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的人物生平
武承嗣,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卒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八月戊戌(十一)日(9月20日),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唐荊州都督武士彟之孫,女皇武則天異母兄武元爽之子。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武承嗣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武承嗣的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武承嗣是武元爽的兒子。武則天以天后身份臨朝稱制,為鞏固自己的權(quán)勢,開始重用其武氏親屬,賀蘭敏之死后,武承嗣從嶺南被召回京,授職尚書奉御,不久提拔為秘書監(jiān),承襲祖父武士彟周國公爵位。
嗣圣元年(685年),任武承嗣為禮部尚書。不久授其官職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武承嗣是憑借裙帶關(guān)系爬上宰相高位的。他身居要職10余年,除了為武氏爭權(quán),賣力地制造輿論,排除異己外,沒有什么功績可言。
同年,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后,武承嗣認為“武氏當(dāng)有天下”。于是,他積極地為提高武氏聲威出謀獻策,為武則天稱帝大造輿論。九月,武承嗣建議武則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武則天不顧宰相裴炎等反對,封其五代祖為王,立五代祀堂于文水。
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承嗣讓人在一塊白石上,鑿了“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八個字,并以“紫石雜藥”裝飾起來,然后令雍州人唐同泰獻給太后。武則天高興地稱之為“天授圣圖”。
天授元年(690年)年七月,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經(jīng)》4卷獻上,《大云經(jīng)》言“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dāng)代唐為閻提主(佛教以人世為閻浮提)。在武承嗣等大搞君權(quán)神授迷信活動的喧鬧聲中,九月,武則天改唐為周,自己做起“圣神皇帝”。武則天稱帝后,立即立武氏七廟于神都(洛陽);追尊其先世祖先為皇帝;追封其異母兄元慶、元爽,伯父反堂兄弟為王;封其侄、侄孫10余人為王。武承嗣被封為魏王,食實封千戶,監(jiān)修國史。
殘害忠良
武承嗣在為武則天稱帝大造輿論的同時,極力向武則天建議“去唐家子孫,誅大臣不附者”。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yè),駱賓王等,為反武則天掌權(quán),以“匡復(fù)廬陵王為辭”,在揚州起兵。武承嗣和堂弟武三思以唐高祖李淵的兒子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屬尊位重,屢勸太后固事誅之。”
垂拱四年(688年)八月,唐太宗兒子豫州刺史越王李貞、李貞子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氏掌權(quán),很快兵敗被殺。武則天以李元嘉、李靈夔等一批李唐諸王,與越王李貞父子通謀,全部殺掉。
天授元年(690年)七月,武承嗣唆使酷吏周興,羅織唐高宗李治子隋州刺史澤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許王李素節(jié)謀反罪名。在押解途中,派人縊殺李素節(jié),李上金自殺,并盡殺其諸手及支黨。八月,又殺南安王李穎等李京宗室12人。唐朝宗室?guī)缀醣煌缆敬M。與此同時,武承嗣還勸武則天殺掉李孝逸、韋方質(zhì)等許多聲望甚高,但不曲事武氏的文武大臣。大殺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無疑為武則天稱帝掃清了道路。
武則天稱帝后,以其子李旦為太子。武承嗣就瞄準(zhǔn)了太子這個位置。他懂得只有先當(dāng)上太子,將來才能當(dāng)上皇帝。他不斷派人向武則天游說、乞請,同時極力討好武則天和其寵臣,謀求爭得他們的支持和贊同。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承嗣令鳳閣舍人張嘉福,唆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shù)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王慶之屢求見,“以死泣請。”其請求變易太子的理由是:“神不欲歆類,氏不祀非族,”既然武氏為皇帝,就不應(yīng)該以李氏子孫為皇嗣。由于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反對變易皇嗣之議,武承嗣遂指使酪吏來俊臣誣陷岑長倩、格輔元,和司禮卿兼判納言事歐陽通等數(shù)十人謀反。十月,岑長倩、格輔元等數(shù)十人全部被殺。大臣李昭德因奉命杖殺了王慶之,長壽元年(692年),他又以武承嗣既為親王,又為宰相,權(quán)勢太重,建議罷免了武承嗣的宰相職務(wù)。當(dāng)時“酷吏恣橫,百官畏之則足,昭德獨廷奏其奸”,因此,李昭德就成了武承嗣和來俊臣等酷吏的眼中釘。后來李昭德被流放、被殺,與武承嗣,來俊臣等的陷害有極大的關(guān)系。
阿諛拍馬
為了爭做太子,武承嗣除殘酷迫害反對者外,對武則天及其寵臣極盡阿諛之能事。長壽二年(693年)九月,武承嗣率5千人上表,請加尊號“金輪圣神皇帝”;延載元年(694年)五月,武承嗣又率二萬六千余人,請加尊號“越古金輪芒神皇帝”。武承嗣等兩次請加尊號,武則天都接受了,并高興得大赦天下。
從垂拱元午(685年)至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武則天寵信薛懷義(即馮小寶),神功元年(697年)以后,武則天寵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承嗣、武三思兄弟,對薛懷義“皆執(zhí)僮仆之禮以事之”,“懷義欲乘馬,承嗣、三思必為之執(zhí)轡。”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爭為執(zhí)轡,謂易之為五郞,昌宗為六郎”。
憂憤而死
武則天對武承嗣很信任,她覺得武承嗣等人的“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也有道理,所以在立子、立侄為太子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可是,在朝廷大臣李昭德,狄仁杰、吉頊等人的不斷勸說下,武則天終于做出立子不立侄的最后決定。武承嗣因為做太子的幻想徹底破滅,憂憤而死。贈太尉、并州牧,謚曰宣。
武承嗣和武三思
武則天與武三思,武承嗣是什么關(guān)系?
武三思是武則天異母兄長之子,武承嗣是武則天同母兄弟之子,所以他們倆都是武則天的侄子。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有子武元爽、武元慶,孫子武承嗣、武承業(yè)、武三思。武承嗣為武元爽之子,武三思為武元慶之子。武三思是武承嗣的堂弟。
武三思
中國唐代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侄。則天臨朝后,以外戚優(yōu)勢,累進夏官、春官尚書,監(jiān)修國史,封梁王。三思善迎合主意,武后頗信任。武后年邁時,三思欲借武后出幸時在朝中擅權(quán),故于嵩山建三陽宮,于萬壽山建興泰宮,請武后每歲臨幸。工役巨款,貪污無數(shù)。中宗復(fù)位后,進開府儀同三司。三思糾集私黨,將張柬之等人悉數(shù)排擠出朝。私通韋后與上官婉兒。后其次子武崇訓(xùn)娶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神龍三年(707),謀廢太子李重俊,重俊派羽林兵圍其宅第,誅其父子及黨羽10余人。中宗為之舉哀。睿宗即位,斫棺暴尸且平其墓。
看了“武承嗣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來俊臣的人物生平
2.狄仁杰是哪個朝代的
3.狄仁杰的生平事跡
4.武則天死后把皇位傳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