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經商深度哲理名言
善動腦筋,善做變通是一個優秀的商人的必備素質。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商人哲理名言,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商人經商深度哲理名言精選篇1
61、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市場、另一個行業,面對另一群員工或消費者,以當年的感覺投資、布局、生產、銷售。指揮還是昨天的指揮,音樂還是相同的音樂,可這一次為何起舞者寥寥數人?
62、唰,老板的眼睛放光了!嚯,老板的臉色出彩了!瞧,老板又開始行動了——肯定又在談項目了。唉,我們公司去年談了76個項目,落實了一個,至今都還在虧損。
63、這群商人的才華,幾乎都表現在挽救一個錯誤的戰略計劃上了。
64、以個人的才能及工作績效衡量所有人,以一個小團隊的狀態衡量全社會,從而誤判投資回報周期,錯估目標達成速度。
65、遇事不果斷,前怕狼后怕虎,老在潛意識里想"這樣做可能會有風險",結果把本來是自己的機會白白放過了。對待下屬有爭議的事情,也是左右搖擺,不知道該聽誰的,結果被員工認為是"和藹可欺",威信蕩然無存。
66、講信用,夠朋友。這么多年來,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合作之后都會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是我引以為榮的。
68、極端的高尚和極端的卑劣并存,極端的向善和極端的無恥共生;愿意承擔責任卻又不斷逃避責任,熱愛有真理的世界卻又時時制造虛假;對抗自私,卻每天都在鏡子里看到它。
69、在同行之間挑撥離間,以為可以漁翁得利,卻被揭穿謊言,落得里外不是人;或為競爭需要,亂說同行是非,惹來同行魚死網破的反擊,致全行業受損。
70、制定了一大堆政策、制度,要求員工絕對執行,到了自己面前卻一推再推;大會小會上嚴厲禁止種種不軌行徑,一轉身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破壞者。
71、生搬硬套西方企業理論,忽略中國企業本土文化背景,企業管理全盤西化、制度化、文本化。其結果是企業形態不倫不類、企業文化不洋不土、企業命運不生不死。
72、企業內部可以搞平衡,但不可以搞斗爭。
73、在一個企業里,我才是紅花,大家都是綠葉;在一個圈子里,我才是中心,大家都是配角——否則向內就會"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向外就會"全無興趣,恕不奉陪"。其客觀效果是,企業越做越難,圈子越扯越小。
74、規模已經夠大,心態依然很小:沒有戰略,缺乏人才,對員工能省則省,科研費用能推就推。本來已有大資本,偏偏又是土財主。因為來不及知道怎么做大企業,于是往往在堂皇外表下面露出留著泥巴的腳。一旦有風吹草動,那顆小小的心臟就會被龐大的身軀累死。
75、一項研究證明,一個人最多管十幾個人,多了就會亂套,所以事事抓在手上不如建立一套規則把權力放下去,要不然累垮了自己,也拖垮了企業。
76、這類投資者往往不愿意在一個行業里深耕,只愿意剝取最表面的一層機會,淺嘗輒止。盡管投資常有回報,但企業總是做不大,一直在二三流企業的行列徘徊。
77、短期行為和長期行為的根本區別,在于一個經營者大多數時候,是在放棄品牌建設、制度建設、人力資源建設、核心競爭力打造等以獲得眼前利益,還是相反。
78、做企業沒有預見性,事到臨頭才忙找對策。具體表現在:不儲備人才,不建立良好和諧的公共關系,不開發換代產品,不準備足夠的現金流等。
79、很多老板常常疑神疑鬼,懷疑這個對他不忠,那個在干私活;懷疑這個在挖墻角,那個在磨洋工。一天到晚都認為他的下屬總是向他隱瞞了什么東西。不信任副手,不信任合作伙伴,不信任財務,不信任采購人員,不信任基層員工。自己累,員工也累。
80、企業的生死成敗、資源重心,全壓在市場營銷一個環節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經驗證明,這類企業即便超速成長也多如"塑料大棚",抗風險能力極其脆弱,風光三年以上者寥寥無幾。
商人經商深度哲理名言精選篇2
31、中國企業合伙常見病。一群相同氣質愛好、能力水平、資源范圍的理想主義者共同創業,上路之后才發現,一艘大船的遠航既需要舵手,也需要水手,既需要懂天氣的,也需要懂水文的……于是結構性失敗在所難免。
32、崇尚"跟著感覺走",藐視基于市場調查的數據分析,認為決策沒有什么理性可言,反而是長期做市場過程中培養起的直覺。對于抗風險能力還不強的企業,一旦決策出現失誤,就會帶來滅頂之災。
33、尊老愛幼,扶貧濟困;遵守交通規則,維護公共秩序;不驕不躁不蠻橫,節水節電節資源……今天,你忘記了嗎?
34、據說現在全世界號稱"集團"的公司加在一起,都沒有中國多——幾十上百萬凈資產的企業老板號稱某某集團董事長的,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這是中國人虛張聲勢、不顧信用、好大喜功的企業化寫照。
35、企業內從老板到管理者,每一個人都像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干部,講究程序、等級,習慣擺譜、弄權。此類現象嚴重的企業多半服務心態缺乏,學習能力欠缺,僵化保守直至競爭力喪失。
36、在我心目中,不管你是什么樣的膚色,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國籍,只要你對公司有貢獻,忠誠,肯做事,有歸屬感,即有長期的打算,我就會幫你慢慢地經過一個時期而成為核心分子,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37、一遇到困難,不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而是馬上停止投資,調轉方向另尋出路。這類投資者就像含羞草,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縮成一團。這種看似謹慎的做法,往往卻因不善于堅持而錯過了真正的商業機會。
38、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對于充滿商業細胞的商人而言,賺錢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39、面子是:我已經這樣定了,而且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真理是:這個方向是一條曲曲折折的彎路,而且很可能此路不通。
40、一個人一旦失信于人一次,別人下次再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或發生貿易往來了。別人寧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意再找他,因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會生出許多麻煩來。
41、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憑他們對整個家庭的巨大貢獻,他們也實在應該取其所得,只有反過來說,是員工養活了整個公司,公司應該多謝他們才對。
42、二十年前打破鐵飯碗,沖破形式主義而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家,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年歲增長,論資排輩日趨固化,等級制度日趨習慣,企業理念日趨模糊,企業文化日趨空洞——"百年鐘馗變鐘鬼",形式主義又回來了。
43、前者最好的例子是秦池酒,盲目追求標王的媒體聚光效應,而終致慘敗;后者的代表是德隆,由于不重視和媒體的溝通,結果企業一出事,全國媒體紛紛口誅筆伐,從而讓企業的信任危機愈演愈烈。
44、你的選擇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遠不會有機會。所有的勝利,與征服自己的勝利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敗,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
45、低頭猛搞潛規則,從不認為自己對理想社會的到來負有身體力行的責任。
46、這樣的公司也有制度,但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切看著辦"——好一點的情況是"一切以老板心中的是非判定為準",壞一點的情況是"一切以老板此時此刻的情緒為準"。
47、民營企業老板大都是跑業務出身,或至少是很長時間戰斗在企業營銷第一線。這決定了他們的潛意識:市場是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動力,當領導市場知識比財務知識更重要,搞管理銷售報表比財務報表更誘人,做決策來自市場的調查數據比來自財務的預算核算更關鍵。
48、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其中并沒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業之初開始,就要不斷學習,把握時機。
49、節約是美德,節約甚至是一種精神及信念,是中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所在。但萬事萬物過猶不及,節約過頭,則企業內事事打折扣,處處差把火,人才留不住,留人不留心……最后是效果出不來,效率上不去,投資收不回,節約等于浪費。
50、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做全國市場,各地銷售額加起來肯定比在一個地方好。他們沒有想到本來有限的精力一旦分散,更加不能和對手抗衡;而開拓全國市場,所需要的成本也比做地方市場要高出許多。
51、看人頭頭是道,看己昏頭昏腦。從來沒有看清自己在行業中領先的關鍵因素,一段成功史,滿腦糊涂賬。也因此,從來沒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堅持什么,改進什么;如何創新,如何固守。
52、中國的企業家從來不缺冒險精神,而是缺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中國的企業從來不缺項目,而是缺把一個項目做到全世界無人能敵的專業精神、境界和才能。
53、企業遭遇困難的時候,三省其身,痛定思痛,誓言必革除種種弊端;一旦危機過去,又恢復了老樣子,想當然地以為天下哪有這么巧的事情,同樣的劫數肯定不會再發生了。
54、在一些人看來這是惠而不費籠絡人心的手段,是企業家不可缺少的畫餡餅的才能。但現在的員工們已經越來越不相信它了,尤其當明天已經到來,"精神"并沒有變"物質",而老板又在許諾后天的精神牙祭之時。
55、耿直、爽快、兄弟多、與某某老大稱兄道弟……在很多商人的心中,形象和背景,是一件比閱歷背景、學歷背景還要重要的事情。
56、初衷是為了將公司做得規范,于是把各種激勵政策完全貨幣化:加班給錢,提出好的建議給錢,互相幫助給錢,節約開支給錢……最后員工養成了習慣,做什么事情都要錢,甚至明明是自己分內的事,不給錢也不去做。
57、只喜歡聽員工匯報公司的正面消息,而不愿意聽公司的負面情況。這是一種微妙的心理,一方面老板不愿意也不相信自己的企業會運作不佳,另一方面又害怕真的出事。最終的結果是人人報喜不報憂,中干會上歌舞升平,企業根基漸漸糜爛。
58、浮夸風害死人,國家如此,企業也如此。很多企業家喜歡到處吹牛,一些所謂的企業家高峰論壇往往成了數字吹噓論壇。同時,四處招兵買馬,動輒搞跨越式發展,超常規躍進,幾年之內要進入世界500強行列。久而久之,形勢一片大好,老子天下第一,精神面貌飽滿,從上到下陷入自我吹噓自我滿足的陷阱。
59、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
60、一遇到困難,老板馬上想到通過裁減員工來降低成本。盲目裁員,不但會挫傷員工的積極性,削弱員工對企業的歸宿感,還會因為人員的流失造成企業的結構性紊亂。這一點上,不妨向日本一些企業學習:寧可降低工資也不裁員。
商人經商深度哲理名言精選篇3
1、通俗地說,是想象力很夠,行動力不夠。當然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一個偉大的構想總是因為執行不到位而夭折。
2、主意太多,朝令夕改
3、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4、三月前興奮地投下錢來,三月后沮喪地要抽身離去,前腳踩油門,后腳踩剎車,企業振蕩,落英繽紛……投資者的常見毛病,主要原因是對產業投資縱深化及企業競爭復雜化的估計不足。
5、只想收獲,不愿付出,不愿擔風險,把所有的風險都轉嫁到合作伙伴身上。最后發覺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誰都不愿意和他做生意。
6、說話不算數、合同不算數、承諾不算數,這幾乎是中國商人部落最常見的景觀。對內,規則計劃變幻無窮,今天立,明天改,后天再改,手下無所適從;對外,合同承諾一張廢紙,視情況涂抹、打折甚至撕毀,合作者有去無回。
7、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出承諾,一經承諾之后,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
8、前些年脖子上的金項鏈一個賽一個的粗,這些年屁股下的坐駕一個賽一個的牛;動輒"周末去巴黎購物",聚會永遠聊高爾夫球場見聞……殊不知,面子害人,刻意要面子害死人:太工于擺闊的心計,往往讓經營瞻前顧后;太重于擺闊的場面,往往讓人生如履薄冰。
9、有事開會,無事也開會;大事開會,小事也開會。仿佛只有通過會議,老板和員工才能溝通,企業的控制才能實現,老板的意志才能貫徹。然而在很多企業,無效而過多的會議,已經構成它們最大的成本浪費。
10、一方面永遠高估員工的高度,一方面永遠低估員工的水平。
11、對于知識型人才,很多老板往往"既愛之,又恨之"。不得不用,卻又從內心深處瞧不起他們,"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在很多中國企業里,人才沒有歸宿感,老板沒有放松感。
12、真正的愛,應該超越生命的長度、心靈的寬度、靈魂的深度。
13、關系推動生產力,因此社會關系的建立和運用是商人必要的能力;但關系不等于生產力,把社會關系當成解決企業發展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忘記了"打鐵還須自身硬"的真理,則企業本末倒置,大患遲早降臨。
14、我們永遠也不要低估人類追求創新追求真理的勇氣和能力;但對人類固執己見堅持錯誤的"勇氣"和"能力",恐怕同樣也不能低估。
15、民營企業"效率優先"、"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是最大的實事求是。但很多企業真實的情況是"平衡優先","私欲優先",是"一切按照老板的喜好辦事","一切按照長官的意志辦事"……有人說,這是中國企業滑向"壞的市場經濟"之前奏。
16、片面追求利潤,把現實的利潤當成企業惟一重要的事情,不注重長期戰略;一味壓縮企業成本、降低員工待遇;忽視科研,不投入或少投入研發經費。老板應該注意對企業各個經營要素充分進行協調和平衡,這樣企業才能長期持續健康地發展。
17、極盡政治家才能,牢控企業每一個角落的權力不被流失——每一分錢的開支、每一個人的進出、每單生意的決策、每場會議的主持……此類習慣對小老板而言是美德,對大老板而言則是危機和病態。
18、其中比較容易想到的現象是:粗暴、打罵、體罰、限制人生自由等。比較不容易想到的現象是:從生活、言行、習慣、價值觀等方面對員工做過度要求,甚至盲目實行企業軍事化管理。這其中隱藏著現代商人必須唾棄封建觀念:主宰等于權力,獨裁等于效率。
19、中國的民營企業早年習慣"摸著石頭過小河",而今天他們要過的是大河,左有國有企業,右有外資公司,它們共同需要的都是現代化的帆船或者快艇。但也有經驗主義者,想要"摸著石頭過大河",其悲慘結局不問可知。
20、一家資產過億的家電企業老板,大到人員招聘,小到辦公室購買傳真紙都要親自過問,結果自己一天到晚疲憊不堪,而企業的發展也十分緩慢。這些多為創業型老板。他們對公司上上下下各個環節十分熟悉,對每一個員工甚至管理層都放心不下,總要親自動手才踏實。
21、不能容忍部下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強,為了保持心理上的優越感和便于管理,喜歡招聘和使用不如自己的人。這類企業往往缺乏活力,在競爭中越來越難以勝出。
22、富貴兩個字,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要懂得用自己得來的金錢,盡一點義務和責任。
23、民營企業老板如山寨大王,生于青萍之末,走的是匪文化路線:關上山寨大門,老子天下第一;沖出山寨掠財,碰壁拐彎,見縫就鉆。圖的是人生痛快,少一份使命精神;既沒有經濟上的長遠目標,也沒有文化上的成熟主張。
24、1000萬的資金要蓋70層的高樓;10歲的公司提出5年趕超世界500強的目標;30萬身價的老板幻想著激動人心的遠景,小項目不愿做大項目做不了……人性的弱點放在商人身上,其結局就更顯悲壯。
25、完美主義不是壞事,但若將其擴大化,就會給個人和企業帶來無盡的煩惱與麻煩。完美主義的老板總想達成最高的目標。他們對下屬"高標準,嚴要求",因為求之深,所以責之切,總是有太高的眼光、太多的挑剔、太多的責備。
26、在不少企業中,很多中干甚至高管都是和老板一起打天下的元老,礙于情面,老板不好將朋友和下屬兩種角色截然分開。最后導致老板沒有權威,管理層相互較勁,員工無所適從,企業一片混亂。
27、換句話說就是只追求看得見的投入和產出,絕對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利潤至上心態,有時候令企業喪失的不僅僅是形象,還包括企業的安全、長遠的生命力等等。
28、企業三天一小震,五天一大震,再強烈的信心也會全部震散,再優秀的團隊也會茫然失措,再結實的建筑也會最終倒塌。
29、企業總是由各個系統各個部門組成,它們彼此之間需要有一種動態的平衡。但老板過分看重平衡,在獎懲政策、人員提升、部門權限、業績考核等方面一味強調"一碗水端平",最后優者不獎、錯者不罰,所有部門都吃大鍋飯,企業所要的平衡反而蕩然無存。
30、一個合理的建議是,立即停下你陀螺一樣旋轉的身體,去海邊的沙灘曬著太陽理清以下問題:你的管理鏈條在哪一個環節開始打滑?你的企業動力是哪一個環節推而不動?哪些事情是必須做的,哪些不是?哪些事情是你應該做的,哪些是你應該授權別人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