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心得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個重大問題。寫一寫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的感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心得5篇,以供大家參考!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心得精選篇1
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相互影響,自然界為人類提供所需食物,人類活動又反作用于自然環境。我們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護自然,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過去我們對農業資源的過度和不恰當利用,造成了耕地退化和污染、水資源超采,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嚴峻挑戰,也影響了食品質量與安全。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其一,大食物觀強調資源利用的合理性。這意味著要根據地形地貌、氣象水文、土壤類型、產業基礎等資源稟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進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
其二,大食物觀體現全方位利用國土資源的理念。我國國土資源廣闊,資源類型豐富,保障食物安全既要向耕地要糧食,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又要向設施農業要產出,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
其三,大食物觀強調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大食物觀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態保育,從農業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出發,推動糧食生產體系從以高產目標主導向以綠色生態為主轉變,依靠綠色技術緩解農業水土資源緊缺、降低農業環境污染壓力,實現糧食綠色低碳生產。
其四,大食物觀鼓勵糧食減損和食物節約。“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保障食物安全,除了開源之外也要注重節流,減少糧食損失和食物浪費也是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心得精選篇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重要變化,人均口糧消費需求下降,而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消費需求上升。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糧食安全再次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今年以來,新冠疫情持續,湯加火山爆發、南美干旱、俄烏沖突等突發事件導致全球糧價持續震蕩,引發全球性糧食供應擔憂。構建更高水平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糧食穩定供應,才能有效防范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可能導致的糧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依靠自身力量徹底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有力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黨的_以來,我國著力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互為補充,庫存充裕,今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里裝滿了中國糧。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我國都有能力有信心保障“米袋子”安全,而且飯碗越端越穩,吃得也越來越好。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當前我國糧食供需形勢總體較好,糧食供應有保障,但這并不等于說不存在問題,不等于可以高枕無憂,各種突發事件造成的糧食不安全事件仍有可能發生。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格局不會發生根本變化,糧食安全還面臨著資源與環境的硬約束、種糧效益比較低、區域性供給不均衡及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等深層次問題。因此,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要始終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保持糧食安全戰略的定力,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中,決不能在吃飯這個基本生存問題上讓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
糧食生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石。在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的基礎上,今年我國再次把糧食生產目標確定為年產1.3萬億斤以上。只有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才能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彌補結構性失衡問題。針對糧食生產效益偏低的問題,要加強政策供給,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激發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持續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最大限度挖掘糧食供給潛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糧食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重要變化,人均口糧消費需求下降,而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消費需求上升。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有限的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耕地要糧食,也要向草原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這些食物供給增加不僅能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而且能直接或間接替代傳統主糧,為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持。
保障糧食安全,不能只算經濟賬,也要算政治賬。從經濟角度看,糧食種植效益低,有的地方抓糧食生產、保糧食安全的積極性不高。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實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更好地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肉盤子”“奶罐子”。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心得精選篇3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備受關注。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曾多次強調,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完全有保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保證了糧食市場的基本供應。此外,庫存充足家底厚,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品種占總庫存的比例超過了70%,小麥庫存可以滿足1年半的消費需求。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首席分析師田亞雄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18年豐收,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戰。例如,當前我國耕地面積長期維持在18億畝左右,但后備的耕地面積大部分以鹽堿地、草地等不太適合種植的土地為主,這些后備土地的利用存在難度。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輪作補貼和產油大縣獎勵力度,集中支持適宜區域、重點品種、經營服務主體,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開展鹽堿地種植大豆示范。
田亞雄表示,我國農產品產出總量樂觀,但結構上仍有矛盾。例如,大量的油脂油料依賴于海外進口,有80%以上的油料作物依賴海外進口。
“一方面,我們要保證油料種植面積不縮減;另一方面,育種等新種植技術也亟待發力。此外,發揮花生等國內主流優勢作物的作用,提升花生油產出。”田亞雄表示。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基礎產能,防止生產大起大落。
目前我國生豬養殖行業正處于最復雜的“豬周期”底部。截至2月22日,全國生豬均價已跌至12元/公斤附近,已顯著跌破養殖成本。田亞雄表示,在本輪生豬產能過剩期間,預計生豬出欄壓力最大的時間與需求的低谷很可能恰好重疊,如何化解產業低谷期的非理性去產能,將成為政策的主要發力點。
他表示,能繁母豬存欄量是生豬生產的基礎和市場供應的“總開關”,是實現逆周期調節的數據基礎。只有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動保持在合理區間,仔豬生產才有保障,生豬市場供應和豬肉價格才能保持相對穩定。
“預計價格支持政策將是主要的政策抓手。監管層依托于豬糧比價指標和能繁母豬存欄量識別風險,在價格過度下跌時收儲,以穩定生產預期,實現有效‘托市’穩產能。”他說。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心得精選篇4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喝上干凈的自來水,是億萬村民的期盼。這些年,在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過程中,如何多渠道籌集資金始終是不可避免的課題。
“‘兩手發力’始終是我們籌集資金,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發展的重要保障機制。”湖北省水利廳廳長廖志偉表示,在做好用地、審批等要素保障的同時,今年湖北省共籌資48億元,其中省級財政4億元,市縣財政10億元,申請債券、貸款及融資34億元,聯合召開“兩手發力”工作推進會,與國開行等簽訂政銀戰略合作協議,各市縣預期貸款需求46.2億元,已簽約13.09億元。其中,蘄春、漢川協議社會融資23.8億元即將落地。
“今年以來,水利部指導督促地方強化政府和市場作用,持續擴大水利有效投資。”陳明忠介紹,一方面,強化目標指標約束,系統謀劃供水工程建設。依據去年印發的《全國“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逐級把目標指標分解到各個省,通過省再分解到市、縣,分解到年度。其中,有兩項硬指標最為突出,一是到今年年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要達85%,二是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的比例要達54%。有條件的地區大力推進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對偏遠山區積極開展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提升。
另一方面,強化政銀企對接,廣開資金渠道,創新投融資機制。指導部署各地充分發揮好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各地財政投入等政府投資作用,主動對接政策性銀行、水利投資企業及社會資本等渠道,推薦重點項目。此外,全面推進水價改革,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收繳水費,對特殊地區、特殊人群建立政府補助機制。
充足的資金保障了農村供水工程建設需求,工程建設也取得成效。數據顯示,現已累計排查解決160.7萬農村人口飲水不穩定問題,農村供水脫貧攻堅成果得以進一步鞏固;已開工農村供水工程10905處,完成投資466億元,提升了2531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持續強化,累計維修養護農村供水工程6.7萬處,服務1.3億人。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心得精選篇5
從生命進化角度看,生物體的運轉需要能量,食物的本質就是提供維持生物體運轉的能量。從這個意義上說,谷物是食物,蔬菜和肉蛋奶也是食物,甚至微生物、合成物質都可以成為食物。實現食物安全應滿足3個條件:一是有充足的供應,能夠提供足夠能量;二是有豐富的種類和合理的結構,能夠滿足各類能量需求;三是有合理的食用方式,能夠被人體有效轉化利用。
從古至今,人類獲取食物就是為了獲得身體必需的能量,只不過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利用和轉化食物的水平也是不斷變化的,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不斷升級的。歷史上,面對人口不斷增加帶來的食物壓力,我國形成了以精耕細作為核心、以結構多樣和可持續發展為重要特征的農業生產體系,人們注重食物的高效利用,講究食物的加工、烹飪和進餐安排,保證食物能量的合理攝取。《黃帝內經》就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平衡理念。
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大食物觀體現了大歷史觀視野,反映的是人們對食物獲取和利用的新變化。
要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要向森林要食物,發展木本糧油、森林食品;要向草原要食物,推動草原畜牧業集約化發展;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穩定水產養殖,積極發展遠洋漁業,提高漁業發展質量;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既然食物的本質作用是滿足人體能量需要,那么從食物的獲取、攝入、轉化再到利用整個過程,都屬于大食物觀的范疇。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食物供給,還要關注食物加工,以及食物在人體內的轉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