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時代楷模地質隊員先進事跡
建隊以來,你們一代代隊員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攻堅克難,取得了豐碩的找礦成果,展現了地質工作者的使命擔當。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齊魯時代楷模地質隊員先進事跡合集5篇,歡迎大家分享。
齊魯時代楷模地質隊員先進事跡【篇1】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自1958年建隊以來,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截至目前,累計發現金金屬量2810噸,約占全國1/5,是全國找金最多的地質隊,曾被國務院授予“功勛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
省委宣傳部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習他們對黨忠誠、甘于奉獻的政治品格,堅守初心、矢志報國的使命擔當,攻堅克難、銳意創新的開拓精神,崇尚科學、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優良作風,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不斷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展現更大作為、作出更大貢獻。
齊魯時代楷模地質隊員先進事跡【篇2】
一隊“金鑰匙”
煙臺招遠,其豐富的黃金資源和悠久的開采歷史,使其聞名中外,素來被譽為“金城天府”和“中國金都”。
相傳,在招遠這座城市,有許多關于黃金的神話故事,有一則傳言,“金騾走,磨子轉,磨下全是金蛋蛋。”因為山神將金豆子種在山上,所以這里的金子是挖不完的,要想拿到金豆子,就要拿到開山的金鑰匙。
1958年,這組“金鑰匙”出現了。
當年春天,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組建完畢,隊員們轉戰在齊魯大地之上,跋山涉水,開啟了尋金之路,他們拋家舍業、風餐露宿,白天與艷陽酷暑為伍,夜里與星月為伴,終不負眾望,為國家尋得了一座又一座金礦。
黃金,作為重要的資源,它可以在全世界內流通,被各國公認,它不僅僅是金融經濟穩定器,也不單單是身份財富的象征,更是科技產品的原材料,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漫長的歲月里,六隊人也深諳此事,一直在找礦的路上,他們的格局和氣魄使得“英雄地質隊”的精神故事流傳至今。如何介紹六隊呢?他們身上的標簽和榮譽太多了,探獲特大型金礦床14處,累計探明金資源量2810余噸,約占全國已探明金資源量的五分之一,鉆探進尺500余萬米,相當于600多個珠穆朗瑪峰……
不僅如此,六隊在實踐中總結創立的焦家式金礦成礦模式和找礦理論,打破了“大斷裂只導礦不儲礦”的傳統理論,塑造了我國金礦資源勘查新格局(焦家式金礦占全國金礦的85%以上),在國際地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齊魯時代楷模地質隊員先進事跡【篇3】
山東的“五朵金花”
關于六隊的成就,不得不提山東半島的“五朵金花”,這“五朵金花”,是貨真價實的深藏地下的“金花”。
從2005年到2016年,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找到了五座特大超大型金礦:寺莊、焦家深部、朱郭李家、紗嶺和前陳金礦,被譽為金礦勘查史上的“五朵金花”。五座金礦的黃金總儲量達到731.83噸,這意味著僅憑一個六隊,就撐起了全國黃金儲量的半壁江山。
一組組震撼人心的數據背后,是六隊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付出,如今的輝煌成就,是在過去的艱苦環境中一步步走來的。
當年的招遠還只是個窮山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作為第一代“六隊人”,86歲的劉振明回憶起往日,他記得,當時他們一批來的一共是七名大學生,那時候條件不好,他的床鋪十分簡單,在墻壁上打個木板,他就住在木板之上,度過了一夜又一夜。這還算條件好的,在另一個山莊,地標組、鉆探組等隊員住在豬圈馬圈里,身旁就是牛糞馬糞。
探礦的工具也簡單,一頂柳條編織的安全帽、一個放大鏡、一個背包,就這樣,憑著理論知識與經驗探索,探索了一處又一處。劉振明記得,那時候,為了尋找金礦,白天黑夜,他要值班抽水,一個人記錄水流量變化,夜里,也要守在那里,就這樣堅持了五天。
這樣的條件十分常見,地質隊員王永國講述,尋找金礦的成功率非常低,難度很高,也正如此,需要隊員們夜以繼日的探索,成功尋礦的背后是無數失敗經驗的總結,但找礦是一門技術工作,并不能“大海撈針”,因此,六礦找礦的成功,離不開成礦模式和找礦理論。
以往,受傳統成礦理論束縛,六隊建隊初期只在含金石英脈型金礦里打轉,但“焦家式”金礦的發現,打開了金礦勘查的新大門。
六隊在實踐中創立的焦家式金礦成礦模式和找礦理論,突破了當時地學界“大斷裂只導礦不儲礦”的傳統認識,引領了地勘隊伍金礦找礦方向由石英脈型金礦向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的重大轉移。隨著勘查工作的不斷深入,焦家式金礦的勘查技術手段也日臻完善,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一大批同類型的金礦床被不斷發現,極大地提升了膠東金礦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1985年,六隊在實踐中總結創立的《焦家式新類型金礦的發現及其突出的找礦效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齊魯時代楷模地質隊員先進事跡【篇4】
等待鳳凰涅槃
找礦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但剩下的,就是沒日沒夜的工作,王永國提起這數十年的辛苦,輕描淡寫而過。他參加過多起大型找礦,但時至今日,卻還沒給家里人買過一樣金首飾,在他眼里,黃金不是飾品,是資源,是國家的資源。
風餐露宿是常事,刮風下雨也要守在野外,他們走過了不知道多少地方,“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性質”。王永國記得,他在新疆的時候,要騎馬進山里,一路顛簸,只能搭帳篷住宿,“離村莊太遠了,一個月下去一次。”他說,山里的信號很差,手機也總是收不到信息。
不過,在六隊眼里,這些工作都是值得的,他們身上肩負著“英雄地質隊”的稱號,咬咬牙,身上都是責任。有人說過,這輩子,能為國家找到個金礦,也就算“功成名就”了。
六隊的起點太高了,但經歷輝煌后,也迎來了一場沉寂與落寞。當年,是一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時代,這個時期,六隊人面臨著下崗待業,收入更是無法保障,職工們的生活難以為繼。一些老工程師告訴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當年,六隊人散落在街頭,有賣小吃的,賣糖葫蘆的,還有做裝修賣水果的,年輕人甚至說不上媳婦兒,一時間,六隊像“解散”了。
2003年5月26日,六隊第十二任隊長王其鴻至今記得這個日子,那天他在車上前往六隊,他聽到的消息是,六隊半年沒有發工資了,欠了三千多萬的外債。那天,他記得,兩百多位員工站在那等他講話,他說道:“我們六隊,前輩是英雄,我們也不能丟了這個臉。”他要求員工在短時間內調整,“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做好本職工作”。但他知道,臺下的員工熱烈的掌聲里,仍隱藏著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窮則思變”!這條路非走不可,找金子才是出路。王其鴻說,“六隊的專業特長是找金,要想重新崛起,就得找金子。”以往開采的都是500米以淺的黃金資源,全國正面臨淺部黃金資源危機,深部找礦是唯一的出路。隊員們自掏腰包,湊錢買設備,2005年,他們頂著巨大壓力開始探索深部找礦,終于在萊州“寺莊會戰”獲得了重大收獲,六隊探獲萊州寺莊特大型金礦,探明金51.83噸。這個深度特大金礦的發現,也拉開了膠東地區深部金礦勘察的序幕。
歷經風雨的“英雄地質隊”,實現了涅槃重生。
齊魯時代楷模地質隊員先進事跡【篇5】
薪火相傳
這六十多年來,這個用“尋礦報國”的英雄隊,扎根于土壤之中,他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潛移默化中,一代一代傳承了下去。
風餐露宿、日夜無休,這樣的生活已經是常態,但還有更多未知風險在等待著他們。有人在抬著鉆機的時候把胳膊壓斷了,還有人把頸椎砸斷了,甚至有人為此丟掉了性命。1990年12月,隊員董奎勝深夜踏雪接班,掉進了大雪覆蓋的井中,不幸身亡。介紹六隊歷史的講解員說:“他被找到時,井口下方布滿了一道道抓痕……”
不過,即便困難重重,日子很苦,他們的精神還是傳承了下去。今年34歲的范家盟,姥爺和舅舅都是地質隊隊員,他從小耳濡目染,聽到了許多關于地質隊的故事。在他眼里,姥爺的腳步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講的那些地方,那些風土人情特別誘人,就像《西游記》里的景象。”受家人影響,他報了這個專業,但第一次實習時,他才真的明白地質人的辛苦,“一連多少日子,我們就在那里砸石頭,機械性的。”
不過,正是這種艱苦的磨練,讓這個80后小伙子獨立挑起了大梁,成為水旺莊項目的負責人,目前,水旺莊項目共探獲了186噸,成為特大型金礦床。
“我沒像老隊員一樣,住過牛棚豬圈,但生活條件確實苦。”范家盟記得,他去新疆的時候,屋內的高溫讓他一晚晚睡不著,只能用涼水不時擦拭身體降溫。在他的經歷里,也和老一輩一樣,遇到過危險,在方圓六十公里無居住區的地方,他們的車子在路上爆胎,求助無門,路上也沒有信號,所幸被路過的人搭救,不然后果不敢想象。
這只是六隊人工作景象的小小縮影,他們之中,還有很多人駐扎在境外,甚至是環境最為惡劣的地方,要翻山越嶺幾十公里的山路,地表溫度高達七十度的沙漠,還有蚊蟲蛇蟻相伴……
常年在外,也就意味著,他們很難陪伴家人,錯失了不知多少重要的日子。當年甚至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好女不嫁地質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春夏秋冬不見面,回家一包爛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