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的人物生平
永泰公主李仙蕙(684年-701)字秾輝,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之女,以郡主身份下嫁武承嗣長子武延基。其兄李重潤和夫武延基忤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為武后所殺,身懷有孕的永泰公主則在第二天因難產而死。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永泰公主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永泰公主的人物生平
永泰公主(685年?-701)李仙蕙,字秾輝,唐中宗第七女,母為韋皇后,公主姿色艷麗,端莊嫻雅,“使桃李之花為之遜色”,且才智聰慧,生知百行,中宗極其寵愛,圣歷二年(699年),中宗被重新立為太子。第二年即久視元年九月六日,李仙蕙受封永泰郡主,食邑一千五百戶。下嫁武承嗣之子魏王武延基。大足中,其兄李重潤和夫武延基忤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為武后所殺。根據墓志銘記載事件發生后第二天,身懷有孕的李仙蕙因難產而死,但《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書記載永泰郡主亦死于坐罪。中宗復位后追贈李仙蕙為永泰公主,以禮改葬,號墓為陵。1960年9月,永泰公主墓志銘出土。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規格與帝王相等。
母親
關于公主的生平在出土的《唐永泰公主墓志銘》中有明確的記載:"高祖神堯皇帝之玄孫,太宗文武圣皇帝之曾孫,高宗天皇大帝之孫,皇上(唐中宗)之第七女也",不明白的就是公主的生母是誰?究竟是后宮嬪妃還是韋后?曾立人在〈關于永泰公主之死〉中認為永泰公主為韋后所生,但未作具體的論證;而拜根興、樊英峰合著的《永泰公主與永泰公主墓》一書作為研究永泰公主的第一部專著,則通過各種文獻資料的記載,加以對照分析,詳細論證了永泰公主確為韋后所生的事實。
活動
永泰公主降生于唐周輪替之時,雖身為皇室貴戚,但卻由于大唐帝國內部的變故,使她在偏僻的均州、房州度過了平民式的童年生活。14歲時,永泰一家被女皇武則天召回。由于其父李顯所處的微妙地位,永泰兄弟姐妹盡管迎來了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但政治風云變幻莫測,他們面臨的仍是一系列難以預料的未知數。隨著年齡的增長,永泰己步入婚齡。出于政治的考慮,在久視元年九月,永泰與嗣魏王武延基(武承嗣之子)締結良緣,成百年之好。于是,邵王李重潤以及新婚的永泰夫婦就成為李、武家族新一代的代言人。后來,他們議論二張的惡行,觸怒女皇,一場悲劇宣告開場。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在乾縣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時年僅17歲。后與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
發掘時在第六天井附近發現了一個盜洞,盜洞口有一副骨架,骨架旁邊有一把鐵斧,四周還散共落有金、玉飾口。估計是一伙盜賊為了能分得贓物,就毫不留情地把仍在洞內的最后一個同伙砍死。永泰公主墓被盜的時間大概在五代或宋初。
永泰公主墓雖然被盜,但仍出土了壁畫、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銅器等珍貴文物計1000余件。特別是三彩俑、造型精致、色彩鮮艷,文飾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發展的陶瓷工藝水平。墓內壁畫豐富多彩,墓道、過洞、甬道和墓室頂部都有壁畫。前墓室象征客廳,壁畫以著華麗服裝的侍女為主。這些手中拿著各種生活用品的侍女體態豐盈,神態各異,有的似乎在悄聲細語,有的似乎在點頭贊許,有的則在環顧四周,他們仿佛正行進在路上,準備去侍奉主人。后墓室墓頂畫有天象圖:東邊是象征太陽的三足金鳥;西邊是象征月亮的玉兔;中間是銀河,滿天星斗,顆顆在天體中都有固定的位置。這充分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天文學。由于千余年來雨水帶著泥沙順盜洞而下,使許多精美的壁畫都遭到了破壞。然而,幸存的壁畫卻不失為唐代繪畫的精品。后墓室停放著永泰公主與其丈夫合葬的廡殿式石槨,中間有門,兩邊各一名守門侍女。石槨內外均刻有線刻畫,姿態生動,線條流暢,刻工熟練,十分精美。石槨內的木棺因長期浸泡在淤泥中,早已腐爛。
看了“永泰公主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永泰公主墓導游詞
2.乾陵葬了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