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比賽心得體會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jié)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是展現(xiàn)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fā)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北京冬奧會比賽心得體會5篇,希望大家喜歡!
北京冬奧會比賽心得體會精選篇1
北京冬奧會已進入倒計時關鍵期。雖然國際奧委會對我們前期的場館配套、服務演練、測試賽的成功舉辦給予了高度評價,但細節(jié)無止境,住宿、餐飲、交通、醫(yī)療、安保、志愿者等賽會服務保障工作,新聞宣傳與文化推廣工作,場館運行及配套設施建設、賽事籌備、疫情防控等各流程、各環(huán)節(jié)、各要素仍需要“嚴深細實”的精益求精。
細節(jié)雖無高度,無數(shù)細節(jié)卻能決定大事的高度。全力實現(xiàn)“參賽出彩”是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的基礎。
近期,系列測試賽、測試周、測試活動相繼在各冬奧場館展開,我國運動員圍繞“全項目參賽”要求,抓住最后窗口期,沖刺冬奧。讓優(yōu)勢項目更優(yōu),潛優(yōu)勢項目實現(xiàn)突破,落后項目補齊短板,全力實現(xiàn)“參賽出彩”是我國冰雪健兒的目標。最后50天,正是摳細節(jié)之期,運動員要努力把競技水平、心理狀態(tài)調(diào)到,在冬奧賽場,展現(xiàn)中國健兒風采,為祖國爭光、為人生添彩。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將由無數(shù)個細節(jié)組成,再過50天,北京將迎來“雙奧之城”的嶄新歷史時刻,純潔的冰雪,激情的盛會。中國準備好了!
北京冬奧會比賽心得體會精選篇2
北京冬奧會火種18日在奧運會發(fā)祥地——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古奧林匹亞遺址采集成功,火種映紅天際。隨著火炬?zhèn)鬟f的進行,北京冬奧會火種將穿透依舊籠罩在全球的新冠疫情陰云,照亮人類團結合作、共赴時艱的前路,點燃屬于全人類的希望之火。
這是希望的火種。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這是古代奧運會點燃火種的由來,火種采集也成為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中標志性的活動。當下,新冠疫情的陰霾在全球范圍內(nèi)依然籠罩,東京奧運會已經(jīng)證明奧林匹克運動擁有凝聚力量、共抗疫情的強大感召力。北京冬奧會火種的采集成功,意味著奧林匹克火種將又一次帶給人們信心、溫暖和希望。中國作為疫情控制的國家之一,也將向世界傳遞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疫情終將過去,希望永在前方。
這是團結的火種。在這個夏天結束的東京奧運會前,國際奧委會更新了沿用百年的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面對種種全球性挑戰(zhàn),團結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奧林匹克運動敏銳地與時俱進,這與中國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謀而合。隨著北京冬奧會火種采集成功,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還有109天,全世界將再一次匯聚在五環(huán)旗下,人類將再度展現(xiàn)團結合作、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
這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火種。北京將書寫奧林匹克運動全新的歷史篇章,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座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北京冬奧會實現(xiàn)了在東方大國普及冰雪運動的的宏大愿景,這是中國對奧林匹克的貢獻,世界冬季運動也將迎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北京冬奧會還是首次從申辦開始全面踐行國際奧委會辦奧新模式的一次盛會,將為辦奧模式建立新標桿。
一起向未來!這是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口號,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心聲。相信熊熊燃燒的北京冬奧會火種,將為奧林匹克運動、為全世界再度點燃心中不滅的希望之火。
北京冬奧會比賽心得體會精選篇3
今天對我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有兩位小客人要來到我的家鄉(xiāng)。他們是北京冬奧會吉祥物熊貓冰墩墩和北京冬殘奧會的'吉祥物燈籠娃娃雪容融。我想帶他們參觀家鄉(xiāng)的一個國家5A級名勝風景區(qū)采石磯。
一大早,我們約好在景區(qū)門口集合。冰墩墩穿著超能量冰晶外衣,酷似宇航員。雪容融身穿紅彤彤的棉袍,可愛極了。我們手拉著手歡笑著進入景區(qū),開始游玩。
我們先來到山腳下的一片牡丹園,那里的花開得爭奇斗艷,有紅的、白的、粉的,一朵比一朵漂亮,美麗極了!樂得他們上竄下跳,聞聞這朵,嗅嗅那朵。接著我們又經(jīng)過了一片水杉林,那里的水杉長得又高又直,就像一群待檢閱的士兵。忙得他倆一會兒與這株合影,一會兒與那株擁抱。我們邊走邊聊,不知不覺來到了山中間的三元洞,它是一座很大的天然石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我們走進洞里,立刻感覺到洞內(nèi)的涼爽。洞內(nèi)有上下兩層,洞內(nèi)還有一個洞,直通長江。穿過長洞,我們看見江水拍擊著洞邊的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望著眼前的滾滾長江,我吟誦起詩仙李白在采石磯寫下的留傳千古的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他倆連連拍手叫好,歡呼著:真是歷史悠久呀!
突然冰墩墩在前面大喊快來快來,上面有座古樓,我們快去看看。我們?nèi)讲⒅鴥刹降母谒竺媾埽灰粫簛淼搅松巾斏系墓艠牵@座樓是太白樓,它面臨長江,背連翠螺山,濃蔭簇擁,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古建筑。我們邊感嘆古建筑的構造,邊向樓頂攀爬,終于到達了太白樓的樓頂。只見遠處的樓房、近處的大樹、奔流的江水全在我們的腳下,抬頭看著天空,我不禁想,這要是晚上可真有一種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感覺呢!他倆不禁連連贊嘆:真是太壯觀了!你的家鄉(xiāng)真美呀!看到他倆一臉驚嘆的表情,我不禁為我的家鄉(xiāng)感到非常的驕傲和自豪。
時間過得真快,太陽快要落山了,冰墩墩和雪容融依依不舍地下山與我告別。他們說:這可真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我高興地說:歡迎你們以后常來玩呀!
北京冬奧會比賽心得體會精選篇4
奧林匹克運動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杰作,它將體育運動的多種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在當代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哲學、文化、藝術和新聞媒介等諸多方面產(chǎn)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影響。奧林匹克運動不僅構成了現(xiàn)代社會所特有的體育文化景觀,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悅人們的身心,更以其強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奮進,生生不已。奧林匹克運動的具體呈現(xiàn)——奧運會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fā)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社會運動。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北京奧運會共有參賽國家及地區(qū)204個,參賽運動員11438人。共創(chuàng)造43項新世界紀錄及132項新奧運紀錄,共有87個國家和地區(qū)在賽事中取得獎牌,中國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奧運歷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之前,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但從未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而奧運會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4億青少年的中國舉辦,使得奧林匹克理想和精神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和發(fā)展。
10月18日,北京冬季奧運會火種在奧林匹克運動發(fā)祥地——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古奧林匹亞遺址采集成功。國際奧委會主席說:“北京將書寫歷史,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座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北京冬奧會將把中國人民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讓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愿景,永遠改變冬季運動歷史。當中國迎接秀的冬季運動員之時,全世界將看到中國的激情。”奧林匹克火種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崇高象征。在新冠疫情襲來之時,奧林匹克火種又一次帶給人們信心、溫暖和希望,凝聚起共同戰(zhàn)勝疫情的磅礴力量。
申辦冬奧會的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的實力和信心,標志著中國在世界體壇邁出了更大一步,進一步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敬和信任。而中國北京舉辦冬奧會,將在東方這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地大物博、經(jīng)濟繁榮、生活幸福、人口眾多的世界大國更好地傳播奧林匹克團結、友誼、和平的宗旨和理念,推動全國人民以不同方式投身冰雪運動及相關產(chǎn)業(yè),并將為健康中國、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作出新貢獻。
北京冬奧會比賽心得體會精選篇5
一直以來,在重大賽事中,尤其對于奧運會這樣規(guī)模龐大的體育盛事來說,志愿者的服務和奉獻都至關重要。而對于廣大志愿者來說,冬奧會也是一次難得的經(jīng)歷,更是收獲成長的舞臺。
事實上,自北京冬奧會籌辦以來,志愿者隊伍建設就備受重視。作為雙奧之城,北京的大賽志愿服務經(jīng)驗豐富,志愿服務隊伍中不少人還是“雙奧人”。據(jù)統(tǒng)計,自12月5日冬奧會志愿者全球招募通道開啟以來,有超過100萬人申請報名。其中,廣大青年是志愿者的主力軍。目前,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jīng)在各自崗位上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貢獻著光和熱。
服務永無止境,態(tài)度決定一切。在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qū)一系列測試賽上,部分志愿者得到了歷練,積累了應對各種情況的經(jīng)驗。不少參與測試賽的運動員、媒體記者和觀眾對志愿者隊伍給予了極高評價。他們充滿活力、細心熱情,對于各種困難和問題來者不拒,處理起來有條有理,讓人們對他們在北京冬奧會的精彩表現(xiàn)充滿信心。
12月6日,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城市志愿者誓師大會在北京舉行,約50名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城市志愿者代表向全體城市志愿者發(fā)出倡議:要以的狀態(tài)、的形象,全力以赴做好冬奧會城市志愿服務。同一天,張家口賽區(qū)志愿者出征儀式在線舉行,來自河北省29所高校的3000余名冬奧志愿者在線互動,立志用青春書寫志愿冬奧的滿分答卷。
熱情好客的志愿者是冬奧會的名片。他們必將用專業(yè)敬業(yè)的態(tài)度、熱情洋溢的服務,為“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增光添彩,展示中國人民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和開放自信的風采,在全社會營造熱烈的冬奧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