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人物事跡摘抄大全
事跡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你是否在尋找“時代楷模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摘抄大全(篇1)
8月31日,中央宣傳部以云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邱軍同志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的稱號。
邱軍,生前系甘肅省華池縣人民政府掛職副縣長。2018年12月,37歲的邱軍從中國化學工程所屬東華公司來到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擔任掛職副縣長一職。華池縣是孕育了“南梁精神”的革命老區,抱定“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信念,邱軍幾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一路走著看著。在上任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邱軍馬不停蹄地走訪調研了華池縣15個鄉鎮、111個行政村。在與老百姓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學會了華池方言,手里的扶貧筆記更是記得密密麻麻。老百姓沒有錢,邱軍去爭取產業扶持資金;沒有養殖知識,邱軍張羅著組織養殖培訓;沒有銷路,邱軍親自跑市場。就這樣,他帶領著貧困戶,發展起了牛養殖、沙棘、金絲皇菊等致富產業。
2019年底,華池縣5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43%,實現了整縣脫貧。悠悠百姓事,枝葉總關情,邱軍心里裝著的都是老百姓,卻唯獨沒有自己,2020年11月,邱軍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就醫期間,他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一張紙條,關心的仍然是華池縣各項產業的后續發展問題。2021年1月8號,邱軍不幸逝世,年僅39歲。
8月31日,央視一套播出的“時代楷模”發布廳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追授邱軍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跡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為邱軍同志的親屬代表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摘抄大全(篇2)
作為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區經理,錢海軍主要負責虞波、三碰橋等10個社區和編外12個社區近6萬戶居民的'用電服務工作,包括停電預告、用電咨詢、故障報修、調表核對登記、業務代辦、安全巡視、交費提醒、信息收集、電力宣傳、工作監督、糾紛協調、自助繳費等12項便民服務。在錢海軍心中,客戶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他說,每天有再不開心的事情,只要一接到客戶的電話,就什么煩惱都忘了。
由于工作繁忙,錢海軍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但他從不抱怨,而是以責任為動力,以專業為支撐,默默堅守在服務第一線,對每一位打電話求助的客戶始終保持著滿腔熱情。他為客戶排查隱患,不放過絲毫細微隱患,并積極向群眾宣傳安全用電、節約用電的小常識,在群眾中樹立了供電職工可信、可親、可敬的良好形象。
從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錢海軍就把“客戶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他積極踐行“服務社區居民,多辦實事好事”的宗旨,踐行國家電網人的社會責任,秉持奉獻精神,深入社區、學校、農村宣傳安全用電、節約用電知識,不斷改進優質服務,提升服務質量,打響了“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品牌。在長期的服務過程中,他恪守職業道德,不拿用戶一分錢、不抽用戶一根煙、不喝用戶一口水,還自掏腰包為一些孤寡、殘疾老人購置電線、開關、電燈等物件,逢年過節送去禮品和慰問金,給老人增添一絲溫暖。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摘抄大全(篇3)
“兒子,今年大年三十回來的挺早的,可以好好吃年頓年夜飯了,該不會有人再打電話來了吧?”
2016年2月7日是農歷大年三十,下午5點剛過,在慈溪市周巷鎮的一個小院里,傅秋芬老人看著趕回家吃年夜飯的兒子,感到很意外,當電工的兒子往年大年三十都是給別人修電路,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家。
“嗯……”兒子的回答有些微弱。因為,他也吃不準,會不會有人打電話叫他去修電路。果然,正說話間,兒子的手機響起了鈴聲。
“媽媽,你們早點吃年夜飯吧,滸西社區一位老伯家正吃年夜飯,電閘跳了,家里還有杭州來的客人……”兒子邊說話邊出了門。
爬在地上查看線路,站在凳子上給天花板上打孔……忙活了兩個小時,老伯家的燈亮了,屋里一片歡騰。
“你們慈溪這么好呀,大年三十打個電話,20分鐘不到就來了電工?”大伯家從杭州來的客人贊嘆不已。
這位個子不高,戴副眼鏡的電工叫錢海軍,46歲,是慈溪市供電公司職工、慈溪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負責人。他業余時間當志愿者已經17年了,給上萬老人和殘疾人送去了光明和溫暖。日前,他被評為全國“最美志愿者”。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摘抄大全(篇4)
2015年6月,上級決定抽組人員赴云南執行掃雷任務。聽到這一消息,杜富國頓時感到熱血沸騰。南疆雷患遲滯沿邊經濟發展長達30多年,有的村民為了生計不得不冒險趟雷區,有個村寨87人被炸得只剩78條腿。每當看到這些報道,杜富國的心里都久久難以平靜,恨不得馬上把雷魔徹底鏟除,還人民安寧,促邊境發展。
當杜富國把請戰書交給連隊后,有的戰友勸他:“地雷可不認人,何必去冒這個險?”但他卻認為,作為人民子弟兵,人民有危難,國家有需要,理應沖鋒在前。不少戰友見杜富國如此堅定,也紛紛報名。杜富國將微信名取作“雷神”、QQ昵稱標為“征服死亡地帶”,以此激勵自己建功雷場。就這樣,杜富國和來自不同單位的400余名戰友,踏上了為人民掃雷、為軍旗增輝的新征程。
“跟死神打交道,沒有兩把刷子不行”,這是排雷兵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干工兵,杜富國是半路出家,第一次摸底考核,排雷理論只得32分,技能課目也是一塌糊涂。杜富國告誡自己,想擔當就要有硬本領,想干事就要有真本事。為掌握排雷理論,他把知識要點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來背一背;為訓練探雷針手感,每天堅持練習上萬針,將營房前的草皮翻了個遍;為嫻熟操作探雷器,將鐵釘、彈片等混合埋設,采取斜放、覆蓋等方式增加難度,把笨拙的探雷器練成了“第三只手”。3個月臨戰訓練結束,杜富國所有科目考核全優,熟練掌握了10余種地雷爆炸物排除方法,實現了從“門外漢”到“專業通”的成功轉變,拿到了走向掃雷戰場的“入場券”。
排雷是和平時期最危險的軍事任務之一,排雷兵走的是“陰陽道”,拔的是“虎口牙”,過的是“鬼門關”,每上一次雷場,就是一次生死考驗。有一次,杜富國和班長許猛搜排作業時,發現一枚性能不穩定、殺傷威力大、裝有詭計裝置的反坦克地雷,這是他們首次遇到這種情況,手里都捏了一把汗。許班長命令杜富國退后、他來處置。可杜富國知道,人工搜排是生死相依的團體戰,誰多排一次就多擔一分風險,也能多給戰友一分保護,回想一年來每次遇險許班長總是沖在前面,杜富國強烈地意識到,危難關頭自己也應該挺身而出。杜富國立即拉下面罩搶先站到地雷前說,“班長,讓我來!”他小心翼翼清除浮土、去除偽裝層、拆除詭計裝置,那一刻杜富國雖然全身被汗水浸透,但特別激動,他為成功排除首枚反坦克地雷而驕傲,為人民群眾消除一處雷患、送去一份平安而自豪。
不怕艱難困苦、不畏傷殘犧牲、不計個人得失,這是排雷兵的真實寫照。記得和隊友唐世杰排雷作業時,發現一枚引信朝下的40火箭全備彈,清除表面浮土后,又連續發現4枚,并且引信裸露在外,處置不當就會引爆“雷窩”,這是排雷最危險的情況之一。唐世杰主動請纓,杜富國以組長的身份命令他撤到安全區域,自己上前排除了一觸即爆的雷患。其實當時杜富國也很發怵,但作為一名黨員骨干,危急關頭就應該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雷場就是戰場,隨時面臨傷亡。去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國在作業時突遇一枚加重手榴彈爆炸身負重傷。從此,他再也不能擁抱親愛的媽媽,再也不能看見心愛的妻子,再也不能和戰友們并肩征戰雷場,但他覺得這樣做是值得的。讓杜富國高興的是,在他負傷一個多月后,56名戰友手拉手、唱著歌,趟過當初血染的雷場,將其圓滿移交當地政府;讓杜富國欣慰的是,掃雷任務部署后,大隊官兵人人再次遞交請戰書,繼續戰斗在一線,履行著他未完成的使命,杜富國等著他的戰友們勝利歸來!
杜富國雖然對排雷中的傷亡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知道自己失去雙手雙眼后,他也是心亂如麻。有過擔心,擔心自己還這么年輕,本該盡孝的年紀卻因傷殘讓父母以淚洗面;有過彷徨,彷徨將來面對新的生活時是否能撐得下去;有過無助,無助自己連最簡單的吃飯如廁都顯得這么艱難。
前段時間,參加過邊境作戰的5位戰斗英雄來到杜富國的身邊給他加油打氣,雙目失明的安忠文英雄教杜富國如何使用盲人手機學習娛樂,雙腿截肢的王曙光英雄講述他如何考研讀博、成家立業的收獲體會,這些都讓杜富國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和力量。杜富國知道今后的路還很長,新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必須勇敢走向新的戰場,迎接新的挑戰。
洗臉,對正常人來說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可對于杜富國來說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妻子攙扶著他去洗漱間時,杜富國悄悄記下了下床后的步驟,但當自己嘗試時,用殘臂開門是最大難題。一次不行,再來一次,臂彎磨出血痕后也不放棄,堅持訓練了4天才擰開門。為了圓播音主持夢,他每天跟著手機軟件學普通話,跟著妻子的朗讀背記內容,當花一周時間把500多字的排雷故事完整播出后,杜富國仿佛又找到了人生的坐標。他深知:想要活得更有價值,就必須經受傷殘的考驗,不斷接受自己、挑戰自己、戰勝自己,讓傷后余生更加出彩。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摘抄大全(篇5)
黃文秀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主動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工作,并主動請纓到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2019年6月16日晚,黃文秀從百色返回百坭村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生命定格在30歲。
黃文秀出生于百色市田陽區一個農民家庭。由于父母身體不好,家境貧寒,她在國家助學政策幫助下才完成了學業。“是黨讓我家變好,我要入黨,回報于黨;是家鄉養育了我,我就應該學成歸來,回報家鄉;是祖國培養了我,我就到祖國最急需的地方,做最急難險重的工作,回報祖國。”黃文秀生前曾這樣說。
初心如磐、矢志如斯。2011年6月11日,在鮮紅的黨旗下,黃文秀舉起右臂,鄭重宣誓:“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熱血滾燙、誓言鏗鏘。從此,黃文秀將踐行對黨的誓言作為畢生追求。
2016年,黃文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作為優秀選調生進入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
工作剛滿一年,黃文秀就主動請求去基層。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田陽那滿鎮,她掛任黨委副書記,積極組建鄉鎮宣講團,將黨的方針政策送到基層一線。
2018年3月,脫貧攻堅激戰正酣。黃文秀主動要求到條件更為艱苦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樂業縣,擔任百坭村黨組織第一書記。“身為名牌大學研究生,為什么要到邊遠農村工作?”面對村民的疑問,她堅定地回答:“百色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到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
百坭村的貧困戶散居在11個自然屯,多數距離村委會10公里以上。黃文秀翻山越嶺走訪貧困戶,跟村民打成一片。
“她比我女兒還要親。”韋乃情是黃文秀的結對幫扶對象,她清楚地記得,僅2018年,黃文秀就到她家里探望了12次,除了宣傳政策,還幫扶她種上油茶,并協調解決養老補貼、醫療報銷等問題。
駐村期間,黃文秀跑項目、找資金、請專家,在百坭村建起規范化砂糖橘產業園,還手把手教村民用網絡拓寬農產品銷路。此外,她還組織人員新建蓄水池、安裝路燈、修建通村水泥路……駐村1年多的時間,黃文秀先后幫助全村88戶418人脫貧,將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到2。71%。
如今,沿著黃文秀生前繪制的百坭村“民情地圖”探訪,家家戶戶都變了模樣:班統茂住進3層樓房還買了小汽車,羅向誠的榨油坊和小賣部擴大了規模,廖氏電家里有了新廚房和冰箱……
黃文秀的先進事跡,激勵著廣大干部群眾_____、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不斷前行。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摘抄大全(篇6)
在學校里,孩子們都喜歡親切地喚她為“云朵媽媽”。新生入學季,“云朵媽媽”都會在每一張入學通知書上寫下字跡娟秀的簽名,畢業時,每個孩子還會收到一張印有自己聯系方式的紀念卡片:“有困難找‘云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每逢出差講課,他們的“云朵媽媽”都會盡量訂下午的火車或航班,以最快速度趕回上海,因為她要第二天清晨出現在校門口,迎接她最愛的孩子們。
在“云朵媽媽”的呵護下,孩子們在愛里一天天長大。每當他們看到吳校長,總會情不自禁地擁上前去抱抱她,而吳校長也會俯下身去,親切地摸摸他們的小腦袋,看看女孩的小辮子有沒有散開、男孩的外套拉鏈有沒有拉好。在吳蓉瑾的徒弟賀春秋眼里,她師傅每天巡視教學樓的那一萬多步里,“積攢的全是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的赤誠。”
面對信息社會帶來的巨變,學校教育應該有怎樣的改革實踐和行動探索?對此,吳蓉瑾開始了新一輪研究,探索之路是艱難的,但卻從未停步。終于,“云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破土而出”,成為全國首創。十余年里,由她領銜的“云團隊”探索的智慧課堂,把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打破了傳統“教室”概念,隨時、隨地、隨需助力因材施教。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摘抄大全(篇7)
錢海軍實在太忙了。2012年上半年,慈溪市供電局成立了“錢海軍服務隊”,專門給慈溪市民提供電力服務。錢海軍從單人行動變成了群體行動。去年3月,“錢海軍志愿服務隊”改名為“慈溪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志愿者也由最初的5人增到了上百人。
臺風中,有他們的身影。
2012年8月,臺風“海葵”在象山登陸,“錢海軍服務隊”連夜趕到象山,大型機械進不去,隊員們奮不顧身跳進螞蟥亂竄的淤泥田里,手拉肩扛。
2013年10月,臺風“菲特”襲來,“錢海軍服務隊”的隊員們淌過齊腰深的積水,為一戶戶居民維修電路。
殘疾人家中,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去年5月,“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對慈溪2700多個殘疾人貧困戶進行了排查,發現有1000多個殘疾人貧困戶家中存在用電線路老化、開關接觸不良等用電安全隱患,急需進行線路改造。然而,改造一戶成本在800元左右,錢哪兒來?錢海軍找到慈溪市慈善總會,籌到了資金,啟動了“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工程。去年夏天,當錢海軍來到龍山鎮方家河頭村給殘疾人改造線路時,發現該村一位獨居的智障殘疾人家中由于電線老化,已經兩年沒用上電了。他立即幫這位殘疾人修好了電路。看這久違的電燈,這位殘疾人高興得手舞足蹈。今年1月下旬,寧波下雪,錢海軍又拿著被子、春聯的米去看望這位殘疾人。
“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還推出了“暖心暖巢”服務,每月一次走進慈溪市掌起陽光托養中心,關愛殘疾人,給他們修指甲、剪頭發,陪他們聊天,和他們一起唱歌。
大家合力做志愿服務,使服務更貼心了。
2015年4月27日,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錢海軍赴京參加表彰會,忽然接到了滸山街道三碰橋社區重癥尿毒癥患者周龍琦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他的聲音很虛弱:我很難受,站不起來……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家里只有一個患老年癡呆癥的老伴。錢海軍馬上打電話給其他志愿者,大家以最快速度將老人送到醫院,搶救了過來。
17年來,錢海軍已經為上萬名老人提供過服務,最多的一天,他跑了16戶老人的家,將3位老人送到醫院看病。大愛在繼續,感動在繼續,越來越多的慈溪人加入到了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中心不傳出感人的故事:志愿者高棟寅結對慈溪古塘街道團圈社區孤寡老人朱春芬;志愿者王軍浩結對古塘街道青少年宮社區孤寡老人胡民熙;志愿者費婉女結對滸山街道金東社區許云娟……愛的盆景正在變成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