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心得與感悟
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時代,這是一個正在強盛的國家,這有一群奮進追夢的青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心得與感悟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心得與感悟(精選篇1)
心系國家,復興中華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每當國歌聲響起,一股滾燙熾熱的感情便會重重地叩擊我的胸膛,那便是愛國之情。
漫溯歷史長河,中華民族從來不缺愛國的民族精魂。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有寧愿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李苦禪,“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的陳輝;有夢想禾下乘涼的袁隆平,“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陳祥榕,踏上逆行列車的鐘南山……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坐標和燈塔,引領著我們走向民族復興之路。
欣逢盛世,我們從未離中國夢如此接近過,而青年一代正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歷史的長河中曾留下諸多青年人擔當奉獻的青春印記:中共一大召開時毛澤東28歲,雷鋒犧牲時年僅22歲,守島32年的王繼才第一次登上開山島時26歲,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窗外已是繁花滿樹,春光逶迤而來,時間的指針不可逆轉地指向未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歷史和現實證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一代作為祖國的建設者,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不能只說空話,要腳踏實地,有真學問、練真本領。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理應以愛國之情、中國精神為引領,學思結合,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書寫人生華章!
陳獨秀先生曾說:“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我們只有以林庚先生所說的“青年一代翱翔姿態”去觸摸這未知的世界,方能不負“少年精神,布衣情懷”。
今天,我輩青年站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響亮的回答時代的重托:吾輩定不負眾望,將小我的夢想融入到中國夢的大我中,讓我們對祖國的愛與信仰激蕩胸懷,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給予的責任與榮光,乘長風,破萬浪,在實現中國夢的奮進路上砥礪前行,心系國家,復興中華!
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心得與感悟(精選篇2)
龐星瑤
青春。奮進。愛國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奮進兩個字寫在每一代中國青年的青春里,今天作為歷史的接班人,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我們承載著時代的責任和享受著時代的榮光。我們的肩上是中國夢,我們的心中是愛國情,在這個強大的時代,更需要強大的中國青年。
憶往昔,青春血泊,蕩起天地英雄氣。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屬于青年人的記憶:開國領袖毛澤東參加中共一大時才28歲;周恩來在13歲便立下“為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犧牲時年僅22歲……他們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中涅槃。愛國的信念使他們刀槍不入,他們秉承著胡適先生所說“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千千萬萬的他們帶領中國走向光明。
在黑暗籠罩下的中國,無數中國青年以青春之名去守衛中國,用奮進之姿態去捍衛中國。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青年有理想有擔當的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希望。
看今朝,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時代的青年人正以林庚先生所說“青年一代翱翔姿態”去成為時代的弄潮兒。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大涼山的火災、中印邊境沖突……總有青年人的身影,青年人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就像電視劇《覺醒年代》中講的:“創造幸福生活要靠我們自己,擔起國家的歷史和責任,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彷徨徘徊,我們決不能做作壁上觀的局外人。”初到奧運賽場就一舉奪冠的00后楊倩,參與建設雷神山醫院的工程院學生徐卓立,瞞著家人依然逆行武漢的援鄂青年護士朱海秀……青年的他們讓時代清楚“丈夫未可輕年少。”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曾說:“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中國青年的奮進就是中國的奮進,中國青年要以“改為天下先”的勇氣去闖蕩,以“雙肩擔道義”的責任去承擔,以“心中有國家”的情懷去表現,要以一個好的狀態大跨步的走在實現中國夢的大道上,成為堪當民族復興的接班人。
青年的我們要像魯迅先生所說:“有一分熱,發一份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雖然時代在變,年輕的面孔在變,但愛國的堅守、奮進的目標永遠不變,紅色記憶永遠不變,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精神永遠不變。
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我們的目光所致皆是華夏。撼山易,撼青春之青年難,撼奮進之青年難,撼中國之青年亦難!
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心得與感悟(精選篇3)
吾心所向吾國
這是最好的時代嗎?
——不是!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與之
去共舞,去抗衡,去面對, 去沖破, 去吶喊, 永遠也不要停止
——題記
曾經國破山河 ,國弊民窮。你走過春秋彷徨,也走過大唐繁華,又走過晚清衰敗,你曾揮動衣袖, 絕色天下;你曾揮器弄舞 ,御敵于外;你曾跌倒在地 ,卻依舊堅強站起;你曾閉關鎖國,又再次與世界接軌。涓涓細流全都源自每個炎黃子孫的赤子之心。
曾經一次次屈辱的戰爭,一次次不平等的條約,一次次聯軍侵華的囂張,令中華民族不堪屈辱。如今,我們中華兒女不會再繼續當縮頭烏龜了,他們立下報國鴻志,不懼炮火硝煙,砥礪前行。泱泱大國,無數人生于斯,長于斯。他們在長夜里踏歌前行,靈魂在云端永久佇立!
抗美援朝中的光陰已逝,鴨綠江水依舊奔流不息,而當年那些雄糾糾、氣昂昂奔赴朝鮮戰場的熱血兒女,早已是耄耋之年。回首往昔,趙壁榮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他唯一的遺憾就是無法看到所有的戰友都能魂歸故里。每當電視中播放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時,趙壁榮總是激動不已,他說,“這里可能有我的戰友,有我親手掩埋過的戰友。”
《八佰》里有股精神值得我們稱贊,明知注定失敗的結局,還要綁炸彈做肉壘,護大樓,護國旗。《我和我的祖國》是中華民族的高光時刻,“立國之大事,必鞠躬盡瘁”。林治遠身上的那股勁“實事求是,嚴謹治學”值得我們學習。
新一代青年也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他們的愛國之心。守島英雄王繼才用赤膽和忠心守護一座島,溫暖一片海;袁隆平心懷天下,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觸動著我們的心,激勵著我們砥礪前行。
的新冠疫情,多少父母眼中的孩子挺胸而出,從前中國人守護著90后,現在90后守護著全中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積極抗疫,大道技術精湛的院士,小到街頭小巷熟悉的身影。無數逆行者都發出了一份光,然后螢火匯成星河,愛國心深深埋在心底,他們都在報國行。
你曾墜云霧中,看星光黯談,前途渺茫。你曾立足曠野,望斷末路,不見歸途。你看這霧色朦朧,何處是曦光,你聽這沉郁鈍響,哪里有馨音。唯有堅定不移,踏遍荊棘,鮮血淋漓,終得見如火殘陽。
愛國之心是無數圣賢的選擇。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以筆為戎,喚醒無數愚昧世人,不懼犧牲的梁世英,沖鋒陷陣的黃繼光,為了保護大部隊的邱少云,炮火硝煙中中華兒女不曾倒下過,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雨萍。
“如月之恒,如日之行,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聚民之微光,照國之征程。71載長歌未央見證了祖國的發展與進步見證了國家繁榮昌盛。
如今的中國,正一步步地崛起,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泱泱大國,風華正茂。
上千年的古老國度,渲染源遠流長的神秘色彩
上百年的浴血奮戰,造就轉敗為勝的神州大地。
時代需要我們,青春是用來奮斗的,青春是我們創新的資本,接力奮斗的底色。我們要采下冬天的第一縷光照耀她的紅旗飄飄。
吾心所向皆為中華!微風輕響,后浪排空,壯哉中華,未來可期。以寸草之心報中華,我輩皆是蓬蒿人。
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心得與感悟(精選篇4)
時代弄潮兒,家國建設者
馬克思曾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更應在奮斗與擔當中閃光!
青年于青春中奮斗,報效祖國抵未來。“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背后,是許許多多年輕中國航天人為之奮斗。15歲到延安插隊;22歲,進入大學;26歲,到機關工作;29歲,到基層鍛煉……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時光充滿了曲折與磨礪,他卻寫下的傳奇與震撼,成為一代青年的典范 。奮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奮斗是青年的使命,青年人要經得住磨難,受得了痛苦,熬得過孤獨,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才能立于時代的潮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青年使命勇擔當,堅守初心譜華章。耶魯大學畢業生秦玥飛不為高新所動,在城市與田壟之間毅然選擇居者,一心扎根基層,在脫貧攻堅戰中大放異彩;大山里的女校長張桂梅,年輕時,她隨姐姐來到云南 ,把全身心地獻給了祖國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而如今她在貧困山區竭盡所能建立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公辦高中,拯救“一代人”,救贖“三代人”,改變大山女孩一生的宿命。擔當,這是青年身上最美的品質,前路雖艱,矢志篤行;唯其艱難,方顯勇毅;唯其篤行,彌足珍貴,只有在時代潮流中敢于擔責,勇于攻堅克難,善于改革創新,樂于吃苦奉獻的人,才能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青年當以承擔時代責任為己任。《國語》有言:“重莫若國,棟莫如德”,“重”是譚嗣同刑場前挺立不屈的脊梁,也是新冠疫情中逆行者以背影所筑的生命長城;“德”是魯迅暗夜中樹立的人格燈塔,也是現代消防員以血肉所筑的責任堡壘。他們在為祖國的無私付出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那就是將自己的未來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不負韶華,不負人民,殷殷之情系華夏,拳拳之心為人民。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攻堅期、關鍵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積極承擔時代責任,將自己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唱響了當代中國的最強音 。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未來定是我們青年人展示自我的舞臺,昔日小舟闖江湖,未來楊帆斬浪高。我們經歷時代的洗禮,要以更好的姿態擁抱世界!
無論何時,時代都與我們緊密相連,把握當下,才能于時代潮頭挺立。肩復振興中華民族重擔的吾輩青年定當不負使命與責任,投身時代,建設家園。
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心得與感悟(精選篇5)
愿以吾輩之青春,護衛盛世之中華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講的題目是《愿以吾輩之青春,護衛盛世之中華》。
幾千年漫漫征程,幾百代風腥血雨,曾走過綠茵花溪,也踏過枯骨萬里。我們的祖國——中華,在血與淚中前進,在艱難挫折中迎來新生。歷史與未來,一切的一切,并非只需一個人的努力,而是無數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共同朝著一個目標前進。
詩人艾青有一句名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愛國,是人世間最誠摯,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本。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都應該葆有一顆愛國之心,滿懷強國之志,勇敢抒發愛國之情,以吾輩之青春,護衛盛世之中華。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一百年前,20歲的茅以升遠赴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的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并應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美國人都很佩服他這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高薪聘請他擔任工程師。然而茅以升沒有接受任何一份聘請,毅然決定回國。有人勸他:“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科學是貢獻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不以為然,“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的祖國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歸祖國的懷抱,為我國的造橋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要回去為我的祖國服務!”多么鏗鏘有力的話語!正是因為茅以升身懷拳拳愛國心,才會有此番話語,才會有他毅然回國的舉動,我國的造橋事業才有質的飛躍。我們都應向他學習,無論身在何處都應心懷祖國,無論何時,都要有飽滿的強國之志,勇擔時代使命,將個人理想事業融入到國家事業中去。
“愛國不在年高”。
一百年后的今天,大有讓人心生敬意的愛國人士。“其實,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這是《鐘南山傳》的開頭。孰不知,鐘南山院士有一顆炙熱的愛國心。他兩鬢斑白,滿臉皺紋,雖已高壽,但依然在全民都在想盡辦法逃離武漢之時,登上前往武漢的列車。他在新冠疫情爆發之時,不顧自身安全挺身而出,勇于逆行,奔赴“重災區”武漢。甚至親臨手術臺拯救重危病人,在死神的鐮刀下,搶救回一個個生命。他深知自己的使命,有一顆不可磨滅的愛國之心,才會有這“國有召,召必回,戰必勝”的偉大成果。八十高齡的他,仍將愛國之心表之以行,何況我輩大好的青春年華,難道不應該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心懷祖國,樹立為祖國多做貢獻的信念嗎?
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憂國憂民到“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生中華家”的驕傲。無數文人志士將國家的禍福長系于心中,為祖國無私奉獻,才迎來今天的盛世中華。
過去的中國,太多的風腥血雨,正因為有著歷史長河中的一位位愛國之士,才有如今這盛世。而在祖國未來的發展里,正需要我們身懷愛國之心,滿懷強國之志,勇敢抒發愛國之情,以吾輩之青春,護衛盛世之中華!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