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短K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最新范文5篇,以供大家參考!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篇1】
書還沒看完,慢悠悠的翻著。林語堂這本書原就是用英文寫的,張振玉譯筆還算不錯,但粗糙之處也隨處可見,比如卷一第一章處:
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zhí)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fù)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dá)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這段文字殊為怪異,而后在網(wǎng)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應(yīng)為:“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踰此者”。
還有一處BUG連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筆,"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應(yīng),已變成"南岳華山山崩"。此兩處究竟就是何處出錯,就是翻譯錯還就是原稿錯,抑或就是校對錯,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來查了。但就是"南岳華山"本身就就是個錯誤,華山好像從來不曾被稱為"南岳"過吧。
且丟開這些小破綻不說。
蘇東坡的盛名傳播了將近一千年,時人稱道,后人敬仰,一方面就是因他天縱其才,在詩,文,字,畫各個領(lǐng)域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哲學(xué)修養(yǎng)也極其貼合中國人的理想。為這么一個完人做傳顯然不太討巧,再加上史料豐富評論一邊倒,這本傳記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語堂在序言中說,"我認(rèn)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就是正因我喜愛他。"既然在蘇軾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觀,偏愛之心更不加掩飾。
卷二寫蘇東坡壯年經(jīng)歷,與王安石的糾葛占了好長篇幅,在"王安石變法"和"拗相公"兩節(jié),王安石就是主角,蘇東坡反而成了小配角,這兩個章節(jié)似乎游離在全書之外。林語堂貶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就是為抬高蘇軾,更多就是他想表達(dá)對歷史的看法。包括對司馬光的褒揚(yáng)也就是如此。歷史其實無所謂真相,政治也很難分辨清濁,好比一面鏡子,每個人照去都就是不一樣的面目。這一部分能夠跟柏楊的書比照著看,那就是兩種完全相左的意見。跟蘇軾不一樣,王安石從來都充滿爭議,歷史上就是這樣,到這天還就是這樣。
林語堂自己也就是個爭議人物,但就是他的才情倒還算公認(rèn)的。這本蘇東坡傳,時不時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語出現(xiàn)。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這么一句:
倘若哲學(xué)有何用處,就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類的還有很多,但就是沒了前后文,單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篇2】
子瞻,蘇子瞻…不知一千年前的大宋可否有人會像我這樣輕柔地呼喚先生的名字…
翻一翻語文書,原來從小就在學(xué)習(xí)先生的詩詞了。只恨那時只會死背古詩不管作者、朝代和題目,真真忽略了許多好詩詞和作者。那時覺得詩人都是枯燥乏味矯情做作的,錢花不完酒喝不光哪有那么多愁可以訴說呢,而且作的詩詞又要我們后人背誦,這都是超級難背的啊。
蘇軾啊,這個一生被流放好多好多地方的人啊,這個政治上不得意卻能另辟蹊徑,在美食、烹飪、書法、繪畫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記的人啊,把苦與樂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遺憾稚嫩的自己從未懂過詩人的深遠(yuǎn)意境思想,初中之后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詩人絕對沒有教科書上寫得那么單調(diào),寫下來的詩怎么可能只是為了后人背誦徒增煩惱?他們有情有味,每一首詩里都是敘述不盡的深情。
所以在中考結(jié)束后的那個空閑暑假,我就想嘗試了解一個古人,機(jī)緣之下認(rèn)識了蘇先生,由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讓我深深著迷。
蘇軾帶著一身傷痕被貶謫到凄涼的赤壁,還能在小舟上與客人飲酒暢談。也行那位客人只是假象,只是他心中的另一個“蘇軾”,“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他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笨墒窃谒麑懲赀@句后繼續(xù)睡覺去了,何來把余生寄往江海呢。還有,張先年已八十高齡,娶了一位十八歲的小姑娘,婚禮上他還能取笑一首“一樹梨花壓海棠”呢。蘇先生的內(nèi)心永遠(yuǎn)那么明亮,可愛,大概這就是我喜歡上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作為第二個家,綠楊陰里的白沙堤,青磚黛瓦的江南水鄉(xiāng),最能治愈一顆疲憊的心了。
書中說道:元?dú)饬芾旄挥猩鷻C(jī)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彼嗖哦嗨嚕钇D苦也能活出多姿多彩——這樣挑出使人敬愛的特點(diǎn),倒是輕而易舉。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畫家,是書法家,是詩人——總之一雙手也數(shù)不完他的功績。
蘇先生活得宛如一陣清風(fēng),一輪明月,“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彼懒?,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不朽的、所有人都會看到的。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篇3】
我在前天剛讀完由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林語堂先生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正直, 豪放, 有問題敢于指出的人。 本書講述了蘇東坡坎坷的一生和蘇東坡一生所經(jīng)歷的有記錄的事情。
他的性格: 他為人剛正不阿,有問題便會提出,即便有再多的力量阻撓, 他也能堅守自己的原則。比如,神宗皇帝時期,那是一個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萬馬齊喑的年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極少數(shù)正直的人敢于發(fā)表言論以外,就沒有其他人敢說反對新政,反對王安石的話。蘇東坡卻是元祐大臣中最積極的那個,他一直在向皇帝上書說新政的危害,青苗貸款對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
他的文學(xué)作品:他的文學(xué)作品十分優(yōu)美,連歐陽修看了之后也嘆了一口氣說:“30年后就不會有人再談?wù)撐伊?。”讓我最欣賞的一點(diǎn)是他的文章沒有一點(diǎn)是虛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覺得一個人真實是最重要的,敢于發(fā)表自己正確的言論也是很重要的。蘇東坡將這一行為做到了最大化,他幾乎一生都在說真話,都在為國家發(fā)表著自己認(rèn)為是正確的言論。蘇東坡十分愛家人,所以他也十分愛他的弟弟,有一次與他弟弟分別之時心中十分傷感便作下了膾炙人口的《水調(diào)歌頭.中秋》。這首詩十分的真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蘇東坡內(nèi)心的傷感,那種對弟弟難得一見的悲傷。
最后,他的思想層次。 我覺得他的思想層次是很高的,因為他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之陋而悲傷,他看中的是居住環(huán)境周圍的氛圍,周圍的雅。比如,他在被貶嶺南之時,他發(fā)現(xiàn)了周圍的雅,酒的雅,嶺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于這種雅之中,因為他也是一位愛飲酒作詩的人。我從此能看出他對自己的居所之簡陋只是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對周圍的雅是寫的可謂是十分詳盡。我覺得這種早已脫離物質(zhì)生活的思想層次值得每個人去學(xué)習(xí)。還有,他很少會直接正面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除了在朝上。比如,他再度被流放,去往海南之時,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時寫了鱉相公的故事,使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將鱉相公寫得繪聲繪色,也將董必這一人物完美的轉(zhuǎn)化成了鱉相公。
蘇東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存于人間。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覺得第二類人說的正是蘇東坡!我們都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他的精神,體會他的境界,學(xué)習(xí)他人生的層次。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篇4】
書還沒看完,慢悠悠的翻著。林語堂這本書原是用英文寫的,張振玉譯筆還算不錯,但粗糙之處也隨處可見,比如卷一第一章處:
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zhí)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fù)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dá)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這段文字殊為怪異,而后在網(wǎng)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應(yīng)為:“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踰此者”。
還有一處BUG連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筆,"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應(yīng),已變成"南岳華山山崩"。此兩處究竟是何處出錯,是翻譯錯還是原稿錯,抑或是校對錯,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來查了。但是"南岳華山"本身就是個錯誤,華山好像從來不曾被稱為"南岳"過吧。
且丟開這些小破綻不說。
蘇東坡的盛名傳播了將近一千年,時人稱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縱其才,在詩,文,字,畫各個領(lǐng)域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哲學(xué)修養(yǎng)也極其貼合中國人的理想。為這么一個完人做傳顯然不太討巧,再加上史料豐富評論一邊倒,這本傳記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語堂在序言中說,"我認(rèn)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愛他。"既然在蘇軾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觀,偏愛之心更不加掩飾。
卷二寫蘇東坡壯年經(jīng)歷,與王安石的糾葛占了好長篇幅,在"王安石變法"和"拗相公"兩節(jié),王安石是主角,蘇東坡反而成了小配角,這兩個章節(jié)似乎游離在全書之外。林語堂貶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為抬高蘇軾,更多是他想表達(dá)對歷史的看法。包括對司馬光的褒揚(yáng)也是如此。歷史其實無所謂真相,政治也很難分辨清濁,好比一面鏡子,每個人照去都是不一樣的面目。這一部分能夠跟柏楊的書比照著看,那是兩種完全相左的意見。跟蘇軾不一樣,王安石從來都充滿爭議,歷史上是這樣,到這天還是這樣。
林語堂自己也是個爭議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還算公認(rèn)的。這本蘇東坡傳,時不時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語出現(xiàn)。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這么一句:
倘若哲學(xué)有何用處,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類的還有很多,但是沒了前后文,單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篇5】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我第一次認(rèn)識蘇軾這位奇人是在語文書上——《記承天寺夜游》蘇軾是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使。《記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貶期間與友人張懷民夜游承天寺時,有感而發(fā)所寫的。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隨遇而安、樂觀開朗的個性。
“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 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夢中,終歸一切空無。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嘆,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東坡的一生,從他母親教授讀書到父子三人進(jìn)京趕考,不難發(fā)現(xiàn)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在文壇中佔據(jù)一方,在壯年時期的他血?dú)夥絼偅瑢τ诓粷M的事寫下不少抗議詩,以致與被逮捕審訊,到了成熟時期,可以發(fā)現(xiàn)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寵,他也借此發(fā)揮他的才華,為國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黨爭的結(jié)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貶到海南島,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雖說他“馳騁”官場,但他并沒有“進(jìn)朱者赤,進(jìn)墨者黑”。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不也體現(xiàn)詩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嗎?
淡定即寧靜,淡泊。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諸葛亮也以此為座右銘,可見此語所示的人生態(tài)度。
一方之霸氣的曹操終成天下霸主,卻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論英雄;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終以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千古絕唱;海爾集團(tuán)面對海外市場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爾的總裁卻平靜地說:“我們公司的信念是兢兢業(yè)業(yè),如履薄冰?!?愛因斯坦摒棄塵囂,獨(dú)自在房內(nèi)拉著不怎么悅耳動聽的小提琴,終于在音樂的靈感中觸碰迸發(fā)了思想的火花,產(chǎn)生了《相對論》。
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回歸自身,從而堅定自己的追求。吳均在《與朱元思書》寫道“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返?!笔亲匀坏母姓偈箙蔷鶊允刂?視名利如糞土的居里夫人對科學(xué)孜孜不倦地追求,終于發(fā)現(xiàn)了鐳。蘇軾也曾在仕途中飽受磨難,終于蘇軾學(xué)會了淡定,“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之所共適”,是淡定使蘇軾變得豁達(dá)。
對凡塵世俗的輕視,正是堅定自身精神追求的體現(xiàn)。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