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
你是否在尋找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體現了什么精神?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篇1】
萬步炎,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學海洋礦產資源探采裝備與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海牛”科研團隊負責人。30多年,逐夢深海,從領銜研發中國首臺深海鉆機,到研制“海牛Ⅱ號”,不斷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
在萬步炎的人生詞典里,“祖國”一詞分量最重。
“祖國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喚,就是偉大的使命。”上世紀90年代初,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懷著對海洋資源勘探事業的熱愛,他謝絕日方高薪挽留,毅然回國。
30多年,萬步炎廢寢忘食,潛心研究,在他的帶領下,我國鉆機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而且創造了海底鉆機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2021年,萬步炎領銜成功研制首臺“海牛Ⅱ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鉆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標志著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海上科考,一年六分之一的時間在海上,無懼風浪,迎難而上,萬步炎和他的團隊在世界各大洋海域實施超過2000次海上鉆探,完成20多座國際海底礦山的普查勘探,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和維護我國國際海洋權益作出了突出貢獻。
堅信“國家每一個落后于人的地方,都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一直以來,努力把科研事業做到極致,填補了一項項技術空白,萬步炎始終堅持著夢想,向著更深、更廣闊的海底挺進。
“建議國家支持湖南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_,萬步炎最關注科技創新的話題,他建議國家切實加大投入,在湖南布局更多具有全局性、引領性、基礎性的科研平臺;探索新型創新模式,在湖南設立“四鏈”融合發展試驗區,先行先試,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產業+金融+人才”融合發展模式和路徑,為湖南科技創新注入更多動能。
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篇2】
萬步炎,湖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他帶領“海牛”團隊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我國海洋礦產勘探技術和裝備研發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萬步炎教授帶領團隊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碧海深藍,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一批批“海牛人”、湖南科大人的生動縮影。他的先進事跡非常感人,可親可學。”湖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唐亞陽表示,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要發揮自身優勢,胸懷“國之大者”,勇于擔當作為,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力量。下一步,校黨委將組織全校各單位開展向“時代楷模”萬步炎教授學習活動,引導廣大教師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再立新功。
“在團隊成員以及學生的眼里,萬步炎教授既是勇攀高峰的科學家,又是立德樹人的好老師。我將以萬步炎教授為榜樣,與‘海牛’團隊其他成員一道,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最高追求,再接再厲,勇毅前行,讓更多的‘國之重器’在更深和更廣闊的海底綻放異彩。”作為萬步炎授的首位博士生,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永平從讀書到工作,得到了萬步炎無微不至的指導和資助。他表示,國之所需,吾之所向。在海洋礦產勘探技術和裝備研發領域,還有不少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等待著廣大科技工作者去突破。相信只要堅持不懈,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一定將為國家深海勘探領域做出應有貢獻。
“萬步炎教授榮獲‘時代楷模’稱號,不僅是湖南科技大學的榮光,也是機電工程學院全體師生的榮光。”湖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夏莉說,學院師生將學習好這位“身邊的榜樣”,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聚焦解決實際問題搞科研。同時,全力建設好“海洋裝備與工程技術學院”,辦好“海牛班”,努力培養更多具備“海牛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和新時代領軍人才。
“萬步炎教授已成為湖南科技大學學子心目中的‘頂流明星’。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只要心懷祖國,只要保持熱愛,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湖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21級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黃泓表示,今后將時刻以“時代楷模”為旗幟、為方向、為標桿,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學院和學校,為祖國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篇3】
萬步炎已成為湖南科技大學師生追捧的“明星”。前不久,他在湖南科技大學立德樓,與該校200余名師生分享了_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創新和教育,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盼。”萬步炎說,要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提升我國科技創新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
萬步炎和“海牛”團隊持續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國深海海底鉆機從無到有,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2021年,萬步炎領銜成功研制首臺“海牛Ⅱ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鉆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標志著我國在這一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萬步炎與師生分享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歷程。他希望,廣大師生要從實驗室里走出來,緊盯被“卡脖子”的領域,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科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我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能參與國家的最高決策,這是責任與使命。”萬步炎表示,他將繼續砥礪前行,向著更深和更廣闊的海洋挺進,為祖國培養海洋強國人才,不辜負人民的重托。
聽了宣講,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學生王少露說:“萬老師在深海資源與地質鉆探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欽佩。他的事跡和宣講,讓我更加堅定信念,要扎實錘煉本領,深耕專業領域,扛起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與使命。”
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篇4】
他像“海牛”的鉆頭一樣,鉆透一切困難。他帶領團隊,實現了我國海底鉆機裝備與配套地質鉆探技術的突破。
他,就是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主任萬步炎。
1999年,萬步炎帶領團隊“出道”,啟動海底鉆機關鍵技術自主研究。他的夢想,是成為我國租用國外鉆探船開展海域資源勘探的“終結者”。
4年后,萬步炎團隊研制出我國首臺深海淺地層巖芯取樣鉆機,助力我國實現了海底鉆機技術“從0到1”的跨越。此后,海底中深孔巖芯取樣鉆機、“海牛I號”海底多用途鉆機系統、“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相繼研發成功。鉆的深度,也從不足1米,直到世界領先的231米……
在海洋中深鉆,“海牛”系成功鉆孔2000余個,助力我國完成了多座海底礦山的普查勘探,開創了我國利用海底鉆機開展海底工程地質勘察的先河。
現學現用,他實現了海底鉆機“中國造”
2021年4月7日23時許,萬步炎團隊自主研制的“海牛Ⅱ號”下海,在超2000米的深水中,成功下鉆231米。
那一刻,科考船上歡呼雀躍。中國,鉆出了世界海底鉆機鉆探深度新紀錄,遠超日本海底鉆機鉆探深度。
萬步炎眼角濕潤,誰說中國水平不行?
1985年,萬步炎分配到長沙礦山研究院,并進入初建的海洋采礦研究室工作。1992年,他受邀去日本開展海洋技術合作研究。
獨特的創新見解和超強的動手能力,讓日本愿意高薪留住這個人才,給出的理由之一是,當時中國海洋技術研究的整體實力薄弱。
為什么不行?憑什么不行?萬步炎心里極不服氣。回國后的一次科考,更徹底影響了他的科研生涯路徑。
1999年,萬步炎登上遠洋科考船。船上的鉆探裝備,小到樣品管,大到取樣器、地質絞車,幾乎都是“洋品牌”。讓他特別糟心的,還有一臺以每天8萬美元從國外租賃來的老舊海底鉆機。
機器老舊,加上操作人員的技術不嫻熟,團隊在“海漂”了兩三個月后,竟一點可用的樣品都沒鉆到。
深受這兩件事的刺激,萬步炎立誓,一定要將深海資源與地質勘探的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開啟這項研究,萬步炎也是“半路下海”。他的本科和研究生主攻陸地上的探礦工程。為研發海洋勘探先進技術,他不得不自學電學、工學、物理、液壓、計算機軟件、機械加工、編程……
2003年,團隊研發出了我國首臺深海淺地層巖芯取樣鉆機,并在水下成功下鉆0.7米,取出第一個樣品。技術“破冰”,團隊越來越有自信,下鉆越來越有“深度”。
“到目前,深海下鉆231米依舊保持著世界紀錄。但我們希望我們的裝備,能在更深和更廣闊的海底進行地質鉆探取樣。這也是我們未來的方向。”萬步炎說。
面對困難,他號召團隊像海牛鉆頭般能“鉆”
2021年3月,“海牛Ⅱ號”在完成一次1000米級水下測試后準備返程。不想,問題總比預料的多。一臺進口配套收放絞車系統出現故障,無法從水下收回。緊急聯系廠家,也無法解決問題。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日氣象預報警示臺風即將到來。這意味著,他們只有48小時的時間用于回收設備,否則只能砍斷纜繩撤離逃生。但后果是“海牛Ⅱ號”只能石沉大海,將帶來幾千萬元的損失。
平日里,萬步炎對科研經費精打細算是出了名的“斤斤計較”。在研制“海牛”系的過程中,他帶領團隊幾乎包攬了所有損壞部件的維修。讓他舍棄幾千萬元的設備,實在做不到。
“自己修吧!”萬步炎決定。
接近30個小時,持續找問題、解決問題,團隊趕在臺風到來前將“海牛Ⅱ號”順利收回。
“我們要像海牛的鉆頭一樣,鉆透一切困難。”萬步炎說。
“吝嗇”經費開支的萬步炎,也十分“吝嗇”時間。在“海牛Ⅰ號”研制期間,科技日報記者通過湖南科技大學向他預約對這一突破性技術進行采訪。幾經聯系,終于在制造“海牛”的廠房外見到了他。
但萬步炎明顯很著急:“我們挺忙的,還有好多科研任務。你有什么要問的請盡快說……”
科研任務忙,也成了他回絕應酬的理由。“作為科研人員,首先要全情投入。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吝嗇”出的成果,也令他頗為自豪:“當初在日本進修時,他們擁有完整的海洋學科,而我國的海洋學科剛起步。今天,我國80%的勘探設備及零部件都實現了國產化。而且,目前國外在海底實際最大鉆深只有147.4米,但我們能做到231米。”
上好“兩課”,他為國家培育杰出人才
30余年的科研工作,讓萬步炎驕傲的,除了海底鉆機鉆探深度的一次次突破,還有為我國海底鉆機事業培育了急需的專業人才。
萬步炎有一個“兩課”理論:海洋是教室和課堂。走進海洋是專業課,吃苦耐勞是必修課。
只要是萬步炎的學生,到了海上、進了實驗室,都得拿起錘子、扳手、電焊,跟著他和工人一起干活。
萬步炎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實驗室內無法完美模擬海上現場狀況。每年,團隊都有大量時間在海上度過。科研設備的問題,在船上最容易集中顯現。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排除故障,解決問題,十分考驗學生的實踐水平和知識的遷移運用。因此,每每遇到問題,萬步炎都盡量交給學生去學習解決。
“海洋研究離不開大海。每次出海時間長,生活艱苦,日子也相對單一枯燥。我對學生最基本的教育,就是要獨立、不怕吃苦。海上科考不分晝夜,故障出現不挑時間,所以我們包括學生,都會分成幾個小組連班倒,碰上緊急情況,誰都沒得休息。在海上要克服暈船問題,還得像工人一樣該掄起工具時絕不手軟。”萬步炎說。
這就是他給學生上的另一堂“吃苦耐勞”課。
此外,萬步炎還有一大愛好,就是開“海上講堂”。通常,出海前,他都會為學生準備講座內容,包括海洋研究、天文、量子力學、相對論,甚至音樂,一來豐富他們的知識面,二來幫助學生減少海上生活的枯燥感。
截至目前,萬步炎團隊培養了8名博士和42名碩士。這些學生,都已成為“鉆”在我國海洋事業上的一顆顆螺絲釘。
“國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萬步炎所在的湖南科技大學海牛樓里,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這樣一行醒目的字。
國之所需,吾之所向,是時代最需要的一種信仰與精神。萬步炎和他帶領的“海牛人”,始終帶著這種信仰,在奮力實現我國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道路上拼搏,在碧海深藍里“鉆”研。
2023年“時代楷模”萬步炎先進事跡【篇5】
1999年,萬步炎帶領團隊“出道”,啟動海底鉆機關鍵技術自主研究。他的夢想,是成為我國租用國外鉆探船開展海域資源勘探的“終結者”。
4年后,萬步炎團隊研制出我國首臺深海淺地層巖芯取樣鉆機,助力我國實現了海底鉆機技術“從0到1”的跨越。此后,海底中深孔巖芯取樣鉆機、“海牛I號”海底多用途鉆機系統、“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相繼研發成功。鉆的深度,也從不足1米,直到世界領先的231米……
在海洋中深鉆,“海牛”系成功鉆孔2000余個,助力我國完成了多座海底礦山的普查勘探,開創了我國利用海底鉆機開展海底工程地質勘察的先河。
現學現用,他實現了海底鉆機“中國造”
2021年4月7日23時許,萬步炎團隊自主研制的“海牛Ⅱ號”下海,在超2000米的深水中,成功下鉆231米。
那一刻,科考船上歡呼雀躍。中國,鉆出了世界海底鉆機鉆探深度新紀錄,遠超日本海底鉆機鉆探深度。
萬步炎眼角濕潤,誰說中國水平不行?
1985年,萬步炎分配到長沙礦山研究院,并進入初建的海洋采礦研究室工作。1992年,他受邀去日本開展海洋技術合作研究。
獨特的創新見解和超強的動手能力,讓日本愿意高薪留住這個人才,給出的理由之一是,當時中國海洋技術研究的整體實力薄弱。
為什么不行?憑什么不行?萬步炎心里極不服氣。回國后的一次科考,更徹底影響了他的科研生涯路徑。
1999年,萬步炎登上遠洋科考船。船上的鉆探裝備,小到樣品管,大到取樣器、地質絞車,幾乎都是“洋品牌”。讓他特別糟心的,還有一臺以每天8萬美元從國外租賃來的老舊海底鉆機。
機器老舊,加上操作人員的技術不嫻熟,團隊在“海漂”了兩三個月后,竟一點可用的樣品都沒鉆到。
深受這兩件事的刺激,萬步炎立誓,一定要將深海資源與地質勘探的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開啟這項研究,萬步炎也是“半路下海”。他的本科和研究生主攻陸地上的探礦工程。為研發海洋勘探先進技術,他不得不自學電學、工學、物理、液壓、計算機軟件、機械加工、編程……
2003年,團隊研發出了我國首臺深海淺地層巖芯取樣鉆機,并在水下成功下鉆0.7米,取出第一個樣品。技術“破冰”,團隊越來越有自信,下鉆越來越有“深度”。
“到目前,深海下鉆231米依舊保持著世界紀錄。但我們希望我們的裝備,能在更深和更廣闊的海底進行地質鉆探取樣。這也是我們未來的方向。”萬步炎說。
面對困難,他號召團隊像海牛鉆頭般能“鉆”
2021年3月,“海牛Ⅱ號”在完成一次1000米級水下測試后準備返程。不想,問題總比預料的多。一臺進口配套收放絞車系統出現故障,無法從水下收回。緊急聯系廠家,也無法解決問題。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日氣象預報警示臺風即將到來。這意味著,他們只有48小時的時間用于回收設備,否則只能砍斷纜繩撤離逃生。但后果是“海牛Ⅱ號”只能石沉大海,將帶來幾千萬元的損失。
平日里,萬步炎對科研經費精打細算是出了名的“斤斤計較”。在研制“海牛”系的過程中,他帶領團隊幾乎包攬了所有損壞部件的維修。讓他舍棄幾千萬元的設備,實在做不到。
“自己修吧!”萬步炎決定。
接近30個小時,持續找問題、解決問題,團隊趕在臺風到來前將“海牛Ⅱ號”順利收回。
“我們要像海牛的鉆頭一樣,鉆透一切困難。”萬步炎說。
“吝嗇”經費開支的萬步炎,也十分“吝嗇”時間。在“海牛Ⅰ號”研制期間,科技日報記者通過湖南科技大學向他預約對這一突破性技術進行采訪。幾經聯系,終于在制造“海牛”的廠房外見到了他。
但萬步炎明顯很著急:“我們挺忙的,還有好多科研任務。你有什么要問的請盡快說……”
科研任務忙,也成了他回絕應酬的理由。“作為科研人員,首先要全情投入。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吝嗇”出的成果,也令他頗為自豪:“當初在日本進修時,他們擁有完整的海洋學科,而我國的海洋學科剛起步。今天,我國80%的勘探設備及零部件都實現了國產化。而且,目前國外在海底實際最大鉆深只有147.4米,但我們能做到231米。”
上好“兩課”,他為國家培育杰出人才
30余年的科研工作,讓萬步炎驕傲的,除了海底鉆機鉆探深度的一次次突破,還有為我國海底鉆機事業培育了急需的專業人才。
萬步炎有一個“兩課”理論:海洋是教室和課堂。走進海洋是專業課,吃苦耐勞是必修課。
只要是萬步炎的學生,到了海上、進了實驗室,都得拿起錘子、扳手、電焊,跟著他和工人一起干活。
萬步炎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實驗室內無法完美模擬海上現場狀況。每年,團隊都有大量時間在海上度過。科研設備的問題,在船上最容易集中顯現。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排除故障,解決問題,十分考驗學生的實踐水平和知識的遷移運用。因此,每每遇到問題,萬步炎都盡量交給學生去學習解決。
“海洋研究離不開大海。每次出海時間長,生活艱苦,日子也相對單一枯燥。我對學生最基本的教育,就是要獨立、不怕吃苦。海上科考不分晝夜,故障出現不挑時間,所以我們包括學生,都會分成幾個小組連班倒,碰上緊急情況,誰都沒得休息。在海上要克服暈船問題,還得像工人一樣該掄起工具時絕不手軟。”萬步炎說。
這就是他給學生上的另一堂“吃苦耐勞”課。
此外,萬步炎還有一大愛好,就是開“海上講堂”。通常,出海前,他都會為學生準備講座內容,包括海洋研究、天文、量子力學、相對論,甚至音樂,一來豐富他們的知識面,二來幫助學生減少海上生活的枯燥感。
截至目前,萬步炎團隊培養了8名博士和42名碩士。這些學生,都已成為“鉆”在我國海洋事業上的一顆顆螺絲釘。
“國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萬步炎所在的湖南科技大學海牛樓里,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這樣一行醒目的字。
國之所需,吾之所向,是時代最需要的一種信仰與精神。萬步炎和他帶領的“海牛人”,始終帶著這種信仰,在奮力實現我國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道路上拼搏,在碧海深藍里“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