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時代楷模嚴玲優秀事跡
從業近30年來,時代楷模嚴玲始終堅守“鋼鐵報國”的堅定信念,潛心科研、淡泊名利、無怨無悔。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3時代楷模嚴玲優秀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3時代楷模嚴玲優秀事跡(精選篇1)
建設海洋強國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10年前,我國70%以上的高端海洋裝備用鋼依賴進口,高端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受制于人。這樣的局面應該改變,也必須改變,重任落在了鞍鋼肩頭。作為鞍鋼科研戰線的巾幗尖兵,嚴玲帶領她的團隊開啟了一段建設鋼鐵強國的逐夢之旅,用她柔弱的肩膀努力挺起中國制造的“鋼鐵脊梁”。
嚴玲,現任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海工用鋼研究所船用鋼研究室主任,“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中國船級社材料與焊接技術委員會專家,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材料學術委員會委員。
從事科研工作25年來,嚴玲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以及國家工信部、遼寧省重大專項等國家級、省部級和鞍鋼集團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40多項。主持研發九大系列200多個船板海工品種,形成20項獨有關鍵技術,53個關鍵品種填補國內空白,國內和全球首發產品6項,累計創效4.6億多元。多項科研成果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壁壘,不僅有力解決了我國海洋工程建設和建造各種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種高端鋼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國海洋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增強了我國造船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了鞍鋼在海工鋼技術領域的“國家隊”作用,為鞍鋼民用海工鋼實現國內領先,為我國海工鋼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要像父輩一樣扎根鞍鋼,奉獻所學,鋼鐵強國。”這是嚴玲從未動搖過的信念。1994年,嚴玲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許多鋼廠向她投來橄欖枝,她毫不遲疑地選擇了鞍鋼。
人才的成長需要良好的“土壤”。鞍鋼英模輩出,眾多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鞍鋼人,也成為激勵嚴玲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她從鞍鋼這座鋼鐵熔爐里不斷汲取著成長所需的“養分”。
入廠不久,嚴玲就主動申請下到生產一線。起初,工人們對這個瘦小女孩并不看好,認為現場工作這么辛苦,她待不了多久就會打退堂鼓,可嚴玲卻讓他們刮目相看。設備壞了,她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修理;數據不準確,她連續幾個晚上加班查找原因;遇到緊急任務,她總會搭上一把手……工人師傅們都說:“這個小姑娘,愛看書,好鉆研,不嬌氣,能吃苦,有股子拼勁兒。”
經過3年的艱苦磨礪,嚴玲被調入鞍鋼技術中心高新技術研究所。6年時間里,從初軋、大型、小型、無縫到線材、厚板,她幾乎把鞍鋼各產線跑了個遍兒。在長材組,她作為主要參加人,在國內首家開發出系列精軋螺紋鋼筋,用于三峽大壩巖體錨固、路橋建設等國家重特大工程;主持研發的易切削鋼填補了市場空白;作為主要完成人研發出N80等系列石油鉆采用無縫鋼管,取得了優異業績。
十多年前,專業對口、基礎扎實、工作嚴謹的嚴玲被調入鞍鋼新組建的造船海工團隊。伴隨著研發課題從幾個到幾十個再到上百個,她也成長為我國民用海工鋼,特別是船舶用鋼領域的領軍人物。
2015年,“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鞍鋼,讓鞍鋼海工鋼研發插上了飛速發展的翅膀。從耐蝕鋼、低溫鋼到止裂鋼,一個個“卡脖子”產品的技術突破,讓鞍鋼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而這背后凝結的是嚴玲無怨無悔的全力付出。源于對事業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堅持,鞍鋼新產品研發的重點在哪里,嚴玲前行的腳步就緊跟到哪里,并為此謝絕了其他企業5倍年薪的高薪聘請。有人問她,這么拼值得嗎?她回答說,能夠與時代同行,為建設鋼鐵強國盡自己一點心力,這是我的幸運,更是我的光榮。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等不來,只有依靠自立自強,在關鍵領域和“卡脖子”地方創新突破。嚴玲始終心系“國之大者”,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堅決挺起中國制造的“鋼鐵脊梁”。
2023時代楷模嚴玲優秀事跡(精選篇2)
引領時代的學習楷模
二十余年逐夢“鋼鐵強國”不停歇,扎根科研一線不動搖,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海工用鋼研究所船用鋼研究室主任嚴玲,以實際行動和出色業績詮釋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是我市基層科技人員的杰出代表,是引領時代的學習楷模。
心中有信仰,行動有力量。咬定目標不放松,勇攀鋼鐵科研的高峰,源自于堅定理想信念,源自于心系“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面對科研道路上的一個個困難和挑戰,嚴玲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奮力攻堅。承擔鞍鋼集團到國家各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主持研發船板海工品種,填補國內關鍵品種空白,建設“鋼鐵強國”的夢想,始終是她不斷前行的目標方向。
強國有我,振興有我。鞍鋼是一塊英模輩出的熱土,鞍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孟泰、雷鋒、王崇倫、郭明義等,這些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鞍山人,也在嚴玲的科研事業中得到充分體現。她以舍我其誰的勇氣和魄力,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打破了一個個國外“卡脖子”技術壁壘,解決了我國海洋工程建設和建造各種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種高端鋼材,有力保障了我國海洋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為打造海洋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成功不會一蹴而就,凡事貴在堅持。嚴玲常年奮斗在科研一線,根植時代沃土,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聚焦鋼鐵科技的最前沿,潛心鉆研、大膽實踐,這種鍛造鋼筋鐵骨、矢志為國奉獻的精神,集中體現了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底氣、志氣和骨氣。她不僅自己嚴謹認真,堅定執著,還把這種作風滲透到身邊同事,帶出了一支政治過硬、技術過硬、善打硬仗的科研團隊,并榮獲“鞍山市優秀創新團隊”稱號。
實現鞍鋼海工鋼從跟跑到領跑,巨大跨越的背后,無疑是巨大付出。嚴玲帶領她的團隊,從一次次跌倒中爬起,從一次次失敗中汲取教訓,憑著嚴謹科學的態度、敢闖敢試的勇氣、拼搏進取的精神,啃下一塊塊硬骨頭,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答卷。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時刻激勵我們要像嚴玲那樣,立足生產實際,服務國家戰略,挺起中國制造的鋼鐵脊梁,闖關奪隘、攻堅克難,以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數字鞍山、智造強市建設。
2023時代楷模嚴玲優秀事跡(精選篇3)
2011年,國際海事組織將油船用耐蝕鋼作為唯一的替代涂層防護方案納入標準,并在2014年1月1日開始強制執行。當時,只有日本能夠生產這種鋼材,并且申請了大量保護性專利。面對這一“卡脖子”的窘況,鞍鋼開展了耐蝕鋼生產關鍵技術攻關,攻克“油船貨油艙用耐腐蝕鋼板工業生產技術”難題的重任,交給嚴玲團隊。
我國在貨油艙用耐蝕鋼的材料體系、生產技術方面完全空白,沒有任何資料可查、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但嚴玲毫不畏懼,直面挑戰,從基礎研究入手,帶領項目團隊深入調研,首次揭示了低碳鋼在貨油艙環境下的腐蝕機理。同時,探索出全新的耐蝕成分體系、關鍵特性相匹配的制造工藝,歷經實驗室近二十爐的小爐冶煉,十余輪次的工業化試驗和上千件試制樣品檢驗、分析與評價,最終突破國外的技術壁壘,成功開發出系列油船用耐腐蝕鋼板,各項性能指標顯著優于國際同類產品,在國際上首家通過多國船級社認證,依靠自主創新實現了船用耐蝕鋼的首次國產化。2014年9月,全部采用鞍鋼油船貨油艙用耐腐蝕鋼板建造的國內首條示范應用油船“大慶435號”順利交付使用。2021年4月,采用鞍鋼研發的耐蝕鋼成功建造的我國第一條30萬噸超大型油船順利竣工,標志著我國完全掌握了耐蝕鋼的材料和應用關鍵技術,在船舶綠色化、大型化發展進程中跨上新的臺階,矗立起我國耐蝕鋼應用領域的又一里程碑。
打破韓國和日本壟斷,在國內首次開發出全系列大厚度超高強止裂鋼板,為我國真正實現“國船國材建造”、超大型箱船建造水平和接單量雙雙躍居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貢獻;LPG運輸船用低溫鋼實現全球首發,能夠滿足代表當今世界造船水平的最先進船舶的材料設計與應用需求;打破韓國壟斷,研發成功無鎳LNG鋼,即將讓國內諸多造船企業使用上中國制造的低成本、高性能新型鋼材……在嚴玲團隊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鞍鋼已成為認證品種最全、數量最多、范圍最廣的造船用鋼生產企業,能夠全領域全方位滿足我國自主建造極深、極遠、極寒船舶的服役要求,為我國從造船大國成為造船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鋼鐵新材料支撐。
高端鋼種研發生產絕非坦途。嚴玲和她的團隊堅定必勝信念,憑著嚴謹科學的態度、敢闖敢試的勇氣、拼搏進取的精神,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答卷。
2013年,我國計劃建造全球第一座、也是最先進的超深水鉆井平臺——“藍鯨一號”,平臺最關鍵的支撐部位需要選用F級超高強鋼,當時國內還沒有鋼企能夠生產。
研發的重擔又一次落在了鞍鋼肩上,嚴玲勇敢挑起了重擔。然而幾輪試制下來,始終無法使鋼板芯部的韌性和強度達到要求的技術指標。但她毫不氣餒,帶頭反復仔細分析排查,最終找到性能波動的原因,并通過在多個關鍵工藝做出創新性優化,成功突破這一關鍵材料生產技術難關,使產品獲得優異性能,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藍鯨一號”在我國南海實現首次成功開采可燃冰提供了最強有力的保障。“跟鋼”是新鋼種研發試制過程的必經環節。鋼生產到哪,科研人員就要跟到哪,確保隨時根據現場情況的變化做出調整。研發集裝箱船用高強超厚止裂鋼時,為了摸清工藝參數,嚴玲和研發團隊成員接連幾周進行24小時跟鋼試制,每天早上到現場,24小時后才離開現場,馬上又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論證,幾乎不眠不休,苦苦尋找突破瓶頸的方法。歷經兩個多月,她和團隊成員摸排了所有關鍵工序和幾十個工藝參數,反復對比分析,不斷優化工藝。“當時腦子里想的全是止裂鋼,就連做夢都是在看鋼板內部的組織照片。”嚴玲說。
在常人眼中,嚴玲已是事業有成、集多個榮譽于一身。但她覺得,自己只是承擔了一名當代鞍鋼科研人員應盡的責任,是偉大的時代給了自己建功成才的難得機遇,是鞍鋼提供了深厚優良的研發沃土,是團隊賦予了密切配合的合力支撐。“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2023時代楷模嚴玲優秀事跡(精選篇4)
嚴玲,女,1971年出生,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海工用鋼研究所船用鋼研究室主任,“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中國船級社材料與焊接技術委員會專家,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材料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巾幗獎章、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遼寧最美女性、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所在的鞍鋼造船用鋼團隊榮獲“鞍山市優秀創新團隊”稱號。
嚴玲同志從事科研工作25年來,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和鞍鋼集團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40多項,主持研發九大系列200多個船板海工品種,形成20項獨有關鍵技術,53個關鍵品種填補國內空白,國內和全球首發產品6項,累計創效4.6億多元。多項科研成果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壁壘,不僅有力解決了我國海洋工程建設和建造各種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種高端鋼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國海洋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增強了我國造船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為我國海工鋼制造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嚴玲同志是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勇擔“鋼鐵強國”使命的優秀基層科研工作者,是新時代心系“國之大者”、勇擔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重任的巾幗尖兵,是敢于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創新典范,是嚴謹認真、堅定執著、善帶團隊、把工作當事業的奉獻楷模。
為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中共鞍山市委宣傳部決定授予嚴玲同志鞍山“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先進為榜樣,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在新時代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進程中勤于創造、勇于奮斗,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3時代楷模嚴玲優秀事跡(精選篇5)
走向深藍,鑄就海上強國夢
科研攻堅,鋼城巾幗勇擔當
請跟隨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
在嚴玲小的時候,父母就常常給她講述鞍鋼歷史和孟泰精神,1994年走出大學校門的她,放棄了干凈舒適的工作環境,而是選擇深入生產一線,從一名軋鋼車間的技術員做起。無論春夏秋冬,每天穿著厚重的工作服、大頭鞋,在軋鋼線上與三班倒的工人師傅們朝夕相處、虛心求教,在大學的書本理論與生產實踐相融合當中不斷地提升自己,這也磨礪了她肯于吃苦、不畏艱難的性格。
她的工作與造船這個以“苦、臟、累”聞名的行業打交道,在開發耐蝕鋼的時候,由于產品被國外壟斷封鎖,沒有任何資料和經驗可以借鑒,她和團隊完全依靠自主研發。從實驗室、現場再到檢驗室三點一線的埋頭攻關,歷經了十余個輪次、近兩千噸的工業化試驗,完成上千件試驗樣品的檢驗、分析、評價,終于在國內首次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在耐蝕鋼服役勘驗時,她多次只身前往南方偏遠的修船小島,順著不足一尺寬的豎梯上上下下,到甲板以下20多米深的油艙中逐一測量、取樣、分析。恐高和刺鼻的油氣味道讓她腳下發麻、胸口陣陣翻騰,雙腿常常累得發抖。而當獲取了我國實船用耐蝕鋼的第一手資料時,分析結果非常可喜,那一刻她所有的疲勞都化作了欣慰。2021年9月,采用耐蝕鋼建造的超大型油船竣工并試航成功,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了這一高端產品的生產和應用技術,鞍鋼耐蝕鋼助推“國船國造”成功突圍,成績的背后承載著她和團隊多年的辛勤付出。
2013年,我國最大的海工企業中集來福士在設計“藍鯨一號”平臺時,準備在最關鍵的部位選用F級超高強鋼,這種設計在國際上還是頭一次。當時中集公司面臨著國外壟斷和技術封鎖,心急如焚的他們找到了鞍鋼,“不服輸”的嚴玲承擔了這個項目的研發重任。由于技術指標嚴苛、工藝窗口窄,生產難度極大,經歷了很多次失敗,憑著要為國家爭口氣的決心,嚴玲和她的團隊堅持不懈,全力攻克技術瓶頸,終于實現了這一高端材料的國產化,鞍鋼也成為亞洲唯一具備F級海工鋼供貨資質的鋼鐵企業。2018年5月,被稱為“國之重器”的“藍鯨一號”平臺在我國南海超深水域首次成功開采可燃冰,彰顯了鞍鋼作為“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的實力與擔當。
堅守鋼鐵材料研發生產一線28年,作為鞍鋼船舶用鋼領軍計劃的首席專家,嚴玲先后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和鞍鋼集團重大科技攻關項目30余項。她主持研發的九大系列、124個船舶海工用鋼新品種,形成了24項關鍵獨有技術,53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她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開發出油船貨油艙用耐腐蝕鋼、船體耐低溫鋼、集裝箱船用高止裂鋼等多個制約我國海工裝備技術進步的“卡脖子”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創造國內多項第一。她先后榮獲冶金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十屆世界發明展覽會金獎等16項和“全國五一巾幗獎章”“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遼寧省三八紅旗手”“鞍鋼集團勞動模范”等稱號。
拼搏創造奇跡,奮斗成就夢想。嚴玲砥礪奮進的故事仍在續寫,她帶領身邊的同事潛心科研、攻堅克難。她的事跡激勵著每一名鋼城人,在新時代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征程中重燃激情、不懈奮斗,重鑄屬于這座城市的榮光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