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的人物生平
褚遂良名門貴族,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曾經擔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后因反對武則天二被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褚遂良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褚遂良的人物生平
出身名門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褚遂良出身于名門貴族,陽翟人。父親褚亮時任散騎常侍一職,與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為好友。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王朝。褚遂良父親褚亮時任仕隋朝東宮學士。因與楊玄感有舊,被貶為西海郡司戶。薛舉在蘭州稱帝,褚亮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褚遂良則做了薛舉的通事舍人,掌管詔命及呈奏案章。
薛舉占據了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企圖奪取京城長安,進軍途中病死,薛舉兒子薛仁杲繼承了他的事業。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陰歷十一月,李世民包圍了薛仁杲駐扎在涇州的營寨。薛仁杲投降,被押往長安處決,而他手下的人被收服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這樣進入了李家王朝,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鎧曹參軍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那里做鎧曹參軍。李世民對褚遂良懷有好感,李世民曾對長孫無忌說:“褚遂良耿直,有學術,竭盡所能忠誠于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命李世民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并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名學士在做他的國事顧問。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員,主管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中,褚遂良的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是書藝,在歐陽詢與虞世南的指導下,更是出類拔萃,且具備了歐、虞二人所不具備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名望。《唐會要》卷六十四《史館下》記載,弘文館的日常事務,就是由褚遂良來管理的,人們稱他作“館主”。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陰歷六月,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隨后被立為太子。陰歷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詔把隋未戰亂時期的戰場改修為廟宇,褚遂良負責其事。唐太宗立慈云寺,由褚遂良書碑。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專門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將褚遂良推薦給李世民,太宗命他為“侍書”。
黃門侍郎
李世民曾廣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可以鑒別出王羲之書法的真偽,使得沒有人再敢將贗品送來邀功。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褚遂良勸諫太宗暫停封禪。同年由起居郎遷諫議大夫。李世民每有大事,幾乎都要向褚遂良諮詢。
李世民想親自去征討遼東,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對,但是李世民強硬的態度卻使褚遂良感到恐懼。他沒有再堅持,并跟隨唐太宗遠征遼東。但是后來事態的發展,證實了褚遂良的話是對的。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遂良與長孫無忌說服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
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作為黃門侍郎的褚遂良開始參預朝政。隨后,他被皇帝派往全國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此時,他父親褚亮死了,他不得不暫時辭去黃門侍郎之職。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褚遂良又被起用為黃門侍郎。同年陰歷九月,被提升為中書令,成為繼魏徵之后,與劉洎、岑文本、馬周、長孫無忌一樣在唐代政壇上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大臣。
輔佐大臣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在彌留之際,將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對二人說:“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對太子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國家之事,我就放心了。”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詔書。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陰歷六月,李治繼皇帝位,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次年,又升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貶為同州刺史。三年后,高宗又把他召回身邊,征拜為吏部尚書,同時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又兼為太子賓客。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又升為尚書右仆射,執掌朝政大權,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頂峰。
廢后之爭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在是否立武昭儀為皇后的斗爭中,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后的企圖。高宗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績、尚書左仆射于志寧以及褚遂良進官商議廢后立后之事。褚遂良發了一通議論,給皇帝潑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種不要命的態度——將官笏放在臺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為惱火,讓士兵把他強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邊的武氏則恨不得立刻將他處死。在關鍵的時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績卻說了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這一來既改變了唐王朝的命運,也將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劇的深淵。
凄涼晚年
武則天在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陰歷十月被冊封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趕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元旦,武后的兒子李弘(公元652年—公元675年)被立為太子。
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春天,褚遂良調到離京師極遠的今廣西的桂州去任都督。同年晚些時候,武則天則與許敬宗、李義府一起,誣告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瑗與在廣西的褚遂良共謀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貶—這一次是被貶到中國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內西南一帶,褚遂良在絕望之中,寫了一封信給高宗,向他求情訴說自己曾長期為高祖與太宗效勞,最堅決地支持高宗繼位等等,結果仍是無濟于事。
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獨地死去,時年六十三歲;在他死后的兩年多時間里,武則天等人還沒有放過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孫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即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得到了平反;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他作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廟中;唐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詔,將褚遂良等人畫于凌煙閣之上,以示他與唐初的開國英雄們有同樣的功勞。
褚遂良書法
晚年的褚遂良,在書法上達到了一個至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把歐陽詢、虞世南的楷書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們會明顯地看到一種風格上的轉變。顯然是對筆法的追求,造成了這種轉變。如果說,書法中楷書之有筆意的表現,當以褚遂良為最高。如果說,北碑體現了一種骨氣之美,歐陽詢體現了一種來自于嚴謹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體現了一種溫文爾雅的內斂之美的話,那么,禇遂良卻是表現了一種來自于筆意的華美。在歐陽詢或虞世南那里,線條與筆法是為塑造字型而服務的。而褚遂良則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氣息的大師,他刻意地處理每一筆畫,每一根線條,每一個點與每一個轉折……,而結果則是,這種刻意卻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來好像具有一種脫離了形體的獨立意義,使點線變為一種抽象的美。 可見由歐陽詢等人建立起來的嚴謹的楷書結構,在禇遂良的筆下,已經開始松動。這種松動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夠,或者別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運用結構的疏密、用筆的疾緩來表現流動不居的情感。倘若我們將歐陽詢推舉為“結構大師”的話,褚遂良則是“線條大師”。他的線條充滿生命,書家的生命意識也融入結構之中,而明顯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美學中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飛動之美。 這種飛動之美來自于何處?顯然,褚遂良比起歐陽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藝術天賦,也就是說,在他的藝術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種智慧的流露。袁中道在《珂雪齋集》卷一《劉玄度集句詩序》中說:“凡慧則流,流極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瓏而多態,水之漣漪而多姿,花之生動而多致,此皆天地間一種慧黠之氣所成,故倍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書法中,的確可以見到這樣一種由“慧黠”而帶出的流動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筆時就像舞蹈家靈敏比的腳尖,縱橫自如、卷舒自如。在輕靈飛動的連續動作中,完成一個又一個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細勁、遒婉的線條中,有一種神融筆暢似的適意,悠悠地流動于指腕之間,落實在點畫之間,從而體現作者剛正、鯁直的性格和滿腹經綸的學識修養。
看了“褚遂良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書法家褚遂良是誰
2.薛舉的人物生平
3.褚遂良書法作品圖片
4.褚遂良精選書法欣賞
5.書法家歐陽詢的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