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文物界泰斗孫機先生事跡
著名考古學家、文物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孫機6月15日上午逝世,享年94歲;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致敬中國文物界泰斗孫機先生事跡,致敬孫機先生!
致敬中國文物界泰斗孫機先生事跡(精選篇1)
孫機,1929年生,山東青島人。文物學家。1949年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后到北京市總工會工作。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后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現為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國博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
著有《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仰觀集》《中國圣火》《從歷史中醒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等。
致敬中國文物界泰斗孫機先生事跡(精選篇2)
孫機1929年出生于山東青島,1949年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1951年,孫機師從沈從文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并協助沈從文整理中國古代銅鏡。1955年,孫機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跟隨著名考古學者宿白學習如何用考古學方法研究漢唐時期的中國文物。1960年畢業后留在北大歷史系資料室工作。1979年調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評為副研究館員,1986年評為研究館員,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1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孫機精于文獻與實物互相對照和印證的研究方法,在古代輿服、科技史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著有《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叢談》、《尋常的精致》、《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孫機談文物》、《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載馳載驅——中國古代車馬文化》等多部作品,也是《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編委兼古器物分支副主編。
孫機在專業研究中為人們理解中國古代的服飾與文化提供了許多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理解,比如在《中國古輿服論叢》中,他就通天冠、進賢冠等古代冠冕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對中國服裝史上若干重大的變革,如南北朝后期我國服裝由單軌制變為雙軌制,遼、金、元、清服制政策的區別等,均根據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做出了較透徹的分析。他也十分關注中國考古學的未來,在采訪中他曾表示,不是所有的專業都能平均地發展,一些冷門專業例如考古學,未來發展的趨勢應該是“小而精”。
除此之外,孫機也非常重視文物研究的公眾影響。2019年,孫機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指出,跟很多古代文物一樣,古代服飾也能寄托公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并對當下歷史電視劇、電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服裝搞得這么混亂,把古人都弄得一鍋粥似的,就會削弱愛國主義的感染力”。
孫機一輩子都在和文物、古籍打交道。面對有償“鑒寶”,他曾嚴詞拒絕:“我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委員,如果國家從海外收回一批文物,我們要去看看(鑒定真偽),別的一概不參加。”
孫機先生所著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曾被評選為“2014新京報年度圖書”。這個年度最重要獎項每年只頒發給一本著作,而本書獲得此獎實至名歸。如頒獎辭所說,“孫機先生,集數十年學術積淀,歷數這些物質身上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變遷。他的解說,讓古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現場逐漸清晰,在古代歷史的宏大敘事中被淡忘和忽視的部分,也因此得到了填補。孫機的埋首著述,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橋梁”。
2015年1月6日《新京報》曾刊載孫機先生的訪談,我們在此回顧這篇訪談,再次走進孫機先生的考古世界。
我們現在說的文物,在古代大部分不是生活用品就是生產用品。鼎是煮肉的,簋是盛飯的,尊是盛酒的,它們都是日用品,當然有的日用品本身也是祭祀的禮器,這就是說給它地位提高了,但是它也是從日用品那來的。其他的很多,可能是生產的或者是打仗的武器,都是實用的東西,所以你得了解文物背后的生活。寫這本《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都是這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東西了解古代的物質文化生活。
——孫機
致敬中國文物界泰斗孫機先生事跡(精選篇3)
在斷代研究方面,孫機系統地總結了幾乎全部已發掘之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全部漢代文獻記載,以文物與文獻相比照的方法,分類整理考訂,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是漢代物質文化研究的專家.
在古代車制研究方面,孫機論證了中國古車的本土起源說;主持設計了山東淄博的"中國古車博物館"。
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孫機對其發展系統進行清理,并對其中的無數細節進行闡釋考證,撰有重要論著。
孫機曾對古代金銀器、樂器、裝飾品、佛教藝術品以及飲食等諸方面反映出的中外文化交流之事例進行研究,所撰論文亦結集出版。
孫機嫻于文物鑒定,特別熟悉漢以后的文物。曾鑒別出數十種以前從來未被認識的文物。是中國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孫機的主要著作、論文包括:《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中國圣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孫機談文物》、《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等。
致敬中國文物界泰斗孫機先生事跡(精選篇4)
據公開資料顯示,孫機,1929年出生,1960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
文物專家、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國博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美協評出的“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獲國務院授予的特殊津貼。著有《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中國圣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仰觀集》等。
致敬中國文物界泰斗孫機先生事跡(精選篇5)
孫機20世紀50年代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從考古學泰斗宿白,是我國著名文物專家,研究成果卓著,獲聘中國國家博物館名譽院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在文物鑒定領域,孫機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級專家。
多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民間文物收藏熱潮持續高漲。特別是在媒體策劃、宣傳推動下,民間鑒寶異常活躍,“有償”鑒寶比比皆是,不少“專家”親臨現場,為五花八門的民間“寶物”提供“有償”鑒定,“專家”們因此獲益豐厚。
但是,孫機不為所動,一律謝絕“有償”鑒寶。他強調,“文物研究是科學,做研究不是為了掙錢,就是為了做這門學問。”“如果國家從海外收回一批文物,我們要去看看(鑒定真偽),別的一概不參加。”這些話字字鏗鏘,擲地有聲,令人感動。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上名目繁多的鑒寶活動,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其中,不乏魚目混珠的“寶物”得到“專家”認可,獲頒鑒定證書;更有贗品“藏品”通過“專家”鑒定,身價立馬飆升百倍,榮登各式大雅之堂……引發爭議數不勝數,不時見諸媒體。
不少人說,民間收藏“水很深、很渾”,主要指“藏品”鑒定環節不乏“貓膩”。一方面,“藏品”都得靠專家鑒定真偽,一件民間“寶物”價值幾何全靠專家“掌眼”;一方面,鑒寶“專家”隊伍復雜,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不乏“南郭先生”;另一方面,有些“專家”熱衷“有償”鑒寶,或見錢眼開、信口開河,或看錢鑒定、按需“斷代”。
由此看來,收藏界的“水”很大程度上是由某些不負責任的“專家”“攪渾”的。這些“專家”與孫機相比,論學術成就和鑒定水平,無一可望其項背;論學術倫理和職業道德,更有云泥之別。兩相對比,更可感受孫機謝絕“有償”鑒寶之難能可貴。
在我國,像孫機這種級別的文物鑒定專家鳳毛麟角,被各種鑒寶組織者“盯上”實屬正常,如果他愿意陪同“出去轉一圈”,百萬“入袋”算是“小菜一碟”。而孫機偏偏心無旁騖、專注學術,不為金錢所動,堪稱文物考古界一股清流。對“有償”鑒寶趨之若鶩的“專家”們,是否應當為此感到“臉紅”,并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