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事跡
朱有勇,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你是否在尋找他的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事跡概述,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事跡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系三農,扎根邊疆,掛鉤聯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跡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干部群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_____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跡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精選
“朱院士真的是實至名歸。”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西莉說。她向記者介紹了朱有勇于在國際著名雜志《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發表的學術論文《水稻遺傳多樣性及病害控制》。“這是我國科技界植物保護學科在該類高水平刊物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令業界感到震撼和鼓舞,他的學術光輝引領業界。”劉西莉說。
“其研究成果不僅對云南有重大意義,對全國、全世界都有重大意義,是對全世界農業生產的重要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榮廷昭,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對朱有勇都有這樣的評價。
宋寶安認為,朱有勇開創性地將生物多樣性原理和植物病害防治理論相結合,幾十年如一日在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領域攻關,實現了從基礎理論到應用技術,再到轉化應用各個層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完整科學體系。其成果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國家戰略高度契合,是當前我國全面推進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生態控害技術,充分體現了一個科學家的前瞻性、創新性。他發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時空優化技術被政府作為保障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成功范例。
時代楷模朱有勇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朱有勇主持建成了農業生物多樣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他帶領團隊進行生境多樣性的研究,在干冷河谷區、干熱河谷區、冬作區開展了葡萄和葡萄酒研究、柑橘類檸檬種植研究、冬季馬鈴薯高效生態種植研究以及三七克服連作障礙研究等,在三七產業、冬季馬鈴薯產業、香格里拉高原葡萄酒產業、檸檬產業的農業關鍵技術上有突破和創新,為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1] 。
學術論著
根據2020年1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朱有勇先后在《Nature》等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60余篇,出版專著5部 [4] 。
Zhu, Y., Chen, H., Fan, J., Wang, Y., Li, Y., Chen, J., ... & Mew, T. W. (2000).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 [J]. Nature, 406(6797), 718. [8]
承擔項目
根據2020年1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朱有勇先后主持973項目1項;完成863、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發展銀行及省部級項目20余項,研發技術累計推廣面積1億余畝 [4] 。
2022年5月,朱有勇帶領團隊首次在中和營鎮開展了水稻旱地種植,試驗田預計每畝產量能達到500公斤,本次實測產量超出預期產量。水稻旱地種植盤活了山區農民的土地,提高了土地輪作利用率。 [25]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0年1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朱有勇先后獲得發明專利二十余項;國際、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8項;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稻米年科學研究一等獎,國際農業磋商組織優秀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云南省自然科學研究一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 [4] 。
時代楷模朱有勇人物評價
從農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將論文寫在了田間地頭上,老鄉們親切地稱他為“農民教授”。(人民網評)
朱有勇院士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長期扎根云南省瀾滄縣扶貧一線,將科研成果積極應用于扶貧事業,走出了一條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新路徑,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____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思想的忠實踐行者。(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