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人民時代楷模事跡大全
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那么你知道哪些服務人民時代楷模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服務人民時代楷模事跡大全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服務人民時代楷模事跡大全精選篇1
12年來,在華坪女高畢業的1804位貧困女孩心中,張桂梅就是一支照亮她們前路的蠟燭。
10月17日一早,記者來到華坪中心鎮拉畢村村口,穿過一片菜地,跨過一條水溝,順著墻邊的小路,走進女高畢業生李小月(化名)的家。3年前李小月中考時,癱瘓多年的父親說:“只要能讀女子高中,就能上大學,我就放心了!”李小月如愿上女高時,父親已經去世。“家里沒有能力供小月讀高中,是女高免收學費、書費、住宿費,張桂梅老師每月還給小月700元生活費,小月才能讀完高中。”李小月今年考上了普洱學院,母親李良翠送她到普洱校門口。瘦削的李良翠連連感嘆:“小月今年考上大學,我正為上大學的學費發愁,張老師又送來了1萬元,湊夠了大學學費和生活費。張老師很偉大!沒有她和女高的幫助,孩子讀不了高中,也上不了大學。”
在華坪縣醫院檢驗科,有一位做事風風火火的女檢驗師,她叫高世婷,華坪女子高中第一屆畢業生。在檢驗科值班室里,高世婷對記者連聲說:“沒有張桂梅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喊她阿媽。”
2008年,家在華坪縣興泉鎮興泉村的高世婷初三快畢業時,父母先后去世,家里只有弟弟和年邁的爺爺。她的中考分數超過了縣一中分數線,可沒錢交學費。絕望時刻,華坪女高開始招生,張桂梅接納了她,不僅免學費書費,每月還補助她300元生活費,還把她弟弟接到兒童之家生活。因為心里還充滿對父母去世的悲痛,第一次見到張桂梅時,她禁不住全身發抖,張桂梅坐在她身旁,拍拍她的腿親切地說:“別害怕,好好學習!”此后張桂梅多次找她談心,讓她逐漸走出了悲痛的陰影,當了班長,3年后考上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她在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由張桂梅負責。大學畢業后高世婷回華坪縣醫院工作,有了幸福的小家,還能贍養爺爺。80多歲的爺爺常在村里自豪地對別人說:“我孫女在縣醫院上班呢。”
云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研究生李欣坪萬分感慨地說:“2011年中考結束,我很擔心自己像同齡女孩一樣,去打工或是嫁人生子。慶幸的是華坪女高發來一份錄取通知書,改變了我的一切。正是張桂梅老師和女高其他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成為一個佩戴鮮紅黨徽的研究生。”
12年來,麗江市貧困山區許多初中畢業的女孩,都走進了華坪女高的學堂,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使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其中今年高考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了一本。“多數畢業生成為教師、醫生、公務員和企管人員,還有邊防民警和海關人員。今年有2個畢業于華坪女高的大學生自愿參軍到西藏,現在全國各省市區都有我們女高的學生了。”張桂梅很開心。
“張桂梅帶動的不僅是華坪女高,還帶動了全縣所有學校。2008年女高成立以前,全縣中考升學率不到50%,2020年就達到了90%以上,近8年來全縣高考升學率在麗江市保持第一名。”華坪縣教育局黨工委書記胥國華說。
服務人民時代楷模事跡大全精選篇2
在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朱有勇這樣手把手地教當地村民種地,已經快五個年頭了。2015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60歲的朱有勇到這兒長期駐村,瀾滄縣地處中緬邊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剛剛來到這里,發現當地村民一年只種一季水稻,有20萬畝的松林,卻沒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怎么才能讓當地農民脫貧?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時間走遍了各個村寨。在走訪調研中他發現,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適合種植三七等中藥材。
三七怕光,人工種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間種三七,面臨病蟲害增多的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有勇帶領團隊開始“林下三七專項研究”課題。最終他們發現,在松林間的腐殖土里可以種三七,這樣不會損害松林生長,不打農藥同樣可以解決三七感染病蟲害。這項研究成果讓林下三七從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無公害的三七,市場價已經賣到每公斤5000元。現在,當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貧困戶出工出力,還能參與分紅。
林下三七種植讓村民有了額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瀾滄縣沒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種水稻,旱季土地閑置時,最適合種植怕雨水的馬鈴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種,三個月后就可以收獲,不但使冬閑地得到利用,錯峰上市的馬鈴薯,每畝地收入可達到近萬元。
服務人民時代楷模事跡大全精選篇3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一個國家來說教育是一件大事,對一個家庭來講更是一件大事。由于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適齡兒童無法正常入學,對上學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種奢望,但張桂梅,一個60多歲的老太太,瘦弱多病、無家無子,卻用行動讓無數名貧困女孩邁向了大學之路,實現了華麗轉身,她就是人間的“天使”。
我認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讓我們擺脫貧困的家鄉,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很榮幸自己是一名黨員,一名人民教師,我是我們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我的家鄉在比鄰越南的邊陲小鎮,那里純樸又愚昧,為什么這樣說呢,那里愚昧的思想認為女孩子沒必要讀那么多書,認為女孩子總是要嫁人的,沒必要為比人家培養,送女孩子讀書就是浪費錢財。即使在這種普遍思維的包圍下,我的父母頂撞著傳統,頂著巨大輿論的壓力和窘迫的經濟壓力最終還是把我送出了大山,送進了大學。
如今我的妹妹同樣也是我家鄉一名一線教師,有如此開明的父母是我輩之幸。在我的家鄉有很多和我一樣成績優異的女孩子,他們早早輟學打工,命運與我迥然不同,今天我能夠作為一名黨員,一名人民教師,是因為我有一個黨員父親,我的父親不只是一名黨員同志同時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也他時常和我們講他在部隊時趣事。他覺得最遺憾的事是他自己因為學歷的限制沒能留在部隊,他希望他的后輩能夠有不同人生,同時我也有一個優秀的母親,為了我們姐倆的學業,在那個盛行夫妻雙雙外出打工的年代,我們姐倆沒有做過一天留守兒童,父親在外打拼經濟,母親在家支撐家庭,雖然家庭不夠富裕,但是四口之家也很幸福,我的父母雖然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我工作的地方,鎮沅縣城。但是在我的心里他們是最成功的父母。如今我也是為人母者,自己才懂得父母的期望就是子女的幸福安康穩定。他們只是平凡父母中最為平凡的父母,他們能用僅僅識字的學歷把我們姐妹倆送進大學,送出大山,他們是最偉大的。
然而就在人人都羨慕他們有一對成功的教師女兒的時候,2017年的冬天,在家家都享受團圓帶來的喜悅時,我們的家天塌了,我家的頂梁柱倒了,當時距離過年只有三天了,除夕的團圓飯我們是在醫院吃的,在冰冷的醫院一家人有了一絲短暫的安慰,當時我們并沒有意識到父親的傷有多重。手術過后父親并未像我們像的那樣好起來,反而收到了無數次的病危通知書,及一次又一次催款單,看著那每天都在增加的賬單,在醫院的每個夜晚,我們誰也不敢主動說話,互相之間說的最多就是“你去吃點飯吧!”那時候沒有時間悲傷,只想著趕緊想辦法湊錢,我們一家四口,父親倒下了,母親強撐著。整個重擔落到了我的肩上,我沒有時間悲傷只想著快點湊錢,一定要把父親救回來,我的父親至今依然未痊愈躺在病床上,被診斷為高位截癱,終身與輪椅相伴,不知為何命運如此安排,本該安享晚年的時候命運如此轉折,還未享受到子女成功帶來的幸福,生活就給了他當頭一棒,雖然抱怨命運的不公,卻也無可奈何,生活總要繼續向前走,好在我們工作也算穩定總該有一絲安慰。
六年前剛大學畢業的我如愿以償的走上了自己熱愛的教師崗位,那會兒既欣喜又茫然,我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能干好這份神圣的教書育人的工作嗎?帶著疑惑和忐忑,我堅定的走上了三尺講臺,我想我是一名教師更是一名共產黨員。
剛開始被分配到馬鄧小學時,行李搬到宿舍,我的宿舍窗戶有六塊玻璃碎了五塊,都是用紙板封起來的,看著這宿舍條件以及學校所在的位置,心里有種苦說不出苦。當初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要來到離家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卻是這樣的教學條件,這里吃的東西不習慣那一夜輾轉難眠。第二天起床鈴響起,學生有條不紊,迅速就到操場上站好隊等著做早操了,這是他們給我第一個驚喜,不用老師督促自己把宿舍被子整理好,衛生打掃干凈。這時心里有點點安慰,我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準備迎接自己的從教生涯。
有時清晨聽到有人輕輕敲門打開一看是學生稚嫩帶笑的臉,聽到的是學生天真又緊張的聲音,老師這是我媽媽讓我帶給你的洋芋。放在門口后拉著小伙伴的手就跑開了,看著學生略帶害怕又欣喜的臉龐,這里的純樸感染著我,堅定著感動著我猶豫不決的心。
從那之后我都稱馬鄧小學為云端上的小學,感覺這樣叫它可以可以提升它的檔次,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慢慢的我也就習慣了這里生活,喜歡這里純樸的民風,
從那之后我都只想做一名普通教師,好好的教書育人,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對張桂梅來說,她這一輩子都在為貧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勞,為建立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面對旁人的不解、質疑甚至是謾罵,她都不予理會,牢記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擔,為改變貧困山區教育落后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現實情況,她四處奔走,拉贊助,搞募捐,最終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費女子高中成立了,這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而是無數貧困女孩改變命運的希望之門,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學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張桂梅的事跡感動著我們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她是我們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頑強拼搏,三尺講臺折射溫暖。華坪女子高中建校初期,身為校長的張桂梅遇到各類棘手的問題,籌集建校資金困難、教師隊伍人員流失,以及疾病的痛苦折磨,但是對教育扶貧的堅持和對講臺的熱愛支撐著她一步一步走下去,張桂梅同志的頑強拼搏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中,面對急難險重等困難時,部分人會出現躲避推脫、敷衍塞責的情況,這既不利于任務的完成,也會使政府工作者的形象在群眾心里大打折扣。我們要學習張桂梅同志精神,不僅要會“做事”,還要能“扛事”,面對“硬骨頭”,不繞彎、不敷衍,用理論完善決斷力,用實踐強化行動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釘釘子精神將任務落實,見行見效。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處?什么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著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系,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
無私奉獻,一盞明燈照亮前方。張桂梅老師雖飽受病痛折磨,卻依然堅持為教育事業奉獻所有的光和熱,她無私奉獻,為校園建設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她如細雨般潤物細無聲,不計功名,告誡學生要時刻銘記黨和國家的栽培,她用實際行動展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是我們黨員干部的指路明燈。基層工作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緊急任務而犧牲個人的時間,或由于一些特殊情況被其他人誤解,此時,我們更要要沉下心來做實事,不抱怨、不消極,學習張桂梅同志“舍小我、顧大家”的精神,用優秀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做事不計回報,功成不必在我,把群眾的認可當做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一把標尺,時刻謹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時代的新征程中腳踏實地、奮勇向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服務人民時代楷模事跡大全精選篇4
當主持人問道:“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的話,你還會選擇掃雷大隊嗎?”杜富國堅定地回答:“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哪怕一千次一萬次,我相信我都會一如既往地去選擇掃雷。因為我也是一名軍人,我做了一名掃雷兵,做了一名戰士應盡的職責。”
面對生死攸關的雷場,杜富國說:“怕死就不來當兵了,和平年代,雷場就是戰場,人民戰士決不能后退半步。”他將自己的微信名改為“雷神”,QQ名改為“征服死亡地帶”。受傷后,杜富國說:“我會為自己加油,努力成為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他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每天努力進行康復訓練,向命運發起挑戰。
“我的父親是一名黨員,我跟隨父親的腳步,現在也是一名黨員。參軍入伍、邊境掃雷、保衛人民、報效國家,這是一個很光榮的任務,我從不后悔,家人也從未后悔。”英雄的內心世界里,永遠是擔當使命的家國情懷。
他來自擁軍情懷濃厚的家庭
5月22日,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杜富國的父親杜俊正坐在老家院壩里休息。初夏的陽光普照大地,空氣中飄散著飼料發酵的氣味,一切平靜如常。杜俊站在院壩里,不時地望一望杜富國的房間。
1991年,杜富國出生在這個有著濃厚擁軍愛國情懷的家庭。杜俊講了一個杜家人人都知道的故事:琊川鎮開展剿匪斗爭時,有兩名解放軍戰士走散了,被惡霸抓住關了起來,命令杜富國的太爺爺看守好。一天夜里,太爺爺想辦法放走了兩名解放軍戰士,并制造了自行逃走的假現場。從那時起,一份軍人情結開始在杜家生根發芽……
杜俊年輕的時候曾渴望成為一名軍人,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杜俊有四個子女,分別叫富國、富佳、富民、富強,濃濃的家國情懷。杜俊說,他希望四個子女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個人,不管是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都要有責任心。”“無論做什么事,你都要用心去做,而不只是用手和腳。”從小,杜富國就聽著父親講做人的道理。
杜俊是這么教育子女的,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太平村村監委主任夏世國說,杜俊一家人勤勞智慧、善于經營,不僅讓自己家的經濟條件好起來,還經常出錢出物幫助村里的貧困群眾,義務為村里做了許多好事。“從打車塘到牛南丘的通組路是杜俊出資修建的,村里的人畜飲水工程也是杜俊墊錢修的。”夏世國感慨地說,“富國走上參軍路,和他父輩的影響分不開。”
杜俊還記得,那年剛參軍不久的杜富國回家休假,杜俊發現,兒子言談舉止像變了個人,已儼然具備一名軍人的風范。還在上學的四弟杜富強圍著身穿軍裝的大哥轉了幾圈,羨慕不已。趁哥哥不備,富強偷偷將那又長又大的軍裝套在身上,向村里的小伙伴炫耀。“富國心疼得不行,生怕自己的軍裝被弄臟,命令弟弟脫下來,然后仔細洗了一遍。富強氣呼呼地說,‘我長大了也當兵,不穿你的就是!’”回憶起往事,杜俊充滿快樂。
后來,杜富強真的跟隨哥哥的腳步,成為了一名軍人,如今駐扎在西藏邊疆。杜富國受傷后,杜富強曾一度感覺如天塌。杜富強紅著眼眶說:“他是我的榜樣,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他聽著紅軍故事長大
“成為軍人,要從我的家鄉說起。”杜富國說,湄潭是紅軍走過的地方,他從小是聽著革命先輩的故事長大的,從小就非常崇拜軍人,所以長大后也想參軍。
遵義,因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聞名于世。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司令部曾在杜富國的故鄉湄潭駐扎,保衛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更巧的是,杜富國家門前那條干凈整潔的通村路,就是當年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帶領部隊走過的地方。
在太平村,每當茶余飯后,當地老人就會講起紅九軍團的故事。村里放露天電影,杜俊常常帶子女們去看,《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壯士》《中國遠征軍》……都是杜富國兒時最喜愛的影片。每年,杜富國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同學們一起到紅軍墓前祭掃,到紅九軍團司令部舊址、浙大西遷紀念館參觀學習。
杜富國曾就讀的皂角小學,是一所有著特殊背景的學校。校園一角,立著一塊“皂角橋育幼院紀念碑”。抗戰時期,宋慶齡主持成立“中國急救戰區兒童聯合委員會”,貴州分會皂角橋育幼院應運而生。當時,它為淪陷區400余名孤兒(多為軍人遺孤)提供了學習和棲身之所,這是今皂角小學的前身。
吳東是杜富國小學時的語文老師,他說:“我們每年都帶學生們來到這塊碑前,讓每個孩子都知道這段歷史。”
“當時杜家三兄妹都在學校讀書,富國是大哥,總是照顧弟弟妹妹。”吳東清楚地記得,一次放學,他看到富民在校門口摔倒了,正欲上前,只見杜富國飛速奔過,一臉心疼地扶起富民,背著腳受傷的弟弟回家。一路上,吳東一直叫杜富國把弟弟交給他來背,杜富國一笑,倔強的嘴角上揚:“沒事沒事。”那是一段漫長的山路,杜富國的汗水直往下淌,直到實在體力不支,才肯讓吳老師幫忙背弟弟回家。
天城鎮中心學校校長金粟是杜富國中學思想品德課老師。金粟回憶,一次班上有同學生病,杜富國又扶又背地把同學送到了醫院。
張煒是該校七年級學生,他常常到杜富國先進事跡宣傳欄前凝神學習。“杜富國哥哥真帥,他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有這樣的校友,我感到很自豪。”
他在生死雷場上得到了錘煉
2010年12月,杜富國在湄潭的紅九軍團司令部舊址旁,穿上綠軍裝,戴上大紅花,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成為軍人后,杜富國時刻想著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得知組建掃雷大隊的消息后,他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書:“我思索著怎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衡量的唯一標準是真正為國家做了些什么,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這就是我的使命……”
從兒時到成年,有擔當、不服輸的精神,已深深烙在了杜富國的性格里。
剛到掃雷大隊時,由于文化基礎薄弱,杜富國首次理論摸底考試沒有及格。他把排雷理論知識點制成小卡片方便背誦,他把掃雷教材翻得卷了邊……從不及格到90分,他用了45天;臨戰訓練綜合性考核,他所有課目都被評為優。
掃雷,是一場又一場與死神的較量。為此,杜富國刻苦訓練搜排技能,在訓練中將鐵釘、石塊、彈片等混合埋設,并使用斜放、混合、覆蓋等方法增加難度,熟練掌握了10余種地雷的排除方法,將探雷器練成了自己的“第三只手”。2015年6月以來,杜富國先后進出雷場1000余次,累計掃雷排爆2400余枚,處置險情20多次。由于總是沖鋒在前,戰友稱他“雷大膽”。
從小時候照顧弟弟妹妹的“讓我來”,到上學時幫助同學的“讓我來”,再到軍營里、雷場上乃至生死一刻的“讓我來”……這,就是杜富國,一個在紅色基因浸潤中成長起來的英雄。
服務人民時代楷模事跡大全精選篇5
萬里長征總有第一步,錢海軍“走千戶、修萬燈、暖人心”的初心之旅,始于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承諾。
1999年的一天,錢海軍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所住社區的社區文書陳亞麗。“海軍師傅,你是電力方面的專家,以后小區居民有什么電力故障,你能不能幫忙給大家修一修?”“好的,沒問題,有什么事情你盡管叫我好了。”不等她說完,錢海軍就爽快地答應了。
在農村出來的錢海軍看來,鄰里間互幫互助,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更何況自己有這門技術,幫忙不過是舉手之勞。早在慈溪市周巷職業高級中學鉗工班就讀的時候,以義務掛箱服務的方式溫暖群眾的徐虎就走進了他的視線。“為人民服務從點滴做起,貴在堅持。”這是徐虎的信念,也成了錢海軍學習的目標。
在為社區服務的過程中,錢海軍發現了一個之前不曾被注意的群體:獨居老人。慈溪的城區有不少老小區,住在里面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或是子女在外定居不能陪在身邊,或是失去了老伴獨自生活,不僅生活起居上存在諸多不便,精神上也十分孤獨無助。“誰都有老的一天,誰都有渴望關心和幫助的一天,趁年輕,我一定要多服務這些老年人。”
錢海軍制作了500張名片,用放大的字體寫了簡簡單單兩行行內容:“電力義工”“錢海軍”。走到哪里,他就把這張簡單的名片分到哪里——
“騙人的吧?”有人懷疑他是騙子,把名片扔到垃圾桶里;“真的不要錢?”有人將信將疑,反反復復打量他;也有人愿意試一試,擰個燈泡,換個開關,修個電路,不管大大小小的難題,只要接到求助電話,錢海軍馬上到、馬上修,絕不拖延到第二天,而且從不喝老人一口水、抽老人一支煙,更不拿老人一分錢。
漸漸地,錢海軍的助老服務不再僅限于電燈、線路,而是擴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錢師傅,我的電視機壞了一個禮拜了,你能不能幫我修一修?”電視機、洗衣機、電磁爐,這些老人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器,總有故障的時候。這可難倒了錢海軍,電路和電器雖是一字之差,卻隔行如隔山。為了不讓老人失望,錢海軍自費購買了30多本家電維修書籍,潛心鉆研,自學常用家電維修技術,慢慢地,竟成了一把好手,博得了一個“萬能電工”的外號。這一點,錢海軍的汽車后備箱也能說明一二:后備箱里放滿了維修工具和備用材料,仿佛一個隨取隨用的“百寶箱”。不過,錢海軍說,“萬能”其實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不忍心叫那些信任他的人失望罷了。
用戶的嘴巴是最好的.宣傳喇叭,有個“萬能電工”“小錢師傅”免費給老年人服務的消息就這樣傳開了,錢海軍的電話號碼成了家喻戶曉的“電力110”。朱奶奶貼身的褲兜里藏著一個小錢包,里面是現金、超市卡、身份證和錢海軍的名片,“這些是最重要的東西,我隨身攜帶。”錢海軍的電話號碼,老人們抄在紙上,帶在身邊,寫在墻上,記在心里,成了他們生活中最可靠安心的存在。
正因為如此,錢海軍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忙的時候,一天有20多個求助電話,甚至在凌晨兩點鐘也有電話鈴聲響起,錢海軍從不推脫,隨叫隨到。甚至連除夕夜也奔走在為老人服務的路上,多少個除夕夜,錢海軍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為老人排除緊急故障,甚至有一年還用兩包方便面作了自己的“年夜飯”。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你找不到錢海軍,他不是在服務,就是在去服務的路上。
談起這些,錢海軍不以為意:“一年365天,可能這個老人就只給你打這一次電話。他們著急地有求于你,你不當急事辦,我做不到。”說著,他笑了起來:“我最好天天有人叫我去服務,他們肯來叫我,就說明他們相信我!”
這份相信,來自日積月累,也來自真心換真心。陳文品老人急病發作,錢海軍駕車送他去寧波就醫,不僅為住院手續忙前忙后,還先后探訪看望了6次;陳亦如老人家的馬桶堵塞,污物倒灌,錢海軍毫無怨言地收拾得干干凈凈;王愛春老人總能收到錢海軍送來的柴米油鹽,就連蔬菜也是擇洗得干干凈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