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個人事跡范文
事跡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那么你知道哪些榜樣個人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榜樣個人事跡范文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榜樣個人事跡范文(篇1)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后來縣里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里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后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里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后,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著雙腳劃過水面。
自20__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盡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余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高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著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高考打個漂亮仗。
榜樣個人事跡范文(篇2)
羅陽,男,漢族,1961年6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2012年11月25日,羅陽為航空工業發展披肝瀝膽、鞠躬盡瘁,在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完成訓練任務時,突發心臟病不幸以身殉職,用生命踐行“航空報國”的錚錚誓言和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理想信念。
“信念堅定,忠誠報國”是他一生堅持的信念。參加工作以來,羅陽前20年設計研發飛機,后10年指揮制造生產飛機,以畢生的智慧和心血,一次次托舉共和國戰鷹完美升空,用生命圓了中國人心中的航空強國夢。他常說:“‘沈飛’的責任不僅關系企業生存,更關系國家利益。”“‘沈飛’不能忘了這八個字,那就是‘恪盡職守,不負重托’。”從一名普通的飛機設計員到軍工大型企業主要負責人,他用堅守30年的航空報國理念,組織完成了多項國家重點航空裝備研制和生產任務,實踐了對黨忠誠的一生,對祖國忠誠的一生,對航空事業忠誠的一生。
干驚天動地之事,做默默無聞之人。羅陽上任幾年來,正值航空武器裝備高速發展時期,也是沈飛公司任務最為艱巨的幾年。他把項目研制作為最大的政治使命。簽發總經理令,成立現場工作組,強化生產計劃嚴肅性和執行力;親自簽訂“責任狀”,組織部裝、總裝和試飛“三大戰役”,集中力量開展重點項目攻堅決戰,成功克服資源不足、成品供應不及時等一個個難關,完成多個重點項目任務,為航空武器裝備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產品研制過程中,他帶領沈飛公司不斷創新項目管理模式,縮短了項目研制周期,產品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實現重大突破,生產能力實現躍升。他把“恪盡職守,不負重托”作為沈飛公司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思想意識、工作作風、組織紀律“三項整治”工作,大力推進實施“嚴格化、精細化、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極大提升了效率和效益。在生命最后一個月,羅陽勞心勞力,沒有一刻休息,用全部精力帶領著‘沈飛’沖上事業巔峰。
羅陽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革命烈士、遼寧省第五屆道德模范、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全省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榜樣個人事跡范文(篇3)
方永剛,男,44歲,中共黨員,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人,專業技術7級,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教授。
方永剛入伍20多年來,以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立足本職崗位,深入學習、用心傳播、模范踐行黨的創新理論,在黨的理論武裝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方永剛熱愛本職,兢兢業業,在軍校教員崗位上忠實地履行著自我的職責。他把業余時光全部用在了刻苦學習和研究黨的創新理論上,經常通宵達旦地學習、備課、撰寫著作和文章。
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論專著,完成10項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榮獲全軍院校育才銀獎、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方永剛就像時刻持續沖鋒姿態的戰士,哪怕十幾分鐘的課都充滿激情,他的課充滿了理論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連續6年教學質量被學院評為A等,多次被學院評為優秀教員、青年教員成才標兵,榮立三等功1次。方永剛作為遼寧省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大連市委講師團成員、教授,先后為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社區、企事業、干休所、學校等單位作輔導報告1000多場,從軍隊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北國的漠河邊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傳播創新理論的足跡,被官兵群眾譽為“平民教授”、“大眾學者”和“科普專家”。
2006年11月,被確診為晚期結腸癌的方永剛,仍然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他堅持從醫院回到學院,為海軍基層政工干部培訓班國防生學員上完了他本學期的最后兩節課,還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對3名研究生的學期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輔導任務。方永剛真學、真信、真情宣傳、真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用生命的激情詮釋了一名軍校教員的敬業奉獻精神和高尚師德師風。
榜樣個人事跡范文(篇4)
張桂梅校長又上熱搜了,但這一次不是讓全網熱淚盈眶,而是卷入觀點爭議,讓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復雜。她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表達了對“女性當全職太太”的鮮明反對。她講道:一個學生領著丈夫和孩子回到華坪女中,準備給母校捐一筆錢,當她得知這名學生已做起全職太太,便直接轟人,“你給我滾出去。家庭那么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當全職太太怎么了?為什么不能尊重別人的意愿呢?說尊重女性獨立,為什么不尊重女性成為全職太太這種獨立選擇呢?有誰比一個女性自身更知道什么對自己有利、什么能讓自己幸福、什么更適合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觀和幸福觀,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這種偏執以如此強烈排斥的方式強加到學生身上?當全職太太怎么就對不起“教育改變命運”了,貧困生出身怎么就不能當全職太太了?一個個問題像雨點一樣飛向昨天被視為“教育天使”的張桂梅,天使的“人設”似乎因為那個“滾”字而黯然失色。幸虧是張桂梅說了這段話,網民能口下留幾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群毆得鼻青臉腫了。
我覺得當全職太太是一個人的自由,也并不意味著就沒有自我和缺乏獨立,但我實在不忍去批評張桂梅的觀點。當然,會有一定的道義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教育圣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義和力度。泰戈爾的那首詩,“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作火把點燃,照著自己向前走吧”——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當火把,點燃了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前行的路。她為了教育,為了改變那些女孩的命運,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換了一代人的命運。說到關心、愛護、心疼、尊重那些大山里的女孩,我們這些蜷縮在都市咖啡廳里、在鍵盤上敲敲字、熱衷于談論抽象概念的人,怎么比得上她?我們談論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幾千個女孩走出大山,我們沒有理由覺得我們比她更“懂”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命題。
這么說并不是失去了一個評論員的判斷力,好像一個人成為道德典范,身上有了道義光環,就不能被批評了。不是這個意思。道德圣人也會有認知局限,張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并不意味著她每句話都是對的。我說的“不忍”更包含著“同情的理解”這個意思,不要把“支持還是反對全職太太”當成一個抽象的命題,當成吐槽大會、脫口秀、大專辯論賽供選手抖機靈的辯題,而要進入張桂梅所生活和面對的那種環境中,進入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具體語境中理解“反對女性當全職太太”這個命題,看到它的條件性、矛盾性、語境性和問題針對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個“滾”字刺激了,如果進入語境,就不會把這個字當成激烈對抗中那種粗野、排斥、敵對的意思,而會看到一個教育者又愛又恨、就像父母不滿孩子某種行為時那種帶著失望意味的“滾”。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過來捐款,你何以這種態度?人家當全職太太,怎么礙著你了?這可能正是張桂梅作為校長的態度,善良是有牙齒的,學校雖然很缺錢,但對錢的接受是有原則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僅是錢,而且也有一種認同的價值觀。以后跟學生介紹這筆捐款時,怎么介紹呢?我們的畢業生、你們的師姐捐的?她靠什么給學校捐錢?張桂梅可能覺得無法向學生傳遞一種她一直傳遞的那種獨立價值觀。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學校倡導一種何種價值觀,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種堅韌的立場。她就像一只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護著下面的那些小雞,生怕她們被辛苦培育的價值觀受到任何一點誤導和傷害。
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并沒有什么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質感。張桂梅也許正是在這種生活質感中持那種觀點的。如果看到山區的貧困,看到很多大山里女孩的命運,她們沒讀書,一輩子就被綁在山里、綁在丈夫和家庭、綁在幾個孩子身上,重復著貧困的命運并承受著生活的重壓,也許就能理解張桂梅所說“家庭那么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包含的失望了。讀書改變命運,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選擇:當詩人、出國讀書、追求自己的興趣,甚至就是當一個幸福的全職太太。可在經歷了極度貧困,窮怕了,因為缺乏事業缺乏獨立而在惡性循環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后,很容易對那種“本以為讀了書可以改變命運卻又被家庭綁住沒了自己”的選擇充滿警惕。
作為大山女孩的擺渡人,作為拼著命去讓女孩通過讀書獲得獨立能力從而改變命運的人,把“一個女孩讀書可以改變一家三代命運”當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來的孩子讀了書卻沒有自己的“獨立事業”,還能給學校捐錢,可想而知她的憤怒,甚至覺得是一種價值觀的挑釁。
這就是我不忍批評的原因,如果身處她的位置,我可能也會這樣做。
最新消息是,被“滾”當事人感激張桂梅。黃付燕在華坪女高同學群里看到了這則新聞鏈接,“感覺像是在說我”。當天,她把新聞鏈接轉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句轉發語——“我們有個性的老大”。
20__年,黃付燕回到母校華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張桂梅拒絕。那時,孩子不到一歲,黃付燕沒有工作,全職帶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黃付燕考上了貴州安順某小學的特崗教師。10月27日晚,黃付燕接受采訪時回應,“張老師話丑理正,她是從我們的立場去說的”。
榜樣個人事跡范文(篇5)
陳葉翠,女,58歲,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第四屆山東省道德模范。
1988年,她服從組織安排到基層社區工作,一干就是25個春秋。25年來,她以社區為家,把全部心思投到社區工作中,時刻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帶領社區黨員群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贏得了各界的高度贊譽和群眾的擁護愛戴。她有60多本寫滿家長里短的筆記本,記錄著她如何踐行“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的座右銘。下崗女工楊國云遭侄兒奪房,陳葉翠幫她打官司找證人;社區矯正夫妻無力從農村接回孩子,她求人把孩子轉學到濟南;低保戶王景山生病,陳葉翠組織居民為他捐款,去世后,帶領大伙為他送行……
陳葉翠這位社區“管家婆婆”,以對群眾的一片深情和敬業之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她的努力下,這個0.4平方公里的小社區,擁有了17支社區文體活動隊、13支志愿服務隊、3支黨員服務隊、2個俱樂部,擁有自我的社區養老院、社區誠信就業促進會、知心暢語工作室;他們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上了中央電視臺;他們組織的“金婚銀婚夫婦重溫慶典”活動,吸引了數千人參加。在她的努力下,這個擁有2744戶、11400多名居民,困難住戶多、下崗人員多、居民文化程度低的大社區,多年實現轄區居民零失業、計劃生育零超生、群體性上訪零案例。在她的努力下,這個修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往嘈雜混亂的老社區,變成了環境整潔有序、居民歸屬感強、人們安居樂業的優美宜居家園,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山東大學等5所高校的社會實踐基地,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和香港、臺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工作專家來社區參觀考察。
陳葉翠創造性地總結出以黨建為龍頭、以文化為靈魂、以服務為核心、以居民自治為方向的“四位一體工作法”。她狠抓社區黨建,建立了流動黨員聯絡站和在職黨員活動站、黨建工作聯席會和黨員議事會、黨員職責區,組建了老黨員環境衛生服務隊、老黨員治安巡邏隊和在職黨員互幫互助服務隊,30多名黨員與17個特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社區43位樓長、112位居民小組長中90%以上由黨員擔任,黨員成為社區群眾的標桿和依靠。她常年堅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立了上善若水俱樂部、好媽媽俱樂部、青少年成長俱樂部,開展家庭教育課堂等系列講座,讓居民在教育中提高素質,懂得感恩奉獻。她探索出“四議三評兩公開”自治工作法,凡是社區重大事情,都要經過社區黨委會提議、社區黨員議事會商議、社區居民議事會提議、社區居民代表會議或居民代表大會決議四道程序,每季度、半年、一年組織黨員群眾對社區工作進行民主評議,評議結果向黨員和群眾公開,構成社區社務大家議、大家定、大家評的民主氛圍,社區也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社區建設信息直報點。
陳葉翠的工作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她先后被評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