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人物簡要事跡
“時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組織宣傳的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時代楷模人物簡要事跡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時代楷模人物簡要事跡參考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時代楷模人物簡要事跡(精選篇1)
張桂梅,中共黨員,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是媒體多年關注報道的一位先進典型人物。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系困難群眾,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她長期拖著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
張桂梅的事跡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處?什么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著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系,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媽”“張媽媽”。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于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跡,很有現實意義。
時代楷模人物簡要事跡(精選篇2)
過去四年,我的手機幾經更換,內存信息多有遺失,但這張照片始終保留在相冊的最底端——碧藍如洗的天空和數朵飄浮的白云之下,是有著漢文和藏文“拉薩”字樣的大樓,一群來自浙江寧波的訪客排成橫隊,戴著潔白的哈達,充滿熱情地向鏡頭打招呼。
那是我第一次參與錢海軍發起的電力志愿服務活動。腳下是海拔數千米的西藏拉薩貢嘎國際機場,時間定格在了2018年的6月23日15時40分。
此前,我已經以寧波日報經濟新聞部記者的身份,參與到寧波電力系統的多項報道任務之中,但對于錢海軍其人,只有模糊而粗淺的認識。
以這趟西藏之行為開端,他的形象日漸豐滿。2018年到2020年,我先后跟隨志愿服務團隊赴西藏仁布縣、吉林延邊州、貴州施秉縣等地“電力扶貧”,見證一個個生活在窮困、苦澀、昏暗世界中的家庭得到志愿者的幫助,邁出追逐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這期間,我對他的工作能力、個人品質有了更加深切的認識,也因此受到巨大的感召與鼓舞。錢海軍不再是只記錄在文字里的“道德模范”“勞動模范”,而是有血有肉的志愿團隊帶頭人“錢師傅”。
我該如何描述眼中的錢師傅?鮮紅的馬甲、明黃的安全帽,厚厚的蒸騰著霧氣的眼鏡,無論寒暑都不更改的短袖襯衫,急切而夾雜著濃重鄉音的話語,似乎沒有“模范”和“帶頭人”的高大上,但時刻散發著“我就在你身邊”的安全感。
當西藏仁布縣普松鄉果措村的66歲藏族老人羅培目睹家里明燈亮起,在鏡頭前熱淚盈眶,錢師傅卻將自己埋進黑暗,對角落里的電力設施進行檢查和測試;
當貴州施秉縣白垛鄉谷定小學的孩子們收到嶄新的教具,在“星星點燈”電力課堂里玩得不亦樂乎,錢師傅卻一頭扎進了食堂,努力為改善山窩窩里孩子們的伙食貢獻點力量;
當一天的拍攝和采訪任務結束,東北的寒夜漸漸侵襲進來,后院卻飄來了錢師傅的熱情有力的聲音,他正和吉林延邊城山子村的兩個孤兒女孩一起,在跳動的爐火旁聊著天、唱著歌……
我逐漸理解,電力志愿服務最耀眼的地方,往往在暗處。當燈光亮起的一剎那,錢師傅的使命就完成了,他將帶著疲憊的笑容悄悄退場,向更多迫切需要光明的地方奔赴。
2019年3月14日,我驅車來到慈溪,在志愿服務中心等到了風塵仆仆的錢海軍。這次采訪與過往不同,話題圍繞“新中國成立七十年”展開,希望他能和自己的父親一起,從“電力人”的視角回顧寧波電業發展的壯闊歷程。但聊到深處,卻依舊繞不開錢師傅最牽掛的志愿服務。
他告訴我,自己在童年時期經歷過長達數日的停電,那時的電還是昂貴稀有的“奢侈品”;成年之后成為電力從業者,又關注到了家庭表后線路改造維修的空白,以及貧困地區電力基礎設施嚴重匱乏的艱難處境。
正因為經歷過缺電、懂得電力資源的珍貴,才能切身感受到新時代里依舊受缺電困擾、甚至依舊長年生活在黑暗之中的痛楚,并愿意為之付出汗水、揮灑青春。
投身電力事業30年,志愿服務幾乎未曾間斷,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前進,動力從何而來?如他所說,無非是“電力人的責任心”和“老黨員的使命感”。沒有鏗鏘的話語,沒有激昂的姿態,但我分明看到了一顆滾燙的紅心。
一個月后的2019年4月17日上午,寧波市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揭牌、全市“千戶萬燈”項目啟動,意味著這個發端于慈溪一隅的志愿項目邁出了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推廣的重要一步。儀式最后,當所有的志愿者面對鏡頭合影時,錢師傅似有所感,突然轉頭看向一旁用手機拍攝記錄的我,高高豎起大拇指,露出了招牌的、淳樸燦爛的笑容。
這個畫面不僅定格在手機里,也定格在我的心靈深處。三年時光流逝,我們的工作關聯不再似過去般緊密,但如今再回看,胸中仍是激蕩萬千——能與錢師傅多次跨越山海播撒愛心、點亮光明,見證這支團隊不斷發展壯大,以點滴之力匯聚時代之功,幸甚至哉、與有榮焉。
時代楷模人物簡要事跡(精選篇3)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值得敬慕。他們看似平凡,卻用超越平凡的力量奉獻自己,溫暖他人。
寧波慈溪市供電公司職工錢海軍就是這樣的人,他扎根基層一線23年,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在業余時間免費為殘障人士、孤寡老人等提供服務,被百姓親切地稱為“萬能電工”。
這兩天,錢海軍的事跡登上《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中央媒體,讓更多人了解錢海軍23年來的愛心之舉,全國網友紛紛留言點贊,向錢海軍表達敬意。
5月6日,《人民日報》刊發人物通訊《錢海軍二十三年如一日堅持志愿服務——用真情付出點亮千戶萬燈》,講述了錢海軍1999年至今,累計志愿服務約2.5萬小時、結對幫助困難老人100余戶的真情故事。錢海軍通過實際行動,帶動著更多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海軍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們支持他。”妻子陳冬冬說。妻子從最初不理解,到跟隨丈夫加入幫扶老人的行動中來。在他們夫妻的影響下,女兒錢佳源也時常參與到志愿活動中,一家人還先后資助了27名貧困學子。
《人民日報》評論《微光成炬 薪火相傳》中說:穿上工作服,他是埋頭苦干、辛勤奉獻的“模范電工”;換上共產黨員服務隊的紅馬甲,他是孤寡老人身邊的“貼心人”。錢海軍二十三年如一日,如同一盞明亮的燈,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溫暖和光亮!
時代楷模人物簡要事跡(精選篇4)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難,是張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區條件艱苦,再加上張桂梅對工作要求嚴格,很多年輕教師難以適應。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師中有9名辭職,教學工作近乎癱瘓。
焦慮、沮喪的情緒包圍了張桂梅。在留下來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張桂梅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了入黨誓詞,誦讀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師眼里泛起淚花,他們被張桂梅的無私打動,他們要和張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辦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學。
留住了教師,還要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學生的家在偏遠山區,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達,但張桂梅要求自己“要親自到每一個學生的家里去看看”。
與張桂梅多次同去的華坪縣電視臺記者王秀麗,對家訪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發抖,甚至覺得鞋底會被腳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車休息時,我連車都不敢下,害怕自己會不小心跌下山崖。”
張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下懸崖粉身碎骨”。11年來,張桂梅在大山里走了近12萬公里,對1345名學生進行了家訪。家訪途中,她摔斷過肋骨、發過高燒、迷過路,還曾因身體虛弱暈倒在路上。
為了把兒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順利辦下去,張桂梅不得不四處籌款,但這條路同樣艱難。
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話說完,企業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張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腳上鮮血直流。無助的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
還有一次,她在街頭募捐,被人認為是騙子,有人還朝她臉上吐口水。離開人群后,疲憊、傷心、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著墻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后來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邀請她到北京錄制了一期節目,這期節目為她募到了100多萬元。
然而,沒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電話,哥哥想在彌留之際見見離家幾十年的妹妹。張桂梅思前想后,最終決定去錄制節目。她怕錯過時間人家就不讓她上節目了,她怕不上節目就會失去籌款的機會。等她錄完節目,哥哥已經過世。
時代楷模人物簡要事跡(精選篇5)
張桂梅,1977年6月,河匯村村民。在丈夫慘遇車禍身亡后,面對年幼的孩子和年邁多病的公婆,她斷然拒絕“好心人”讓其改嫁的勸說。最后,簽訂以“為公婆養老送終”為提前的入贅協議,招夫上門共同孝敬公婆,擔當養老撫幼責任,樹立了尊老敬老的典范。
擺脫喪夫之痛,以單薄的雙肩毅然挑起生活重擔
張桂梅出生于木石鎮儉莊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雖然家里經濟并不富裕,但卻是一個忠孝之家,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她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愛。
2002年,心地善良的張桂梅嫁到了河匯村,可就在2007年春,一場意想不到的車禍,不僅帶走了丈夫年輕的生命。巨大的悲痛讓她痛不欲生,一度喪失生活信心,但是看著風燭殘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頓時清醒過來——“絕不能讓喪失獨子的公婆整日以淚洗面,無依無靠,即使命運拋給我千斤重擔,我也要勇敢地肩負起身為兒媳和母親的責任。”。
于是,張桂梅掩蓋住心內的痛楚,每天早出晚歸外出工作,回家后悉心照料公婆和兒子,田間地頭更是經常看到她獨孤的身影。為了不讓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艱辛,張桂梅總是面帶笑容,于是歡聲笑語再次回到這個不幸福的家庭。
簽訂“入贅協議”,堅決為老人養老送終膝下盡孝
女人能頂半天,可是整個頂下來,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氣,生活十分艱辛。張桂梅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卻又幫不上什么忙,心里十分著急,于是就勸她早日改嫁。可張桂梅死不同意。善良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帶著孩子走,但誰愿意接受兩個不沾親不帶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沒有兒子,4個女兒又遠嫁外地,誰來照顧他們呢?兩老都已經高齡,身體均不好,婆婆王傳美有嚴重的氣管炎,公公張茂春腿腳不好,她實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這個擔子扛起來,這是我應該替丈夫承擔的責任。”張桂梅堅定地說。可婆婆王傳美看著不忍心,一再勸她:“梅子改嫁吧,你這么年輕,不要因為我們拖累了你,我們不會埋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話讓張桂梅淚如雨下,“娘,不要再說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帶著你們。”
最后,在大家的勸說下張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個前提,就是必須招夫入贅前夫家中,一起伺候兩位老人,否則她終生不嫁。她的這一要求在整個村子傳開來,很多適婚男人聽說后打了退堂鼓,然而還是有人被她這份執著的孝心打動了。忠厚老實的劉信聽說她的故事后深為感動,他認為張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說明她很孝順,有責任心,于是拍著胸脯答應了。就這樣,又一個家庭組成了,婚后,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時,對新的公婆張桂梅同樣照顧得很周到。劉信父母深明大義,也非常理解兒媳婦和劉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復了恬靜幸福。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盡心盡孝感動鄉鄰
在張桂梅家中,剛剛過世的婆婆王傳美生前,說起張桂梅和劉信,老人總是贊不絕口:“他們對我們真的很好,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比親生的還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張桂梅即便再忙,也會給婆婆梳頭,下午回來再晚,也會給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劉信每晚也會端著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間,與老人邊喝酒邊聊天,排解他們心中的孤獨。
可前不久,又一場突來的災難再次考驗著這個歷經風雨的家庭。劉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車禍不幸遇難,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對兩邊都需要照顧的老人和孩子,張桂梅和劉信誰都沒有撇下,為照顧兩邊的老人,他們經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間。目前,張桂梅和劉信的言傳身教,讓他們兩個幼小的孩子也有了遠遠超過自身年齡的責任和擔擋,不僅學會了料理家務,更學會了如何照顧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做一個好人。
“她對婆婆非常孝順,我們村里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張桂梅的河匯村村民于媜說,張桂梅逛街時看到好東西,首先想到給公婆買,每到過年,她都要給公婆買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還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熱熱鬧鬧地聚一聚。
在這個不是靠血緣關系維系的家庭里,他們勝似親人,其樂融融。如今,劉信到城區務工養家,張桂梅婚生了一個兒子后,重組的一家人在經歷風雨之后,又恢復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為先”張桂梅雖然簽訂的僅是一張明確責任義務的協議,但它卻有力表達了張桂梅孝敬公婆的決心,傳承和升華了數千年中華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