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時代楷模先進事跡
時代的英杰,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人民的英雄,為了人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最新時代楷模先進事跡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時代楷模先進事跡篇1
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學生常常受到同齡人羨慕,除了他們有一位“云朵媽媽”,還因為他們有一套自主研發的“云課堂”。
比如,手持一支智能云筆,一個學生在課業練習時停頓時間的數據會被反饋給授課老師,老師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上課狀態,從而作出相應的教學方式調整,設計更有效的針對性訓練。
為了把老師從煩瑣的教學事務中解放出來,投入更多精力去因材施教,吳蓉瑾提出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帶著她的“云團隊”,一步步構建夢想中的“云課堂”:
可自動調節明暗的教室燈光系統,可自動監測、觸發凈化設備的空氣凈化系統等“云系列”,讓學習變得更“智慧”,老師變得更“全能”。
“小學是一個孩子需要全面教育和定型的階段。我們的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該掌握孩子們生活的狀態,找準、找全他們成長的‘穴位’。”為了把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吳蓉瑾想盡辦法引入更豐富的課外教育,盡可能開拓孩子們的眼界和興趣。
可是,這些課程從哪里來?社會機構和企業開出的費用又怎么支付?吳蓉瑾冥思苦想,直到一個大膽的想法冒出來。
“您好,我是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校長吳蓉瑾,您能給我們的孩子送一些課程嗎?”當年,吳蓉瑾登門“求”課的場景,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原校長李小華依然歷歷在目。
花了點時間確認吳蓉瑾的真實身份后,李小華耐心聽完了她長達半個小時的懇請,由衷說了一句:“你是真的愛學生。”
文物鑒賞、西點制作……兩周后,由職校老師送教上門的13門職業體驗課陸續在盧灣一中心小學開起來了,兩校的合作也延續至今,成為上海市教育改革創新的一道亮麗風景。
孩子們的'課表豐富了,校長的日程更滿了。
每天早上7點半前到校,晚上10點半后離開,周末兩天概不例外。學校教師們都知道,吳蓉瑾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是家常便飯,忙起來有時一天只睡兩個小時。
“別人看我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其實很多時候我是在給自己‘找工作’,看到其他地方有好的課程,我就想能不能引進來,讓我們的孩子足不出校就能體驗,慢慢找到相伴一生的興趣。”吳蓉瑾說。
她是如此不惜時間——不論畢業了多少年,更不論是不是她的學生;不論是上海的老師,還是偏遠山區結對幫扶學校的老師,只要找到她,她就從來沒說過一個“不”字。
她又是如此珍惜時間——去外地授課,她總是請求對方把上課時間安排在下午。這樣她就能在講完課后直奔機場,連夜返回,第二天一早又能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微笑、俯身、摸一摸頭,師生互道一聲“早上好”。
今年47歲的吳蓉瑾,選了一幅很萌的圖畫作微信頭像——一個女孩駕著一片云,寓意放飛青春的夢想。
27年過去,夢想指引,初心未改。
最新時代楷模先進事跡篇2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當會上宣讀到“黃文秀”的名字時,鏡頭轉向了一位頭發斑白的老人——黃文秀的父親黃忠杰。替女兒戴著大紅花的他紅了眼眶、悄悄抹淚。
這位正值芳華的壯族姑娘黃文秀,長眠在了廣西百色市的百福園公墓。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而她卻沒有等到這一天。
1989年出生在廣西百色的黃文秀,2016年研究生畢業后毅然決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成為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2018年3月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2019年6月17日凌晨,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從百色市通往樂業縣的山路被突如其來的山洪淹沒,黃文秀不幸遇難,年僅30歲。
她被追授“時代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奮斗者”等稱號,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1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2021年6月29日,黨中央決定授予黃文秀“___”。
曾有村民問過黃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會想要來這么偏遠的農村工作呢?”黃文秀說,“百色是我的家鄉,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作為一名黨員,我有什么理由不回來呢?”
駐村期間,黃文秀總是在奔波。百坭村村民居住分散,剛來到這里時,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全村貧困戶的詳細情況,她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了運動服,逐一走訪全村貧困戶,繪制了“貧困戶分布圖”。每戶的家庭情況、致貧原因等,她都一一標注在筆記本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文秀和村“兩委”干部一起,帶領百坭村村民種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發展特色產業,提高村民收入。經過努力,全村種植砂糖橘面積從1000余畝發展到2000余畝,八角從600余畝發展到1800余畝。為打開市場銷路,她還多次組織大家學習電商知識,建立了百坭村電商服務站。
駐村一年多,黃文秀帶領百坭村88戶418人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增收6。38萬元。百坭村還獲得了2018年度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榮譽稱號。
“過去我們靠天吃飯,種養也是小打小鬧。文秀書記來后,引進了農業技術,找準了銷路,大家的信心足了。”村民班統茂在黃文秀悉心的指導和帶領下,不僅成功脫貧,還成了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同時,在黃文秀精神的感召下,班統茂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我也想像文秀書記一樣,為村里的發展盡自己的力量。”
2019年3月,駐百坭村滿一周年時,她的汽車里程表恰好增加25000公里。那一天,她寫下感言:“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
黃文秀利用周末時間回家看望剛做完第二次肝癌手術不久的父親。看著天氣突變,并且那段時間百坭村連降暴雨,她惦記村里的防汛抗洪工作,便急著返回百坭村。父親擔心路上危險想挽留她在家待一晚。“正因為有暴雨更得趕回去,怕村里受災,我馬上得走了。”叮囑了父親一句“按時吃藥”,黃文秀便啟程回村。誰也沒想到,這竟成了她留給父親的最后一句話。
一路上,黃文秀不斷與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干部聯系,詢問當地雨勢和災情,特別叮囑要關注幾個重點村屯,要立即組織群眾防災救災。回憶起當晚的情況,村黨支部書記周昌戰幾度哽咽:“那么危險的情況下,她想著的是村里的災情……”
黃文秀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黨的理想之中,理想才會更遠大。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這份莊嚴承諾,黃文秀始終踐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百坭村的“干部及駐村工作隊去向牌”上,原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今日去向情況被標注為“請假”。村委主任班智華解釋說:“村民與村干部覺得她并沒有離開,所以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懷念她。”
如今,百坭村里不僅屯屯通上了水泥路,惠及百坭村的高速公路、二級公路也已貫通;新建的村級幼兒園也迎來了入園的孩子們,村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奔頭。更令人欣慰地是,2020年底,百坭村脫貧摘帽。
“文秀書記”雖然走了,但是她的精神依舊由她的同事們延續著。身為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的楊杰興、黃旭先后接過黃文秀駐村第一書記的“接力棒”,投身到百坭村的扶貧工作。受到黃文秀精神感召的年輕人還有90后干部黃思薇。2021年3月,她成為了百坭村新到任的駐村干部……
“文秀的生命正值芳華卻戛然而止,令人無比傷痛。她堅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信仰的無比忠誠,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黃文秀的好友、曾經擔任廣西百色市凌云縣上蒙村的第一書記說,“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將激勵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勇于擔當作為。”
最新時代楷模先進事跡篇3
“來自廣西百色一個貧困家庭的女孩黃文秀,從石頭村里一路考入北京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她回到家鄉工作,響應號召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幾天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讓她30歲的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黃文秀在研究生畢業后本可以選擇留在大城市,過著安逸舒心的生活,然而她卻毅然回到家鄉,走上了選調生之路,成為百色市宣傳部的一名干部,而后她成為了樂業縣駐村第一書記。她將自己扎根在樂業縣,通過一次次的實地走訪,她帶領當地百姓發展種植業,使大家都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那天暴雨,她本可以選擇第二天在回去,可是她心里牽掛著村里,堅持連夜返回村里。狂風驟雨澆不滅她為家鄉奉獻青春的初心。
黃文秀的偉大在于她堅持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心里始終裝著的是黨和人民的事業。我們要向黃文秀同志學習,在思想上,堅守初心,堅定信念,堅持學習,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在工作中,立足本職崗位,勇于擔當上級賦予的職責和使命,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各個方面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那么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創造出不平凡的事跡。
初心不滅,青春無悔,黃文秀的事跡不僅感動了無數人,也同樣激勵我們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親切慰問。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文秀的精神深深打動并震撼著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的心。人生自古誰無死,碧血丹心照汗青。她選擇了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她的人生還不夠長但是已經足夠厚重。2016年她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回到家鄉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黃文秀同志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埋頭苦干,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我們的時代需要這樣的好青年。他們青春正好,具有高等教育學歷,本身具有了一身本領,但是追求的不是個人的小幸福,追求的是為了人民為了時代無私奉獻自己的青春。他們的就業選擇是邊遠窮困人才缺乏的地區。北師大研究生畢業,黃文秀的就業選擇給無數的高校學子提供了一個榜樣。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的舒適生活,想一想國家的需要。不要一味追求個人的安穩幸福,想一想底層人民對于人才的渴求,想一想民族對自己的呼喚。一個人不能只是為自己而活。
我們的人民需要這樣的好干部。年紀輕輕,她主動到基層去,到扶貧一線去,甚至愿意為此獻出自己的寶貴的生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她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悔的青春,踐行著一個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她北師大碩士畢業,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革命老區百色;她選擇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把雙腳扎進泥土,為群眾脫貧攻堅殫精竭慮;她忍痛告別重病臥床的父親,深夜冒雨奔向受災群眾,面對危險堅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來的山洪,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她的人生定格在芳華綻放的30歲。短暫的一生,留給了我們一座精神的豐碑。她堅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信仰的無比忠誠,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如今新時代的長征路給我們出了更多的考卷,我們一定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學習她的奉獻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用自己的努力,答好新時代為民服務的答卷。
最新時代楷模先進事跡篇4
礦山救援是一項集專業性、業務性、技術性、實戰性于一體的系統工程,要有頑強拼搏、勇于奉獻的精神,更要堅持科學決策、安全救援的原則。
在救護大隊的17年間,肖文儒參與處理煤礦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膽大心細、勇于拼搏,練就了過硬本領,積累了豐富經驗。
20__年,在處置山西華晉焦煤有限責任公司王家嶺礦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導施救。在救援關鍵階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偵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會同地方政府人員制定了嚴密的行動方案,奮戰8天8夜,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礦工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次救援被困礦工的壯舉,獲得了國內外的廣泛贊譽。“世界礦業史上最讓人驚嘆的救援之一”“成功書寫了人類的大營救”“‘中國礦工獲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跡之首”——許多國外權威媒體這樣評價。
1000多名救援人員,連續奮戰14個晝夜,救出11名礦工——山東棲霞笏山金礦“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說是國內難度最大的礦山救援案例之一。舉棋若定的肖文儒,為這個被稱為“教科書式的經典事故救援案例”,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起初,現場指揮部決定布置4個鉆孔進行施救。但因該礦巖層地質條件復雜,有構造破碎帶,2號鉆孔卡鉆廢棄。應急管理部工作組成員肖文儒果斷向指揮部建議——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一臺高性能鉆機和專業操作團隊趕赴現場救援。
事后證明,這是一子落而滿盤活的關鍵舉措。原來,13日開鉆的3號鉆,孔鉆至井下521米處時,井底偏移達7。4米。經專家組充分論證,決定由新調來的大地特勘隊對3號鉆孔進行糾偏透巷。17日13時56分,這個“生命通道”終于打通。
救援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可謂“一山放過一山攔”。由于3號鉆孔涌水在巷道積聚,工作組建議指揮部啟用備用的4號鉆孔代替3號鉆孔,承擔“生命通道”功能。為防止4號鉆孔發生涌水,肖文儒建議“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揮部采納。后來,被困人員轉至4號鉆孔下方,最終11人獲救。
肖文儒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在一次次救援實踐中得到有力印證,他是救援人員心中“權威”的代名詞,是新時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護大隊那些年,肖文儒不斷探索實踐救援新技術;為實現更加科學、安全的救援,他38年來不斷總結應急救援經驗,參與《礦山救護規程》制定和修訂,主編出版了《礦山事故應急救援典型案例及處置要點》等;為持續發展壯大應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層調研,為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特別是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建設貢獻了力量。
最新時代楷模先進事跡篇5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組織培養之恩,心懷鄉親養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為綠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退休后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最全面的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桿。軍人的血性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癥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斗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改善生態環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干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