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英雄人物事跡
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你知道哪些祖國的英雄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祖國的英雄人物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祖國的英雄人物事跡(篇1)
當我讀到邱少云這位革命少年時,眼前便出現他活活被烈火焚燒的情景。他明知只要拍打幾下,火苗就會被撲滅,可他沒有,因為他深知,只要動一下,他們所有人都會暴露,這次行動也意味著失敗。
那時,邱少云所在的部隊得知日軍要從這里經過,他們必須派出一部分人前去埋伏,邱少云想都沒想就跟隨他們去了。
邱少云他們都埋伏在日軍即將通過的路邊上的一片草地中,當一切準備就緒,正好從遠處傳來了一片“咚咚咚······”的腳步聲。越來越近,越來越響,邱少云一些人也越來越警惕起來。當敵人快要進入埋伏圈的時候,狡猾的他們好像事先就知道邱少云會來埋伏一樣,用噴火器噴出火來,用來清掃道路兩邊的雜草。
就在這個時候,邱少云突然被大火燒到了,一開始,只有褲腿著了,他知道,自己千萬不能動,一動就全完了,所以邱少云只能忍受著熊熊烈火的殘害······直到他被燒死的那一刻,他還是一動不動!埋伏成功了,勝利的果實是輝煌的,在這歡慶的時刻,每一位中國人都沒忘記他們的英雄——邱少云!
戰爭時期有多少人像邱少云一眼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自己的祖國,比如:王二小、劉胡蘭……
讓我們一起向革命烈士學習吧!
祖國的英雄人物事跡(篇2)
一曲胡笳救孤城
在中國歷史上,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陷入重重包圍的軍隊轉危為安的人,屈指算來,僅有幾個。而西晉時的劉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琨是西晉時期著名的將領、音樂家和文學家,也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西晉末年,匈奴騎兵經常南下騷擾中原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劉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聞雞起舞,發憤圖強,希望能收復失地,還老百姓一個安寧的生活。
公元307年,劉琨帶領部下一千余人離開洛陽,歷經艱難險阻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當時的晉陽由于戰亂頻仍,已是一座空城。劉琨到了那里,安撫流民,加強城防,重視農業,發展生產。很快,晉陽城恢復了活力,到處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匈奴騎兵再次興兵南下,圍攻晉陽城。一夜之間,五萬匈奴兵把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劉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趕緊修書一封,命人快馬加鞭送出城去,請求救援;一面在城內嚴防死守,各個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進攻。
劉琨深知晉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便守城不出。雖然匈奴人數次罵陣,劉琨都置若罔聞。他希望以拖延時間的.方式來等待援軍。惱羞成怒的匈奴人卻等不了,他們數次攻城,但都被劉琨帶領的守軍頑強地擊退。匈奴人見久攻不下,索性就駐扎在晉陽城外,坐等劉琨彈盡糧絕,那時再攻城就不費吹灰之力。
劉琨在煎熬中又過了幾天,援軍還是未到。已是深夜,劉琨還在四處巡查。此時的他千鈞重擔在身,不敢有絲毫懈怠。他登上城樓,看著一隊隊的巡邏士兵走過,心里稍感安心。但憑樓遠望,不遠處就是匈奴騎兵的營地,雖然燈火通明,卻寂靜無聲,顯然,匈奴人已經睡去。
劉琨深知:現在晉陽城內,糧草僅能維持半月;原本守軍才不過兩千,匈奴人幾次攻城,又損兵折將不少;援軍遲遲未到……想到這里,劉琨忍不住一聲長嘆,抒發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遠處的匈奴營地里傳來一陣騷亂,似乎被劉琨的長嘆聲驚醒。看到這,劉琨靈機一動,想起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的四面楚歌所懾,不戰自敗的故事。他趕緊命人拿來胡笳——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站在城樓上吹奏起來。
劉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著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憂傷的胡笳一路嗚咽著傳到了匈奴營地,好似慈祥的母親在呼喚久別的游子,又似溫婉的妻子在思念離家遠征的丈夫。漸漸地,匈奴營地里騷動起來,許多士兵走出營地,急切地尋求聲音的來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聲吟唱,有的則黯然淚下。連年背井離鄉的征戰,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經讓匈奴士兵備感疲憊。在這異域他鄉,突然聽到熟悉的鄉音,濃濃的思鄉之情在士兵中間蔓延開來。
劉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淚流滿面,吹得匈奴士兵歸鄉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馬來報,匈奴已經撤兵北歸。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昨夜劉琨的胡笳曲,讓匈奴人軍心大亂,士氣低落,許多士兵結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領見狀,不得不下令連夜拔營起寨,退回老家。
就這樣,劉琨不費一兵一卒,解了晉城之圍。從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劉琨以他面對強敵時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稱道。
祖國的英雄人物事跡(篇3)
情系蒼生無愧于詩壇圣哲,心在魏闕豈是杜陵布衣。——題記
你出身名門,卻潦倒終生;你是孤獨的旅人,靈魂的歌者;你以詩為史,兼濟蒼生。你是中國詩歌史上的詩圣——杜甫。
千年后的今天,獨坐窗前,聽窗外風聲呼嘯,我不由得走進了你的茅屋,領悟到你詩中的真諦。
那是安史之亂期間,戰火彌漫了整個中原大地,“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你帶著一家老小,四處輾轉奔游,在朋友的幫助下,終于定居成都,蓋起了一座茅屋。
讀著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佇立在茅屋前孤獨的少陵野老。
農歷八月,已是深秋,怒號的秋風刮過竹林,刮過塘坳,刮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憐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著你,看你拄著拐杖,佇立門前。連年的戰亂使你未老先衰。四十九歲已“老無力”的你面對群童抱走茅草,聽著他們的陣陣嘲諷,無可奈何,只是默默走回,獨自嘆息。
“屋漏偏逢連夜雨”,風剛止,雨又至。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徹夜難眠。
剛剛過上安穩的日子,秋風又吹破茅屋,生活對你如此不公平。此時,“哀民生之多艱”的你發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訪舊半為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脫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我不禁為你推己及人的胸懷而欽佩不已!
幾百年后,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而杜甫僅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卻能心憂黎民,情系蒼生。這是一種多么高的境界啊!
“李白是抬著頭的,因此他總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著頭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腳下的土地。”千年后,再次品讀杜甫那首沉郁頓挫的詩作,我真正領悟了那憂國憂民的悲涼,走進了杜少陵的茅屋。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響后世,也激勵著我前進!
祖國的英雄人物事跡(篇4)
文天祥救國
文天祥也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后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于實現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救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祖國的英雄人物事跡(篇5)
大家都應該知道劉備吧!他總應該愛國吧!他一心就是要共扶漢室,最終打平了天下點三分之一。
自從桃園結義到自立漢中王到死,到諸葛亮,姜維一直沒有停止或放棄共扶漢室。但最終沒有成功。
比如諸葛孔明六出祁山,就是未來共扶漢室。
大家不僅知道劉備他們也是愛國的,那么錢學森也是的吧。
錢學森自從知道中國成立后就一心想回國,去幫助國家。但可怕的美國不停給他金錢,地位和權利,但他什么都不要,就是有一顆愛國的心。可惜錢學森得罪了他們,美國人就不停的去折磨他,不給他吃,也不給喝,就這樣一天比一天瘦,但他想回國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強,最終還是踏上了回國的道路。最終為我國得了好多優異的成績。
你還記得岳飛嗎?就是那個,為了國家而死在戰場上。我記得宋朝滅亡時,當時有很多人還在喊岳飛的名字。
啊!有那么多數不盡的愛國英雄。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并具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我們不僅要熱愛祖國,還需要更努力學習來報答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