親鄭氏,鄭氏對他說:“這個夢不應該讓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說。”李怡身經(jīng)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武宗為人豪氣,尤為不禮遇李怡。
登基為帝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并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李忱監(jiān)國后,滿臉悲傷地接待臣下,決斷事務,眾人這才見到他的隱德。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駕崩,李忱登基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李忱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在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對內(nèi)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他把死于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李忱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在對外問題上,李忱不斷擊敗吐蕃、回鶻、黨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后被吐蕃占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xiàn)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
盡管李忱本人在即位后“憂勤無怠”,但天下常發(fā)生水旱災害。而自大中十二年(858年)后,因所任將帥管理不當,各藩鎮(zhèn)也相繼發(fā)生叛亂:宣州都將康全泰驅逐其觀察使鄭薰、湖南都將石再順驅逐其觀察使韓琮、廣州都將王令寰驅逐其節(jié)度使楊發(fā)、江西都將毛鶴驅逐其觀察使鄭憲。李忱分命崔鉉兼領宣、池、歙三州觀察使、溫璋任宣州刺史、蔡襲任湖南觀察使、李承勛任廣州節(jié)度使、韋宙任江西觀察使,平定了各州叛亂。
因病駕崩
自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李忱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非常糟糕,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 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李忱駕崩,享年五十歲。由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群臣上其謚號為圣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
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葬于貞陵(今陜西咸陽涇陽縣)。
咸通十三年(872年),追謚為元圣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唐宣宗的人物評價
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于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他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由于李忱在位時之年號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稱之,并且將大中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將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
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開啟了唐代的盛世,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之治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斗爭經(jīng)驗鍛煉了他的權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表現(xiàn)出來。
李忱在私事方面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偏執(zhí)。但他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yōu)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jié)儉,喜愛讀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