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戰士杜富國先進事跡
關于英雄戰士杜富國先進事跡你知道多少?杜富國積極報名參加邊境掃雷行動,先后進出雷場1000余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英雄戰士杜富國先進事跡(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英雄戰士杜富國先進事跡(精選篇1)
當主持人問道:“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的話,你還會選擇掃雷大隊嗎?”杜富國堅定地回答:“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哪怕一千次一萬次,我相信我都會一如既往地去選擇掃雷。因為我也是一名軍人,我做了一名掃雷兵,做了一名戰士應盡的職責。”
面對生死攸關的雷場,杜富國說:“怕死就不來當兵了,和平年代,雷場就是戰場,人民戰士決不能后退半步。”他將自己的微信名改為“雷神”,QQ名改為“征服死亡地帶”。受傷后,杜富國說:“我會為自己加油,努力成為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他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每天努力進行康復訓練,向命運發起挑戰。
“我的父親是一名黨員,我跟隨父親的腳步,現在也是一名黨員。參軍入伍、邊境掃雷、保衛人民、報效國家,這是一個很光榮的任務,我從不后悔,家人也從未后悔。”英雄的內心世界里,永遠是擔當使命的家國情懷。
他來自擁軍情懷濃厚的家庭
5月22日,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杜富國的父親杜俊正坐在老家院壩里休息。初夏的陽光普照大地,空氣中飄散著飼料發酵的氣味,一切平靜如常。杜俊站在院壩里,不時地望一望杜富國的房間。
1991年,杜富國出生在這個有著濃厚擁軍愛國情懷的家庭。杜俊講了一個杜家人人都知道的故事:琊川鎮開展剿匪斗爭時,有兩名解放軍戰士走散了,被惡霸抓住關了起來,命令杜富國的太爺爺看守好。一天夜里,太爺爺想辦法放走了兩名解放軍戰士,并制造了自行逃走的假現場。從那時起,一份軍人情結開始在杜家生根發芽……
杜俊年輕的時候曾渴望成為一名軍人,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杜俊有四個子女,分別叫富國、富佳、富民、富強,濃濃的家國情懷。杜俊說,他希望四個子女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個人,不管是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都要有責任心。”“無論做什么事,你都要用心去做,而不只是用手和腳。”從小,杜富國就聽著父親講做人的道理。
杜俊是這么教育子女的,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太平村村監委主任夏世國說,杜俊一家人勤勞智慧、善于經營,不僅讓自己家的經濟條件好起來,還經常出錢出物幫助村里的貧困群眾,義務為村里做了許多好事。“從打車塘到牛南丘的通組路是杜俊出資修建的,村里的人畜飲水工程也是杜俊墊錢修的。”夏世國感慨地說,“富國走上參軍路,和他父輩的影響分不開。”
杜俊還記得,那年剛參軍不久的杜富國回家休假,杜俊發現,兒子言談舉止像變了個人,已儼然具備一名軍人的風范。還在上學的四弟杜富強圍著身穿軍裝的大哥轉了幾圈,羨慕不已。趁哥哥不備,富強偷偷將那又長又大的軍裝套在身上,向村里的小伙伴炫耀。“富國心疼得不行,生怕自己的軍裝被弄臟,命令弟弟脫下來,然后仔細洗了一遍。富強氣呼呼地說,‘我長大了也當兵,不穿你的就是!’”回憶起往事,杜俊充滿快樂。
后來,杜富強真的跟隨哥哥的腳步,成為了一名軍人,如今駐扎在西藏邊疆。杜富國受傷后,杜富強曾一度感覺如天塌。杜富強紅著眼眶說:“他是我的榜樣,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他聽著紅軍故事長大
“成為軍人,要從我的家鄉說起。”杜富國說,湄潭是紅軍走過的地方,他從小是聽著革命先輩的故事長大的,從小就非常崇拜軍人,所以長大后也想參軍。
遵義,因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聞名于世。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司令部曾在杜富國的故鄉湄潭駐扎,保衛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更巧的是,杜富國家門前那條干凈整潔的通村路,就是當年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帶領部隊走過的地方。
在太平村,每當茶余飯后,當地老人就會講起紅九軍團的故事。村里放露天電影,杜俊常常帶子女們去看,《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壯士》《中國遠征軍》……都是杜富國兒時最喜愛的影片。每年,杜富國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同學們一起到紅軍墓前祭掃,到紅九軍團司令部舊址、浙大西遷紀念館參觀學習。
杜富國曾就讀的皂角小學,是一所有著特殊背景的學校。校園一角,立著一塊“皂角橋育幼院紀念碑”。抗戰時期,宋慶齡主持成立“中國急救戰區兒童聯合委員會”,貴州分會皂角橋育幼院應運而生。當時,它為淪陷區400余名孤兒(多為軍人遺孤)提供了學習和棲身之所,這是今皂角小學的前身。
吳東是杜富國小學時的語文老師,他說:“我們每年都帶學生們來到這塊碑前,讓每個孩子都知道這段歷史。”
“當時杜家三兄妹都在學校讀書,富國是大哥,總是照顧弟弟妹妹。”吳東清楚地記得,一次放學,他看到富民在校門口摔倒了,正欲上前,只見杜富國飛速奔過,一臉心疼地扶起富民,背著腳受傷的弟弟回家。一路上,吳東一直叫杜富國把弟弟交給他來背,杜富國一笑,倔強的嘴角上揚:“沒事沒事。”那是一段漫長的山路,杜富國的汗水直往下淌,直到實在體力不支,才肯讓吳老師幫忙背弟弟回家。
天城鎮中心學校校長金粟是杜富國中學思想品德課老師。金粟回憶,一次班上有同學生病,杜富國又扶又背地把同學送到了醫院。
張煒是該校七年級學生,他常常到杜富國先進事跡宣傳欄前凝神學習。“杜富國哥哥真帥,他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有這樣的校友,我感到很自豪。”
他在生死雷場上得到了錘煉
2010年12月,杜富國在湄潭的紅九軍團司令部舊址旁,穿上綠軍裝,戴上大紅花,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成為軍人后,杜富國時刻想著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得知組建掃雷大隊的消息后,他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書:“我思索著怎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衡量的唯一標準是真正為國家做了些什么,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這就是我的使命……”
從兒時到成年,有擔當、不服輸的精神,已深深烙在了杜富國的性格里。
剛到掃雷大隊時,由于文化基礎薄弱,杜富國首次理論摸底考試沒有及格。他把排雷理論知識點制成小卡片方便背誦,他把掃雷教材翻得卷了邊……從不及格到90分,他用了45天;臨戰訓練綜合性考核,他所有課目都被評為優。
掃雷,是一場又一場與死神的較量。為此,杜富國刻苦訓練搜排技能,在訓練中將鐵釘、石塊、彈片等混合埋設,并使用斜放、混合、覆蓋等方法增加難度,熟練掌握了10余種地雷的排除方法,將探雷器練成了自己的“第三只手”。2015年6月以來,杜富國先后進出雷場1000余次,累計掃雷排爆2400余枚,處置險情20多次。由于總是沖鋒在前,戰友稱他“雷大膽”。
從小時候照顧弟弟妹妹的“讓我來”,到上學時幫助同學的“讓我來”,再到軍營里、雷場上乃至生死一刻的“讓我來”……這,就是杜富國,一個在紅色基因浸潤中成長起來的英雄。
英雄戰士杜富國先進事跡(精選篇2)
雷場上,以無畏的英雄氣概,喊出了“讓我來”;致殘后,以驚人的決心毅力戰勝傷痛,證明了“我能行”。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四級軍士長杜富國的感人事跡,體現了“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的精氣神,立起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好樣子。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從備戰打仗到搶險救災,從沙場礪兵到海外維和,從雪域孤島到萬里海疆……哪里有中國軍人,哪里就有奮斗的身影,在強軍興軍征程上,一代代青年官兵把青春和熱血揮灑,將輝煌與榮光鑄就。
事非經過不知難。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關鍵在于能否“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順境逆境都成為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我們青年一代要向杜富國同志學習,胸懷理想、忠誠奉獻、奮斗自強,把最美好的年華獻給祖國和人民,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英雄戰士杜富國先進事跡(精選篇3)
“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有溫度的典型報道首先必然會有一個有溫度的主人公。在這個萬物皆媒的全媒體時代,有的媒體的新聞生產漸顯功利化傾向,煽情過度、嘩眾取寵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眾的好感度。而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他們一些看似出人意料的舉動,因其蘊含溫暖人心的情感力量,厚植了新聞溫度,越來越受歡迎。在宣傳杜富國時,《新華每日電訊》的文章《大家眼中的掃雷英雄杜富國》,分別從邊民、部隊領導、戰友3個不同角度講述杜富國的故事,截取杜富國蘇醒后首先詢問戰友安危;猛硐老鄉穿上隆重的民族服裝,帶上鮮花和自家土雞蛋,冒著瓢潑大雨一路顛簸7小時,趕到醫院探望杜富國這樣一些小舉動、小細節、小畫面,來反襯謳歌杜富國的高貴品質,讓人更受觸動。在宣傳典型人物時,不刻意拔高,不過度美化,而是著重把人物身上的人情味講出來,把故事的感染力傳播出去,與受眾的情感同頻共振,找到共鳴。
與環境貼近,塑造立體形象,增強深讀性。馬克思說過:“任何人都不能脫離人類社會而單獨存在。”人永遠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里,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如果離開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而孤立地描寫人物,那么塑造出來的人物必然不夠真實立體,必然會脫離實際。“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同樣,環境對人物的生活成長也有著重要影響。和平時期青年官兵能夠赴湯蹈火,冒著生命危險執行任務,這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具體到杜富國而言,他的英雄壯舉并非與生俱來、遇險才有,而是靠汗水澆鑄、靠實踐鍛造,這背后離不開軍隊的培養、離不開軍人家庭的支持。在宣傳杜富國時,《人民陸軍》報挖掘出杜富國所在掃雷排爆大隊“危險黨員先上,困難干部帶頭”的環境熏陶,讓他鍛造出了一身挑重擔、打頭陣、叫得響的過硬本領,更培塑出了關鍵時刻“讓我來”的擔當精神。而國際著名掃雷專家李智倫曾說過,“沒有掃雷官兵家人的支持,要在世界最難掃的雷場創造奇跡,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杜富國英雄壯舉的背后,同樣也離不開家人的默默支持。《解放軍報》刊登的《挺立的脊梁》《杜富國一家人好樣的,你們堪稱挺立的脊梁》等多篇作品,在講述杜富國典型事跡時,都重點刻畫了杜富國身后那個滿滿正能量的家庭,尤其是他平凡而偉大的父親。面對兒子生死未知,老父親杜俊對掃雷大隊領導說的第一句話是:“首長,請告訴我孩子的真實情況吧,我能挺得住。”沒等到回音,他又說:“我也是一名黨員。有戰斗就會有流血犧牲,我們能理解。”這樣的話語讓人感動流淚,這樣的父親讓人肅然起敬,讓我們對杜富國的成長環境更加清晰,無疑中也增加了典型宣傳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英雄戰士杜富國先進事跡(精選篇4)
杜富國,貴州省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人,2010年參軍入伍,南部戰區陸軍云南掃雷大隊中士。2018年11月18日,杜富國被授予一等功一次。2019年2月18日,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5月22日,中宣部授予杜富國“時代楷模”稱號。
杜富國出生在湄潭縣太平村,坐落于遵義這個革命老區的一隅,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顯得格外鮮艷奪目。從小的耳濡目染讓杜富國從軍報國的志向明確,19歲的他經過層層篩選成為了云南邊防某部的一名戰士,他工作盡心盡責,訓練努力刻苦,淳樸、勤奮、鉆研,成立領導眼中的“好苗子”。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復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他立即讓同組戰友艾巖退后,獨自上前查明情況,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杜富國下意識地向艾巖方向一側身,擋住了手榴彈爆炸后的沖擊波和彈片,同組戰友安然無恙,他卻英勇負傷,失去雙手和雙眼。幾個月過去了,他排雷負傷前對戰友說的那句“你退后,讓我來”傳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印在了“感動中國”的豐碑上,更印在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心中。
在杜富國的身上,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擔當”的真正含義,擔當不僅要敢于擔當,也要善于擔當。在杜富國身上,當面對危險和死亡的時候,他選擇了讓戰友退后,自己挺身而出,他的大公無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擔當”二字的最好解釋。
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原則、認真負責,在矛盾面前敢于迎難而上,在危機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失誤面前敢于承擔責任,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堅決斗爭。黨的干部要善于擔當,要不斷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注重調查研究,加強業務能力錘煉,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把擔當職責履行好。
英雄戰士杜富國先進事跡(精選篇5)
杜富國,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中共黨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陸軍原云南掃雷大隊四隊五班戰士,上士軍銜。該同志堅決響應黨號令,主動請纓參加邊境掃雷任務,2015年7月進入云南掃雷大隊后,先后進出雷場1000余次,累計排除爆炸物2400余枚,處置各類險情20多起。服役期間,榮立一等功1次,多次獲嘉獎,分別被表彰為“優秀士兵”“優秀士官”。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國和同組作業的戰友艾巖在位于麻栗坡縣老山西側的壩子雷場作業時,發現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彈,身為作業組長的杜富國深知這種手榴彈當量大、危險系數高,他在報告險情后接到上級“查明有無詭計設置”的指令后,對艾巖說了一句“你退后,讓我來”,便小心翼翼地按照作業規程,用小刷子一點一點清除彈體周圍浮土時,突然,“轟!”一聲巨響,他倒在了血泊里,保全了戰友,自己失去了雙眼和雙手。在手榴彈爆炸的瞬間,杜富國的身體向左傾斜,阻擋了撲向同組搜排戰士艾巖的沖擊波和彈片,避免了他身邊戰友遭受更大的傷害。
2018年11月20日,南部戰區陸軍云南掃雷大隊在杜富國的病房內,舉行了一場莊嚴的儀式:掃雷大隊領導宣讀了南部戰區陸軍為掃雷英雄杜富國記一等功的通令;2018年12月20日,杜富國被評為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