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好人榜人物事跡
中國好人,他們是蕓蕓眾生的渺小存在,卻以一己之力散發耀眼光芒,照亮無數人的黑夜,留下一池甘露,滋養眾人。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年中國好人榜人物事跡五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2年中國好人榜人物事跡(篇1)
林靜,女,198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面對突發疫情,她逆行而上,日夜操勞,成為居民的主心骨。2022年3月,長春市疫情暴發,作為軍嫂的林靜沒有猶豫撇下老人和孩子,義無反顧的沖在了最前線,她24小時吃住在單位,每天干完工作都是凌晨,睡兩三個小時就得起床開始新一天的戰斗。付出終會有所回報,4月1日,長春市公布首批“無疫小區”,十委大院出現在名單中。
當好百姓的“守護者”
十委社區開展新一輪全員核酸檢測,需要在半天時間內完成對3938戶8306位居民的采樣工作。如果不是困意來襲和愈發寒冷的身體感受,奮戰在入戶和進敬老院采樣路途上的林靜和她的團隊,竟忘了此刻已是入夜時分。林靜帶著社區工作人員,打掃好衛生、做好消殺,第二天6點開始向居民二次發放免費抗原檢測試劑盒。從3月8日至3月18日,整整10天時間里,林靜和她帶領的38位社區工作人員,常常會忙得忘記“今天是星期幾”,但心里卻始終記掛著誰家有難事、誰需要上門服務。
家住十委社區通安小區71歲的陳大娘,日常每周要做兩次透析。自公交停運、小區封閉管理后,出行不便讓老人無所適從。“大娘,別急!我開車送你去。”林靜說到做到,給老人吃下一顆定心丸。安居小區的一位懷孕36周的孕婦需要定期做孕檢,愛人此刻卻不在身邊。林靜得知情況后,幫助她對接好醫院,并負責車接車送,掃清孕婦心中陰霾。 3月15日那天,林靜接到附近醫院打來的緊急電話。醫生接診一位極有可能突發性猝死的孕婦,可孕婦擔心疫情風險,不同意立即入院。“您放心,我馬上讓網格員查查她是哪個小區的,等我回信兒。”撂下電話,林靜等人迅速行動,通過摸排,網格員找到了這名孕婦,經過一番勸慰開導后,終于協助該孕婦安全入院待產。
當好居民的“主心骨”
十委社區全員舍‘小家’、顧‘大家’,10天沒有回過家,一心撲在抗疫和幫助居民解決大事小情上。林靜也被居民們稱作抗疫“鐵娘子”。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十委社區自3月8日起通過“固定+流動”的方式,建立8個核酸檢測點,持續開展多輪核酸檢測工作。通過采取物業小區督促物業管理、自治小區加強自治管理、無物業小區實現社區兜底管理“三種方式”,設立24小時“應急防控服務崗”,分門別類、突出重點,采取個性化、定制化、多樣化服務,打出一套建機制、廣發動、重宣傳、細排查、嚴管控、優服務、強保障的疫情防控“組合拳”,實現了居民核酸檢測“走上去,請下來”。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十委社區充分發揮“三長”志愿者的優勢,使十委社區有了根深蒂固的凝聚力和非常好的群眾基礎。十委社區的網格長們,工作做得格外扎實,底數清使得由老十委人、老黨員干部等熱心居民擔當的樓棟長、單元長工作就更好開展。林靜還充分認識到,想要盡快戰勝疫情,就得整合資源、排兵布陣,團結、招募社會力量。十委社區積極對接省市區各級機關干部24人;調動聯盟單位志愿者、商會志愿者和協會志愿者等46人支援社區防控工作;轄區個體工商戶、居民志愿者20余人主動請纓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新鮮血液”的充分填充,為十委社區凝聚起同心戰疫的“硬核”力量。截至目前,共有近千人次參與社區防疫各項工作,累計服務近萬小時。
“我的這支隊伍真的是銅墻鐵壁!正所謂沒有生而無畏的英雄,只有負重前行的勇者。”林靜帶領自己的團隊,以社區人的勇毅擔當,與城市抗疫風雨同舟,為疫去春來貢獻“十委力量”。
2022年中國好人榜人物事跡(篇2)
張偉偉,女,1981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江南街道長江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2022年3月初至今,面對疫情復雜嚴峻的形勢,她帶領社區黨委的工作人員連續30天在吃住在社區,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帶領社區干部攻克疫情暴發以來的各種難題。2020年,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評為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2021年,被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評為2020年度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百名優秀主任(站長)”。
舍小家 為大家
疫情期期間張偉偉愛人確診,她只能囑咐一句“按時吃藥、別著急”;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只能讓13歲的女兒獨自到隔離點隔離,女兒坐上轉運車,小小的身軀關不上轉運車的門時,她著急地想上前去幫一把;女兒確診了,發燒頭痛,作為一個母親她也只能匆匆囑咐丈夫一句“你在艙里一定照顧好孩子”,轉身她又要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作為一名社區書記,她只能把對家人的深深愧疚化作繼續奮戰的動力,她必須舍小家為大家,因為轄區還有2530個家庭、4512名居民在等待她的守護。
勇擔當 送溫暖
長江社區下轄8個居民小區,其中7個小區為老舊小區,如何解決好轄區老年人口多、老舊小區多、困難群體多“三多”問題成為了防疫的關鍵。疫情以來,她在強化網格管理的基礎上,啟動疫情臨時應急運行機制,確保每名干部既能兼顧網格全面工作,又能分別牽頭負責核酸檢測、重點人員轉運、消殺、生活保障、物資發放、數據報表等各項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落實有效、運轉高效。同時對整合社區干部、包保部門、志愿者等力量,實行AB崗管理、雙網格機制等,防止因干部減員出現運行不暢問題。張偉偉不僅有謀,還有勇。防疫工作,她領著大家做;遇到危險,她總是第一個沖上去,她主動把轉運的活擔在自己身上。轉運工作經常要連夜進行,而且需要處理的問題比較復雜,她幾乎是不分晝夜地在工作,遇到不想轉運的居民還得聽著居民的責罵,但她總是笑臉迎人,耐心解釋。居民真遇到轉運困難的時候,她總會第一時間聯系街道協調溝通,讓本來患病的居民心里得到溫暖。一天高負荷的防疫工作,在轉運等待的時候,張偉偉靠著凳子就睡著了,第二天起來接著干白天的活;在接到轄區一名高齡老人需要轉運的通知后,張偉偉第一時間趕往老人家中,耐心地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穿上防護服,安撫老人及其家屬情緒,并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別擔心,有事給我打電話,我一直都在。”
小妙招 解難題
長江社區全轄區共有190個單元,其中162個單元屬于棄管,給消殺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再困難,也要想辦法完成。”張偉偉想出一個妙招,她發現樓上的居民下樓時總擔心樓道感染,于是決定把這種精神壓力轉化成消殺動力。她給頂樓居民發消殺用品,讓他們加入消殺隊伍,負責本單元消殺工作。頂樓居民在下樓參加核酸采樣的空隙,由上至下進行一遍消殺,采樣結束返回,利用上樓時間,從下到上再消殺一次。這樣一舉多得,既可以增強消殺效果,又減少了人員不必要流動,還讓上下樓居民有了安全感,更大大減輕了社區的消殺壓力。不僅如此,張偉偉還號召頂樓居民將配比好的消殺溶液倒入下水道內,從而達到樓道、管道全面消殺效果。在她的感召下,社區已經有130名居民志愿者、居家干部加入到小區防疫工作中,他們不僅能夠完成消殺任務,甚至承擔起本單元和小區的垃圾清運、物資運送、核酸檢測、小區巡邏等多項任務。
“媽媽,我冷!我頭疼!我想你!”晚上12點,剛剛連夜轉運完陽性患者,張偉偉聽到電話里的女兒的哭聲,這位連續數日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抗疫一線的鐵娘子,再也忍不住崩潰大哭。張偉偉說:她有兩個念頭:疫情消散,大家平安!
2022年中國好人榜人物事跡(篇3)
朱聯明,男,54歲,瀏陽市社港鎮人。1987年從瀏陽師范學校畢業后,他放棄大城市的就業機會,毅然扎根大山深處,在偏遠山區教學點工作,一干就是34年。從2011年開始,他一人一校,獨自守護地處湘東羅霄山脈深處的瀏陽市社港鎮日清小學,把青春奉獻給鄉村教育,用知識點亮山里學生娃的夢想。2003年被評為小學高級教師,個人獲評“湖南好人”等榮譽。
為了3個學生,他一人守望一校
1987年,朱聯明回到瀏陽大山深處鄉村學校當了一名老師,1997年,他服從組織安排又調到學生稀少的日清小學。因學校條件艱苦,至現在還剩一男二女3名二年級學生。“即使只有一個學生了,我也要把他教好!”曾畢業于日清小學的朱聯明毅然承擔學校所有工作。語文、數學等10門課程每門他都利用晚上或休息時間認真備課,課堂教學專注全面,對3人教學與教30人無異,他的信念就是要將教育做得最好,對得起自已的良心。多年來,他帶教的四年級數學統考全市第一,連續十多年教學質量在學區名列前茅。他還通過自學拿到了專科、本科、研究生文憑。
為了照顧學生,他一人多個角色
朱聯明既是校長、老師、校醫、心理輔導員,還是采購員、環衛工、保安、綠化員。即便是寒暑假期間,他還要隨時返校查看水電、校內外安全,還有基建項目的實施監督等等。每天他除了教學外,早上一到校就打掃全校3600多平米的環境衛生,做到窗明幾凈,中午給學生做飯、夾菜、舀湯。放學后,他上山拾柴火、擦地種菜。為了改善教學環境,2012年他協調教育基金會新建了衛生廁所、標準圍墻,教學樓頂徹底翻新;2013年協調當地政府部門出資新建了學校食堂,硬化了所有地面,加固圍墻,更新電路;2019年協調相關部門對學校進行標準化建設,在他的努力下,日清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具備了開展現代化教學的條件。
為了學生安心上課,他將學生當成自己孩子
2021年下學期,一名女同學小腿骨骨折,不能獨立行走,父母想讓她在家養病,朱聯明知道后,擔心小孩缺課太多難以跟上教學進度,幾次上門勸說他們同意讓她到校上課,為此,他連續20多天,在學校內背送她行動,有時他一人不方便,便叫來另一個女同學幫忙,通過他的辛勤付出,這名女同學沒落下一堂課。朱聯明充滿愛心,2008年得知一名學生因家庭困難無法繼續上學,他協調志愿者資助她至18歲的所有學習費用(每年3600元)。2020年在他班上唯一的一名男同學哥哥得了腦瘤,家中花費了60多萬元,生活困難,他多方尋找資助,給他家送去了1000多元,孩子家人很受感動。
朱聯明數十年如一日,在山區默默堅守、辛勤耕耘,為偏遠山區教育事業點亮了一只“燭光”。他曾樸實地說,不管這個小學將來關與不關,他都會站好最后一班崗,盡全力把任務完成好。
2022年中國好人榜人物事跡(篇4)
王敏,女,1973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鴻城街道東風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小社區連著大社會。社區工作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枝枝葉葉都是群眾生活的“必需品”。當年,30歲王敏地走到社區工作崗位,一晃就是17年。由于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王敏的身體也亮起了紅燈,四年中,她患了兩種癌癥,做過兩次大手術,每次手術后不到一個月,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又重新趕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她忠愛的事業。
大道至簡,她用毅然的抉擇從平凡走向不凡
東風社區老年人占比較大,為解決他們到社區辦事、出門理發看病、收拾家務等難題,王敏聯合社會組織、志愿者等資源,推出“微孝益家”“便民宅急送”服務項目,幾年來為老人提供貼心服務6900余次,溫暖了老年晚年孤寂的心。她通過“五社聯動”帶動社區治理創新,先后引進16家社會組織進社區,為居民量身定制服務項目45個,服務人群達12000余人。她又組建了“五色光”志愿服務隊,志愿者數量達7600人,開展的服務活動890次,營造了助人自助的幸福和諧社區氛圍。為不斷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和社區居民高質量的需求,她推出了“一心四盟六合十二點”工作法,并于2018年獲評國家民政部“優秀社區工作法”。
大善無言,她用親人的溫暖將呵護化作守護
為幫助社區內的困難居民家庭,王敏把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組織、黨員群眾等力量整合起來,結成幫扶對子,使每戶困難家庭都有人來包保,逢年過節有人為他們送去溫暖和關愛。多年來,她幫助了社區內81戶困難家庭實現了脫貧。低保戶孫付勤,一家五口,平時靠拾廢品為生,當時3個孩子均未成年。六年里,王敏幫助他們從簡單的衣食住行到最后解決了住房、孩子上學等事情,使孫付勤一家人實現脫貧,生活得到了保障,又作為代理媽媽幫助孩子完成了學業;她常年像自己的媽媽一樣幫助照顧社區內的兩位孤寡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針對區域內物業小區、無物業小區、普通商品房、回遷安置房等17個居民小區不同特征、她通過分類治理的方式,努力____小區治理難題,取得了良好成效。針對有物業居民小區,她聯合社會組織推出“中山和苑”法治社區建設項目,針對業主委員會選舉和換屆方面,形為一套規范化的操作流程,為全省社區在開展這項工作方面提供了借鑒。針對無物業居民小區,她推出“四式五型”居民自治工作模式,引導和推動了社區居民開展家園自治。就這樣,社區內8個棄管小區都上下水暢通,外面道路平坦整潔,春天綠樹成蔭,芳草青青,轄區社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
大疫無我,她不畏風險守護一方百姓的平安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疫情,剛剛做過甲狀腺癌手術的王敏,帶頭沖上一線。一天接聽百余個電話,排查上百個住戶,走訪幾萬步,就是王敏工作的日常。2022年,奧密克戎突襲長春,她又逆行參戰,她與社區工作者吃住在社區,奮戰10余日,身心疲憊的王敏沒有回家看一眼家人,突然就傳來丈夫逝世的消息,她僅用一天時間處理丈夫后事,還來不及悲傷便快速回歸“戰場”。在面對工作者多數被隔離、疫情焦灼復雜。她重振精神,帶領工作者線上線下齊心合力,保持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社會治理不斷地深入,她又推出了“365”三長聯動工作法,把居民的力量發動起來,頑強拼搏,上下聯動,共同織密一張防疫的網絡。
2022年中國好人榜人物事跡(篇5)
于薇,女,1974年2月生人,中共黨員,現任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黨委副書記、吉林市第七方艙醫院院長。2022年吉林市此輪疫情防控期間,于薇同志帶隊先后接管吉林市第三方艙醫院、第七方艙醫院,截至4月7日,方艙醫院共接收患者2319人,治愈出院人數1673人。曾榮獲吉林市三八紅旗手稱號等榮譽。
迎難而上 逆行出征
2022年3月10日,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受上級部門委派接管吉林市第三方艙醫院,在沒有任何管理方艙醫院經驗且人員緊張、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于薇主動請纓,奔赴一線。當晚,于薇就帶領醫療隊各組組長進駐方艙醫院,與國家感控專家及施工設計人員研究確定方艙醫院布局,投入到接收患者前的準備工作當中。
于薇一邊統籌安排方艙醫院開艙前的準備工作,一邊指揮各路醫療隊的培訓和統籌安排后勤保障工作,僅用時一天時間,3月11日當晚,吉林市第三方艙醫院就收治了近三百名患者,解決了患者安置的燃眉之急。此時,于薇已經連續工作了40多個小時,可她還不能休息,患者入艙后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工作銜接上、程序制度上、后勤保障上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她協調解決。于薇立即組織各組組長建立方艙醫院工作手冊,明確工作制度和流程,協調聯系各方力量做好方艙醫院的后勤保障,一天工作超18個小時、接打幾百個電話成為工作常態。
不辱使命 向險而行
3月20日,于薇帶領的醫療隊接到了更為艱巨的任務,上級要求要立即轉戰至吉林市第七方艙醫院,且床位數是原有床位數的三倍之多。于薇二話沒說,又馬上帶著先遣部隊趕往第七方艙醫院完成接收患者前的準備工作,這一戰又是連續“戰斗”了超60個小時。
第七方艙醫院床位數達1200張,于薇從方艙醫院的基本運行出發,以感染控制為核心,醫療護理為主體,圍繞實現隔離救治等功能成立若干工作小組,明確各組分工。方艙醫院以集中隔離、分區自治式管理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為原則,逐步完善制度方案,強化制度保障,切實把好收治、診療、出院三大關。于薇要求醫療組對全部入院患者實施中藥治療,同時提升醫療救治能力,對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給予重點關注,截至目前,成功搶救了包含心肌梗塞、心衰、癲癇大發作等急危重癥患者20多人,確保醫療安全。
不負初心 勇往直前
于薇不僅是方艙醫院的管理者,更是醫護人員的“大家長”。自己因為高強度工作已經疲憊不堪,卻仍帶病堅持工作,可總是要求隊員們有病要去休息,不要逞強,醫院送來的有限的補給品也總是先讓給隊員們。于薇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感動著方艙醫院這個戰場上的每一個戰士。
巾幗不讓須眉,于薇憑借著對工作嚴謹細致的作風,對疫情防控工作極度負責的態度,帶領省內各地支援的三百余名隊員維持方艙醫院平穩運行27天。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在吉林市調研視察疫情防控工作時,都對方艙醫院的管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認可。
面對即將到來的勝利,于薇沒有放松警惕,而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嚴格督促落實各項工作制度,嚴防院感問題出現,以全部患者治愈出院,方艙醫院成功關艙去迎接勝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