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潘東升事跡
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關于時代楷模潘東升事跡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時代楷模潘東升事跡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時代楷模潘東升事跡
著一身警服,他忠心赤膽、許黨許國,用生命鑄就不朽警魂;干一番事業,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以一腔熱血服務發展大局;守一方平安,他勇于創新、善于作為,以擔當盡責護萬家燈火。
他,就是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潘東升。今年9月25日,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年僅57歲的他突發疾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他將畢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獻給了公安事業,譜寫了一曲永恒的生命贊歌。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11月19日,中宣部向全社會發布潘東升同志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對黨,他一生赤誠
翻看潘東升的工作行程表,在他犧牲的前一周,工作如往常一樣安排得滿滿當當。
“他常說,當公安局長就是要睜著一只眼睛睡覺,時時刻刻都有事情。”想到潘東升,福州市公安局辦公室民警張云的聲音止不住顫抖,他說,潘局滿負荷甚至超負荷工作是常態,總是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他是累倒的。
一個人為何能夠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還要重?答案,藏在一次主題黨日活動中。
2019年8月22日,潘東升在閩侯縣龍山會議紀念館參加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時,在留言簿上鄭重地寫下:“永葆對黨的無限忠誠!”
一句誓言,一諾無悔,一生踐行。潘東升十分珍惜黨員的身份,每次繳納黨費后,他總要請黨小組組長在黨費登記本上蓋印戳,并細心珍藏。
對黨忠誠,不僅是潘東升的一生信念,也是他對福州公安隊伍的深情期盼。福州市公安局二級警務專員黃作璋對潘東升到任福州市公安局局長后上的第一堂黨課記憶猶新:“兩個多小時,潘局全程脫稿,深入淺出地講述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警察必須如何做到‘忠誠、干凈、擔當’。”
于潘東升而言,警察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值得用一生去踐行的使命。從警37年來,不管在什么崗位、擔任什么職務,他始終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奮斗激情、頑強拼搏的戰斗作風,在危急關頭敢打敢拼、毫不退縮,在原則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在一次案件偵辦過程中,辦案民警出現了畏難情緒,案子遲遲破不了。面對重重阻力,潘東升帶頭沖在一線:“你們只管放手去干,有壓力我來承擔。”在他的帶領下,案件最終告破。“他經常說,黨員干部就應該沖鋒陷陣,這也是人民警察對黨和國家應盡的責任。”福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支隊長陳慶回憶說,面對一些關系復雜、社會影響大的案件,潘東升總是主動擔責,讓大家沒有后顧之憂。
“我們共產黨人正是因為有信仰,才能戰勝一切困難,一路披荊斬棘走來。”潘東升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對理想信仰的追求與堅守。
為民,他滿腔熱情
潘東升犧牲后,短短三天,近萬人次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寄托哀思。他們中有同事、戰友,更多的是與潘東升僅有一面之緣甚至素未謀面的群眾。
“他是一個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好局長,怎么會走得這么早……”得知潘東升去世,福州市民王堅難以置信。
王堅與潘東升的相識,源于一次接訪。20世紀70年代,王堅隨家人僑居菲律賓,2014年他決定回國定居,由于年代久遠、材料缺失,王堅無法辦理中國居民身份證。就在他四處碰壁、心灰意冷時,2019年1月,潘東升和福州市出入境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主動找到他,向他了解具體情況,最終為他爭取到了中國公民身份。
群眾面前無小事。潘東升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6年5月8日,三明市泰寧縣池潭村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當地水電站施工棚內數十名工人被掩埋。潘東升得知消息后趕赴現場組織開展搶險救援。“連續奮戰5天4夜,他在沒過膝蓋深的泥漿中不知道走了多少個來回,沾滿了泥漿、浸透了汗水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三明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政委羅志懷回憶道。
同年,福州市臺江區排尾后巷民房著火,潘東升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后,得知火場可能有煤氣罐爆炸風險,便馬上命令擴大警戒距離,確保圍觀群眾遠離著火點。“當時他站的位置離著火民房非常近,我們臉上能感到明顯的灼燒感,但他毫不在意,一心撲在排查火災隱患上。”福州市公安局鼓樓分局副局長郝炬說。
牢記人民警察前面的“人民”二字,潘東升把百姓疾苦掛在心上,大力推進公安“放管服”改革,千方百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力攻堅民生服務堵點痛點難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擔任三明市公安局局長時,他全力推進“互聯網+便民服務”,清理行政職責496項,40個辦事項目審批時限比法定時限縮短了40%;新增網上辦事項目73項、網上便民服務項目149項,80%的審批服務項目實現網上流轉辦理,群眾滿意度不斷增加。
在福州工作期間,潘東升大力推進“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公安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的22%;創辦“臺灣居民出入境服務站”,在派出所設立“辦不成事”受理窗口,創新推出落戶“零門檻”、窗口“無否決權”工作機制以及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政策,搭建“榕警在線”網上平臺服務海外僑胞,通過一系列便民利企措施,努力做到群眾辦事“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
“我們必須換位思考,不能把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推到路中間。”潘東升時常這樣叮囑窗口單位的民警。
把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將人民的冷暖時刻掛在心中。直到犧牲前一周,潘東升仍在研究、準備交警部門出臺第4批“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
干事,他敢闖敢拼
帶領福建公安科技信息化走“大集中、大整合、高共享”的發展新路子;
創新啟動“智慧安保”系統,獨創“超算”疫情數據模型;
推動建立接處警“首接首移責任制”等一大批新機制;
……
計算機科學系軟件專業出身的潘東升,始終致力于科技通信、網絡安全等方面研究與實踐,是我省公安信息化建設發展的領路人和技術帶頭人,并于2000年作為福建公安隊伍唯一代表,入選“數字福建”專家委員會成員。
“他的很多想法都是超前的,到現在也不過時。”省公安廳科通處副處長董煜與潘東升共事多年。彼時,全省公安信息化軟硬件設施整體水平不高,各地分散建設,存在標準不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作為資深技術專家,潘東升敏銳地看到系統整合、數據共享、標準統一是大勢所趨:如果全省不對業務系統進行統一規范的建設,今后必然要不斷地整合各地系統。為此,他積極探索“大集中、大整合、高共享”的發展新路,實現公安核心系統全省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建庫、統一應用、統一運維,既減輕了基層負擔,又推動全省公安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跨越式發展,讓福建公安科技信息化實現從無到有、人有我優。
作為科技型、專家型領導,潘東升從不“擺架子”,總是樂于和大家共同探討鉆研。“現在每次遇到難題,我的第一反應還是想給潘局打電話請教。”董煜說。
每到一處,潘東升都會充分運用數字化思維,大膽創新,推動公安信息化建設發展——
他把大數據、云計算、系統聚合的理念引入福州公安交通指揮中心建設,在全國率先推出行人闖紅燈、機動車亂鳴喇叭、濫用遠光燈等“三大自動抓拍系統”,完成840個緩解城區交通擁堵的項目,整治748處道路交通安全隱患路段;
他提出“深度融合、體系支撐、整體作戰、專業打擊”理念,帶領隊伍建成一體化運行、集約化管理、24小時實戰化研判的合成偵查中心、合成情報中心,實現民生案件的快偵快破,2020年,福州全市“兩搶”發案數從一年700余起減少到77起,“兩搶”案件破案率升至100%;
為__基層一線“誰接警、誰處警”問題,他推動福州市公安局推出了接處警“首接首移責任制”,大大提升執法質量和效能。今年1至9月,群眾對福州公安民警接處警滿意率達97.94%,居全省前列。
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效,一份份優異的成績單,背后凝聚著潘東升的智慧與努力。
“正是在他的不斷創新,我們開展信息化工作更加專業、精準、高效,真正為城市安全筑起銅墻鐵壁。”福州市公安局情報信息中心政委鐘兆銀說,每天潘東升都會了解全市社會穩定等情況,在他犧牲的前一天,福州平不平安、安不安全,他一直關心。
為人,他正直溫情
潘東升留下的遺物中,一個隨身攜帶30多年的錢包格外顯眼。這個邊角已磨破的錢包里,夾著一張潘東升一家三口的照片,這是潘東升愛人送他的禮物,他一直帶在身邊。
潘東升的隨身物品,正如他的為人一樣,干凈、質樸。“他總說衣服干凈就好,即使是名牌,不干凈也沒用,人也要干干凈凈。”潘東升的妻子袁秋榕說。
從警37年,潘東升始終發揚艱苦奮斗作風,以近乎嚴苛的廉潔奉公、不留余地的清正自律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他不抽煙,也不參加應酬,多次在福州市公安局的大小會議上,向全市2萬多名民警輔警表態:“如果哪一天,哪一個民警看到我在哪個飯局上,你過來甩我兩個耳光!”
潘東升不僅在生活中克己自律,在工作中也從嚴治警、鐵面無私。“他總是教育我們要算好‘政治賬’‘經濟賬’‘感情賬’,叮囑我們要對職業懷著敬畏之心,干凈清白做事,珍惜這身警服。”張云說,潘東升如父如兄,看似嚴格,卻是最心疼民警的人。
2014年,潘東升在三明市巖前派出所調研時,看到基層民警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老平房宿舍里,僅有一桌一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擠在桌面上,冬天沒有熱水洗澡,食堂也沒辦法做飯,心里非常沉重。
“一定要給民警一個溫暖的家!”很快,三明全面開展“暖警工程”,基層民警的居住條件有了質的飛躍。
實施積分制“團圓計劃”,解決警察的職級晉升,提高警察待遇,推進民警補充醫療保險工作……一項項政策逐漸落地實施,離不開潘東升待警如親、愛警護警的溫情。
“只有個人的干凈,才有做人的底氣、干事的硬氣、從警的正氣。”潘東升用一生的奮斗堅守,用他的正直與善良、用他的熱血與生命,兌現了自己對黨、對人民警察這一莊嚴稱謂的錚錚誓言!
“潘東升同志始終對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心存敬畏,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沒有忘記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我們懷念他,也將以他為榜樣,奮發有為,干凈坦蕩,忠實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福州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王錫章說。
時代楷模黃文秀先進事跡
那個叫黃文秀的女孩,離開我們整整三年了。這個名字,我們并不陌生,每次想起的時候,都會有一種黃花綻放之美。她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她的精神卻永遠流傳。蘭谷遺芳遠,最美是文秀。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讀懂她身上的信仰之美、初心之美、擔當之美,接過接力棒,奮進新征程,以實際行動迎接__。
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誠之心,感悟文秀的信仰之美。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誠是一個人必備的品質。“作為一名黨員,我就必須謹記響應黨的號召,投身到祖國和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黃文秀,為我們留下了永遠的精神豐碑,時刻督促著我們要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堅守住這份忠誠,把自己當作革命的一塊磚,哪里有需要就去往哪里。我們要堅持在學習、工作中不斷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準確領會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的內涵實質,一絲不茍、精準精確地抓好各項政策落實工作。
以“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之心,感悟文秀的初心之美。
“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的黃文秀,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廣西百色,主動請纓,到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她說:“自己的家鄉,面對如此情況怎么還有理由不回來?”她還說:“只有真真實實的扎根泥土,才能真切的了解人民,才能讓他們相信黨不會拋下任何一個人。”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牢記為民宗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群眾的所急所盼轉化為工作方向和決策依據,注重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人民的高不高興、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水平的標準,將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辦在實處、辦出成效。
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奮斗之心,感悟文秀的擔當之美。
“越是危急越擔當,越是艱險越向前。”黃文秀擔任駐村書記之初,剛到百坭村時,面對地形不熟悉、鄉村偏僻、道路坎坷等各種困難,她也沒有退縮,僅用兩個月的時間,靠雙腳走遍了每一戶人家,用心用情在日記本中描繪出村莊路線圖。2068人,472戶人家,195戶為貧困戶……這些數據都是她用腳步丈量而得。一道道難坎兒被翻越,一根根硬骨頭被啃斷,在她的努力拼搏之下,百坭村的整體情況逐步改善,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實現了88戶418人脫貧,村集體經濟項目翻倍。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就要學習黃文秀身上拼搏奮斗、百折不撓的精神,做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在攻堅一線不折不扣抓落實、迎難而上挑重擔,用奮斗書寫無悔人生。
臧克家曾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黃文秀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實現了她的人生價值。在致敬時代楷模黃文秀的同時,我們也要用我們所學為我們的國家添一筆重彩!
時代楷模錢海軍人物事跡
錢海軍實在太忙了。2012年上半年,慈溪市供電局成立了“錢海軍服務隊”,專門給慈溪市民提供電力服務。錢海軍從單人行動變成了群體行動。去年3月,“錢海軍志愿服務隊”改名為“慈溪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志愿者也由最初的5人增到了上百人。
臺風中,有他們的身影。
2012年8月,臺風“海葵”在象山登陸,“錢海軍服務隊”連夜趕到象山,大型機械進不去,隊員們奮不顧身跳進螞蟥亂竄的淤泥田里,手拉肩扛。
2013年10月,臺風“菲特”襲來,“錢海軍服務隊”的隊員們淌過齊腰深的積水,為一戶戶居民維修電路。
殘疾人家中,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去年5月,“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對慈溪2700多個殘疾人貧困戶進行了排查,發現有1000多個殘疾人貧困戶家中存在用電線路老化、開關接觸不良等用電安全隱患,急需進行線路改造。然而,改造一戶成本在800元左右,錢哪兒來?錢海軍找到慈溪市慈善總會,籌到了資金,啟動了“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工程。去年夏天,當錢海軍來到龍山鎮方家河頭村給殘疾人改造線路時,發現該村一位獨居的智障殘疾人家中由于電線老化,已經兩年沒用上電了。他立即幫這位殘疾人修好了電路。看這久違的電燈,這位殘疾人高興得手舞足蹈。今年1月下旬,寧波下雪,錢海軍又拿著被子、春聯的米去看望這位殘疾人。
“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還推出了“暖心暖巢”服務,每月一次走進慈溪市掌起陽光托養中心,關愛殘疾人,給他們修指甲、剪頭發,陪他們聊天,和他們一起唱歌。
大家合力做志愿服務,使服務更貼心了。
2015年4月27日,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錢海軍赴京參加表彰會,忽然接到了滸山街道三碰橋社區重癥尿毒癥患者周龍琦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他的聲音很虛弱:我很難受,站不起來……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家里只有一個患老年癡呆癥的老伴。錢海軍馬上打電話給其他志愿者,大家以最快速度將老人送到醫院,搶救了過來。
17年來,錢海軍已經為上萬名老人提供過服務,最多的一天,他跑了16戶老人的家,將3位老人送到醫院看病。大愛在繼續,感動在繼續,越來越多的慈溪人加入到了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中心不傳出感人的故事:志愿者高棟寅結對慈溪古塘街道團圈社區孤寡老人朱春芬;志愿者王軍浩結對古塘街道青少年宮社區孤寡老人胡民熙;志愿者費婉女結對滸山街道金東社區許云娟……愛的盆景正在變成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