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怎么寫
當仔細品讀一部《論語》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書心得,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心得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怎么寫6篇,以供大家參考!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怎么寫【篇1】
《論語》作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奠基,其語言質樸,含光藏暉,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堪稱是一部不朽之經典之作,它確立以人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提出孝、悌、忠、信、恭、寬、敏、勇、直等一系列完整道德規范。在《論語》中,有關修身養性的道德學說之義最為殊勝,核心就是以德潤身,特別強調為仁由己、身體力行,以啟發每個人的自覺道德精神。
其一:《論語》中提出了“修己以敬”。倡導世人積善修德、提高道德修養,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促使整個社會風氣的淳化,這是儒家倡導的“修身為本”的精義所在。目的是通過道德修養,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鑄就君子人格或理性人格。修身一方面在于驅邪扶正,保持和發揮善心與德性;另一方面在于涵養正氣,比如君子坦蕩蕩的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公無私之氣等。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處處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無私,使社會正氣上揚。
其二:《論語》中倡導了道德修養理論與方法: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合社會道德規范,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方式;中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系。
讀《論語》使自己深刻地體會到:《論語》的精要在與道德的踐行,知行合一,肯定了行的重要性。《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因此我們在實踐中要堅持做到躬行踐履,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道德修養的實現在于行動,而不是華麗的言辭。在現實中,我們要強調道德修養實踐的個人主體性,重實踐,重力行,輕空談。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聽其言論,而應看其實際行動,故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與行”。
“行義以達其道”,只有堅持理性才能使“道”變成現實,我們要形成崇尚力行的風氣。同時在《論語》中不僅強調身體力行,躬行踐履,而且力主通過實踐在嚴酷的環境中去鍛煉成長,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自覺地接受各種嚴酷環境的磨練和艱難挫折的考驗,才能獲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近代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正是《論語》中積極進取,“知其不能為而為止”的精神。
我個人以為,今天讀《論語》要做到繼承吸取其精華,并賦予它新的時代內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才是學習、研究《論語》的現代價值所在。“富潤屋,德潤身”,是古人一向倡導的思想。我們每個人都要嚴于自律,注重修身養性,用高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并以實際行動來影響、感染社會和他人,共同創建一個“人神胥悅,草木皆春”的社會,做到明是非,講道德,懂禮儀,知上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怎么寫【篇2】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后復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怎么寫【篇3】
在中學學過《論語》的幾個篇章,在高中學過,大學沒學過,日常生活中也知道《論語》雖短,但博大精深。這個學期認真詳細學習了《論語》后才感覺到以前學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皮毛而已。當然,通過學習研讀,也感覺到《論語》的精神,真的需要我們用很長的時間,甚至于一生去解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陽貨篇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過《論語》后,我個人最大感受的還是《論語》中關于誠信的重視及其論述,《論語》共20篇,有13篇出現“信”字。其中,《學而》6次,《子張》5次,《公冶長》、《顏淵》各4次,《泰伯》、《憲問》、《衛靈公》、《陽貨》各3次,《述而》、《子路》各2次,《為政》、《子罕》、《堯日》各1次。可見《論語》中“信”字的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
《論語》共出現“信”字38次,屬“子曰”的“信”字25次,其含義極少虛詞的成分,主要是誠信、信譽、信用、信實、信賴、信任、相信、忠信的意思。子曰:“信,德之厚也。”(《孔子家語〃弟子行》)信,是德行厚積而成的。信者,必是誠的典范,是誠的歸宿。信,在孔子建立的道德體系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誠信更是必不可少的。子曰:“人而無
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圣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誠信的重要性,人沒有了誠信,將寸步難行。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道理應該是相同的。如何做到“誠信” ,“誠信社會”從哪做起?尤其是面對今日生活中的一些不誠信現象,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在現代社會,誠信的缺失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誠信的呼喚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通過學習《論語》,感悟論語,主要有以下感想和知識所得。
首先,我學到:誠信為一切道德之基石。
中國是一個誠信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誠實信用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則規范和品質。孟子認為,客觀真實是自然的法則,努力使自己做到客觀真實是做人的法則。沒有極端真誠而不能感動別人的事情,也沒有虛偽欺詐而能感動別人的事情。《中庸》對誠做了全面而完整的論述,建立了一個以誠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提出了“君子誠之為貴”的命題,認為有誠方有德,無誠則無德。一切道德行為莫不以誠為本,離開了誠,所謂道德就淪為空偽。北宋初年的周敦頤不僅把誠作為萬物的本體,與天等同起來,認為萬物從天那里獲得“誠之源”,而且賦予作為天道的誠以道德意義,賦予作為人道的誠以宇宙本體的意義,為儒家倫理提供了一個本體論或形上學的基礎。他從“乾元”是“誠之源”出發,導出“誠”是人所受于天的本然之性,進而推出“誠”是一切道德的本原。這樣,背離了“誠”,不僅意味著違背了人性,而且意
味著悖逆了天道。“誠”不僅是構成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本,而且也是孝悌忠順等“百行之源”。“五常百行”假若離開了“誠”,就要走入邪路;只有堅持“誠”,才能使各種道德相應地發揮作用,實現社會關系和諧與天下太平。可見,在我們的先哲看來,誠不僅是德、善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一項重要保證。
“信”與“誠”是相聯的。孔子貴信,把說話算數、言而有信看作人們立身行世的基點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把信當作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并主張人生以信為貴,認為人際關系缺少了信任勢必導致其緊張和沖突,結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狀態。如果人人都能講求誠信,則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敬業樂業的職業道德,使社會穩定而有秩序,而且還可以使人內心世界充實,擁有最健康的心態和精神生活,獲得人生的幸福。
從當今時代和社會需要來說,我認為誠信也是一種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質和規范,集聚了美德倫理和規范倫理的精華,是一切道德所賴以維系的基石。無論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弘揚還是集體主義原則的信守與遵循,無論是愛國主義人道主義規范的落實還是公平正義原則的貫徹,都需要以誠實信用為基礎和前提,都應當以誠心誠意的道德精神作為內在的基質。舍棄了誠信的德性和規范,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弘揚就會流于形式,集體主義原則的信守就會演變為假公濟私,公平正義原則的貫徹也很難落到實處。綜觀今日世界,許多企業或組織的挫敗和個人的悲劇都是導因于誠信美德的缺乏。一個沒有誠信美德的企業或組織是注定要垮臺或自行倒閉的,一個沒有誠信美德的人也不可能獲得并擁有真正的成功。
道德建設重在培養真誠的品德,遵奉信用的規范,只有真誠品德的挺立和形成才能夠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只有信用規范的形成和推廣才能真正建構良好的社會秩序。
作為一個教師,我想跟大學生說幾句:當代大學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各種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就應當懂得人無誠信而不立,社會無誠信而人人自危,道德無誠信而勢必流于空偽的道理,從心靈深處樹立起萬善誠為先、眾德信為基的觀念,并以講求誠信為光榮、不講誠信為可恥,自覺地按誠信道德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將誠信的品質和精神貫徹到對其他道德原則規范的信守中去,為糾正和改變社會的假冒虛偽風氣做出自己的貢獻。當前,在大學中開展誠信教育,首先就是要使廣大學生明了誠信與道德的關系,通過誠信教育,使廣大學生懂得誠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系的前提。
其次、我學到:誠信為個人自我實現之要方。
一個不誠的人怎么會有身心統一的自我?只有講求誠信并不斷地修養誠信,才能夠形成統一健全的自我,才有可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并達到自我完善。誠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至誠不但能知性盡性,使人們很好地實現自身的進德修業,而且還能贊天地之化育并與天地參,得出了“至誠如神”的斷語。朱熹說:“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在朱熹看來,只有自我修養的人在動機和意念上誠心誠意,“使其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才能真正使自身的修養有所進步和成就,也才能真正實現和完善自我。如果在動機和意念上不能做到誠心誠意,就有可能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朱熹又說:“致知、誠意,是學者兩個關。致知乃夢與覺之關,誠意乃惡與善之關。透得致知之關
則覺,不然則夢;透得誠意之關則善,不然則惡。……過此一關,方是人,不是賊。”朱熹雖然講兩個關,但他將誠意視為善與惡、人與賊的分水嶺,顯然在他心目中誠意比致知更為根本。這是因為,只有誠意修養才能真誠向善而成為人。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怎么寫【篇4】
車鳴聲漸漸的消失了,在一片黑暗中有一處亮點。拿起望遠鏡,只見是一位女孩在燈下津津有味地看著書——那就是我。今年,我在家中閱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收益非淺。以前,我知道孔子的思想的主體為儒家思想,而論語正是他和他的學生在日常用語及行為當中所表現儒家思想。由于論語的古文體我不怎么了解,所以我始終無法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
現在,當我看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漸漸的明白了什么是儒家思想,也從中有了些感悟。
所謂“儒家思想”指的就是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的人際關系。但這種思想沒有在需要的時候出現。
在現實社會中,當提到“愛人之心”時,有誰能保證自己面對各種人都以同樣的心來面對。在富裕者的眼中,對于貧困者存在鄙視;在強者的眼中,對于比自己弱的弱者存在嘲笑;在擁有美麗外殼者的眼中,對于丑陋者存在厭惡;在健全者的眼中,對于殘疾者、缺陷者存在恥笑;在………像這樣的還有很多,人類連對任何人都用同樣的心來面對都做不到,又怎么再提創造那“和諧的社會“呢?有怎么會因上述的那些人出現一些與和諧不相稱的人。偷竊者可能曾只是貧窮者,但因富裕者的恥笑、看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逼跳入深淵;弱者可能曾只是努力成為強者中的一員,但因強者的嘲笑。在自卑中,漸漸喪失了斗志,墮落下去………人類是否想過,多少與和諧不相稱的人是可以不產生的,有多少是被逼出來的。
古代若帝王沒有好好治理國家,導致民不聊生,民也會起來反抗,大倒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千古的定理,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們可以創造出和諧的社會。但“一顆老鼠屎,就會壞了一鍋粥”呀,只要有一人不擁有“愛人之心”,那么就很有可能回禍及千千萬萬的人。當有千千萬萬的人不擁有“愛人之心”的時候,就無法創造出和諧的社會了。
也許你會問為什么一定要創造和諧的社會?因為和諧的社會是由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創造的。只要是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就不會是為非作歹的壞蛋,不會是……….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在安定、無紛擾的,這樣的和諧社會中開心、安定的生活。只有擁有孔子的思想,才能幫助人類創造出理想中的和諧社會。“桃花源”一般的幸福社會。
為我們以后的和諧社會努力吧。直到出現和諧社會,向現實中的“桃花源”進發!!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怎么寫【篇5】
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于書本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快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論語》便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人類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讀得最多最熟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而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論語心得》以華貴而樸質面貌,展現于世人眼前。而這本書,也成為了我愛不釋手的珍寶。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的語言將這種樸素的哲學以生活的事例展現給觀眾,有一種心靈的觸動。這樣紛繁的喧囂世界,有多少人還有心中的凈土,有多少人懂得“愛人”和“禮遇”,生命的意義在于無悔。活回本真的自己,讓自然的理想代替這樣的現實。《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論語》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溶化于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呢?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君子之道這一講對我也感觸頗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說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說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諒是寬容原諒,多聞是博學多才,這三種是好朋友。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社會環境中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交什么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通過于丹教授的精彩講解,自己感覺有很多收獲。但是真正對論語的了解以及它與現代人的聯系,還得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不斷感受真正的化為己有,尋找到活的真諦與快樂。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圣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師長,將圣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如同《論語》中孔子面對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誘,建立心靈的智慧,傳遞著溫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遙遠,經典不再塵封,現實也就少了幾許迷茫。
于丹說:“把陽光沏進咖啡里,然后把陽光喝下去,讓你自己散在光線中,這是一個讀書的境界。”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對《論語》有了如此的感悟,寫出了這樣一本影響無數人的好書。如同春雨一般,滋潤人們的心靈,悄然無聲。
易中天曾說:學習是謀生,讀書是謀心。看來,人生在世,無需為謀生而一生學習,卻需為謀心而終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倘若讀書甚少,必將是終身的遺憾!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怎么寫【篇6】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